至《白文是怎么来的》的作者
“总之白族的古白文大都借自汉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为白族研究创造了他们的文字,在政府自标榜功绩中为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中白族可怜巴巴的名列其中。”如果说之前的那段话是主题君参考于文献的话,最后这句话该是您的个人观点了,云子也引用一下文献一一试答。
1. “白族的古白文大都借自汉文”: 正确。
文字符号的传播和借用是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自人类最早创制的埃及象形文字以来,古今中外的文字种类繁多,数量难以统计。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字,大都不是自然发展而来,而是在几种有限的古老文字基础上形成的。数量有限的文字母体,经过广泛的传播、使用和改造,在不同的民族中衍生了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字的传播史。
古白文是在汉字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汉字系文字。它借用汉字并对其进行改造或重新组合来书写白语,并形成了内在的读写规律,在文字性质上属于一种仿汉表意字。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字发展现象。与之类似的还有壮文、侗文、苗文、日文等汉字系文字。古白文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非议的。
2. “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 :因时而异,所以只说对一半。
由于没有经过规范和统一,古白文一直没有发展为通用的民族文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历史时期白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
从南诏到明代400多年的时间里,不仅白族民间掌握方块白文者日益增多,统治阶级也经常使用白文。从文献材料看,白文不仅用于书写各种碑刻铭文,也用来书写一些历史著作。佛教禅宗传入大理以后,佛教徒也广泛利用方块白文阐释佛经,宣讲教义。这些情况,都说明方块白文的流传使用在那个历史时期是较为普及的。 (关于这一点的例证下文中还会提及)
明清以来,方块白文主要用来书写一些碑刻、民间文学作品等,尤其是各种白文曲本、唱词,但明代实行文化专制,白文文献大多被毁,白文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掌握白文者一般仅限于一些民间艺人和从事宗教活动的乡村知识分子。
虽然如今的白语研究的论文基本都采用1958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之《白语简志》中的拼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汉字系古白文的消失,现代白文作品包括白族传统的曲艺形式如大本曲、本子曲的曲本、民歌唱词等,此外还有祭文、经书等等这类文献一直在民间流传使用,数量可观,反映出白文至今在白族民间仍有极强的生命力,无数的民间艺人、歌手、从事宗教活动者用白文创作和记录了白族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在当代白族文字尚未得到推行的今天,白文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方面,仍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3.“ 新中国成立后为白族研究创造了他们的文字,在政府自标榜功绩中为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中白族可怜巴巴的名列其中”:错误。
白族文字存在的历史是有证可考的,白文至迟在公元10世纪初就已在白族民间使用,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并非新中国成立后为白族研究创造了文字。在“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中也有自信,又不是赖出来的,无需自我标榜,也没必要可怜巴巴。
文字的首要功能是书写语言,是语言和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最能体现这一功能的就是文献资料。
主要的白文文献有以下一些:
南诏有字瓦。出土于南诏时期的建筑遗址中,很多残瓦上刻有汉字以及由汉字增减笔画造成的文字符号,即是当时的白文。
南诏大理国写本佛经。1956年费孝通等在大理风仪北荡天发现的南诏大理国写本佛经中,《护国司南抄》卷第一为一残卷,卷末有“时安圀圣治六载”字样。“圀”即“国”。安国六年当为公元908年。该抄卷内容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嘱果品第八》。这一写本佛经具有代表性,其正文汉字1800多字,白文旁注1700多字,卷尾的白文疏记多达4300多字。其白文文字符号前后统一,书写流畅,可见书写者已很熟练地掌握了白文,显然这一佛经是方块白文已流行使用若干年后较为成熟的作品。
“总之白族的古白文大都借自汉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为白族研究创造了他们的文字,在政府自标榜功绩中为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中白族可怜巴巴的名列其中。”如果说之前的那段话是主题君参考于文献的话,最后这句话该是您的个人观点了,云子也引用一下文献一一试答。
1. “白族的古白文大都借自汉文”: 正确。
文字符号的传播和借用是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自人类最早创制的埃及象形文字以来,古今中外的文字种类繁多,数量难以统计。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字,大都不是自然发展而来,而是在几种有限的古老文字基础上形成的。数量有限的文字母体,经过广泛的传播、使用和改造,在不同的民族中衍生了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字的传播史。
古白文是在汉字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汉字系文字。它借用汉字并对其进行改造或重新组合来书写白语,并形成了内在的读写规律,在文字性质上属于一种仿汉表意字。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字发展现象。与之类似的还有壮文、侗文、苗文、日文等汉字系文字。古白文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非议的。
2. “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 :因时而异,所以只说对一半。
由于没有经过规范和统一,古白文一直没有发展为通用的民族文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历史时期白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
从南诏到明代400多年的时间里,不仅白族民间掌握方块白文者日益增多,统治阶级也经常使用白文。从文献材料看,白文不仅用于书写各种碑刻铭文,也用来书写一些历史著作。佛教禅宗传入大理以后,佛教徒也广泛利用方块白文阐释佛经,宣讲教义。这些情况,都说明方块白文的流传使用在那个历史时期是较为普及的。 (关于这一点的例证下文中还会提及)
明清以来,方块白文主要用来书写一些碑刻、民间文学作品等,尤其是各种白文曲本、唱词,但明代实行文化专制,白文文献大多被毁,白文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掌握白文者一般仅限于一些民间艺人和从事宗教活动的乡村知识分子。
虽然如今的白语研究的论文基本都采用1958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之《白语简志》中的拼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汉字系古白文的消失,现代白文作品包括白族传统的曲艺形式如大本曲、本子曲的曲本、民歌唱词等,此外还有祭文、经书等等这类文献一直在民间流传使用,数量可观,反映出白文至今在白族民间仍有极强的生命力,无数的民间艺人、歌手、从事宗教活动者用白文创作和记录了白族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在当代白族文字尚未得到推行的今天,白文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方面,仍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3.“ 新中国成立后为白族研究创造了他们的文字,在政府自标榜功绩中为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中白族可怜巴巴的名列其中”:错误。
白族文字存在的历史是有证可考的,白文至迟在公元10世纪初就已在白族民间使用,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并非新中国成立后为白族研究创造了文字。在“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中也有自信,又不是赖出来的,无需自我标榜,也没必要可怜巴巴。
文字的首要功能是书写语言,是语言和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最能体现这一功能的就是文献资料。
主要的白文文献有以下一些:
南诏有字瓦。出土于南诏时期的建筑遗址中,很多残瓦上刻有汉字以及由汉字增减笔画造成的文字符号,即是当时的白文。
南诏大理国写本佛经。1956年费孝通等在大理风仪北荡天发现的南诏大理国写本佛经中,《护国司南抄》卷第一为一残卷,卷末有“时安圀圣治六载”字样。“圀”即“国”。安国六年当为公元908年。该抄卷内容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嘱果品第八》。这一写本佛经具有代表性,其正文汉字1800多字,白文旁注1700多字,卷尾的白文疏记多达4300多字。其白文文字符号前后统一,书写流畅,可见书写者已很熟练地掌握了白文,显然这一佛经是方块白文已流行使用若干年后较为成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