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人吧 关注:2,760贴子:271,690
  • 6回复贴,共1

广丰前辈诗人萧梦霞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萧梦霞,广丰人,祖籍玉山,生卒年不详。居广丰天灯弄,后迁水南小洲。约公元1955年前后离世。据仅存之资料,萧梦霞生前或参加过国民党军队,因故还乡后以卖酱油为生,尝与广丰俞镜流、林秋湘为友。萧梦霞能诗,尤擅近体,自编定《易水集》传世。余去岁辗转自友人处得诗集,细读一过,大为惊异。以为萧梦霞在民国诗人群中足居一流,于汪精卫、潘伯鹰亦不遑多让,较郁达夫辈更是远胜。
萧梦霞诗风格高华、深于比兴,其政治上之识见尤为卓绝。所作虽为旧体,然多民主、自由之思想,对专制之痛恨,尤为深切。诗中亦多关注民族存亡与政局变动,于时事每多针砭,忧心之深,预事之远,令人感佩。然六十年间高岸陵谷,世事海桑,前辈英名,犹然不显。《论语》中云:“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念此每兴长叹。
今世风云巨变,党立农工,桑间濮上,昭昭矣咸推改革。达官黎庶,报头网间,洋洋乎但闻民主。殊不知六十年前,诗人卓见已立;六十年后,众人尤噩噩浑浑,蒙昧于前路。盖日本之入侵,导我中华时代之主题,由启蒙而趋救亡。自此错失良机,纵使付出无数鲜血与性命,再难归旧轨。历史曲折如斯,诗人泉下有知,亦当潸然。今录诗人杰作数首,稍作剖析,以示同人。


1楼2012-04-18 20:59回复
    这么早就睡了啊。我等着看今晚的冠军杯。


    5楼2012-04-18 21:26
    回复

      长城下作
      长城壮丽倚云开,万世河山拓霸才。
      扫却边尘胡骑绝,谁知项羽渡江来。
      此诗可与前诗参看。乃是以咏秦始皇,而喻国民党政权之失败。
      前二句写长城雄壮之景,与秦始皇不世之霸业。隐喻抗战之后,蒋氏政权羽翼以丰,本可一统江山,建立不朽功业。
      后二句仍是咏史事,写秦始皇命蒙恬率军二十万北抗匈奴,护卫中原。然攘外未及安内,功成之日,四海鼎沸。项羽大军,渡江而来,秦遂亡。此二句之隐喻,不言而自明矣。谓蒋氏政权抗击日本入侵,为民族建立大功。但亦顾此而失彼,“项羽”藉渡江战役,撼倒国民党政权。


      6楼2012-04-18 21:27
      回复
        郭沫若的问题太复杂。我并不认为是“歌功颂德”四字能轻易概括。人处于那个政治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之大,难以想象。有时并非自己一死了之那么容易,还得顾及身边之人。而我们,总是容易轻易地下道德判断。有时,也会设身处地地想,若是我,会怎么做。
        而萧梦霞的问题,则不仅是不肯“歌功颂德”了。有一些我没解析得很明,希望读者能自己细味。他虽是当时社会的局内人,但可以说,他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很多问题作出历史的判断。正因为他的平民身份,使他远离了政治风暴的中心,而可以默默无闻地用诗笔记下那个时代的一些剪影。而这些,正是历史的诡异与命运的安排。


        8楼2012-04-18 21:36
        回复

          前二句,写当时国人原本对汪寄予厚望,希望汪蒋合作,带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入侵,走出困境。但汪最终与日本人合作,成立了伪政权。此为事实。
          但萧梦霞并未因此,立即下汪精卫是“汉奸”的论断。而是分析了他行事之可能与最终之选择。亲日,是孙中山一贯的路线。而汪精卫作为孙中山最忠实的追随者,作此决定,诗人表示了理解。但是,也做出了是非判断。认为“但使输诚从介石,胜行遗嘱报中山”,抛弃个人恩怨,与蒋介石合作,或比坚持孙中山之路线更为正确。


          11楼2012-04-18 22:00
          回复
            NND~说是犯禁,写好了发不了了


            12楼2012-04-18 22:03
            回复
              不清楚历史的真相,会带来很可怕的结果。如此次薄之事件,便是对文革真相反思之不足。


              25楼2012-04-19 11: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