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戏曲吧 关注:3,596贴子:104,713
  • 5回复贴,共1

天津的武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津武戏,技艺精湛,源远流长。
读徐城北文章得知,天津武戏与北京、上海京剧发展有一定关系。
不知对否?


1楼2012-02-18 07:10回复

    天津与武戏有着很深的渊源。徐城北在《京剧一百题》里,谈到了这个问题。
    天津位于北方,紧靠京城。许多习俗与北京相同或相近;天津是一个工商城市,又有海港,与南方联系紧密,从这点说,与上海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过去,北京演员到上海等地演出,要先到天津演出,加以检验;同样,上海演员进京,也要先在天津演出,请天津观众加以品评。为此,天津的观众水平很高,他们既能按京剧规范品评北京演员,也能接受海派新的演出形式。
    过去,富连成演出,起码有三出武戏,自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出现,京城演出多以文戏为主;上海的武生多演连台本戏,靠灯光布景,出奇制胜;海派演员虽多,论实力,还是老生、青衣为主。在这种形势下,天津武戏非常突出。


    2楼2012-02-18 07:13
    回复

      上世纪10——30年代,天津曾两次掀起武戏高潮,后渐衰退。五十年代,历慧良、张世麟两个“外来户”,在天津京剧团主演武戏。李少楼、杨连玉、周铁豪等武生,配其左右,使天津武戏闻名全国。李、杨、周等不但“下串”,配合厉、张演出,还能单挑一出。每位身手不凡,李少楼的武功边式漂亮,短打戏亦佳,周铁豪勇猛有冲劲,他翻地好,长靠《挑华车》、短打《闹龙宫》非常火爆。武丑刘少泉,为叶盛章高足,身轻如燕,动作敏捷,干净利落。在《铡判官》中饰刘利鬼,红极一时。


      3楼2012-02-18 07:14
      回复

        文革后,天津武戏的强势延续下来。历、张宝刀不老,董文华接过来了小盛春的金箍棒,
        又涌现出马少良、张幼麟、董玉杰、王立军、李佩红、闫巍等杰出演员;现在,又培养出黄济峰、王大兴等新秀。
        在全国,天津武戏仍处于强势..


        5楼2012-02-18 07:17
        回复
          赵松樵老先生的武戏也称得起一路诸侯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02-18 09:41
          回复
            赵老和刘汉臣都是一代名宿。赵老,能文能武。我看过他的徐策跑城、举鼎观画的光盘,还看过纪念他演出八十周年的录像《大溪皇庄》,马三立、赵慧秋、袁文君、刘少泉等登台助阵,别有一番风趣。


            7楼2012-02-19 07: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