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0,984贴子:352,891
  • 4回复贴,共1

了不异人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吴虹飞有首歌叫《魏晋》。《世说新语》全方位展现魏晋名士风流,以至于影响到唐代《晋书》的修订。“名士不必多才/常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即可”,许多名士只看三玄~话是这么说,名门清流能是区区读个离骚老庄而已么?实在是穷通之后再无可观的说话!《世说》中有一节:庾子嵩读《庄子》,没看两页就搁下了,说“了不异人意”。这话说得好!只不过是人话罢了有啥好看的?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2-04-21 21:22回复
    无独有偶,类似的话有隋朝最后的猛将来护儿,由于此人所占历史份量较轻,《隋书》《北史》记载出入较大,《通鉴》依从《隋书》写来护儿征辽败绩,我想这是主观出错,因为来护儿作为一个战将曾说“了不异人意”之类的话!王猛、谢安、慕容恪、慕容垂、刘裕、王镇恶、韦睿、萧衍、陈庆之、韦孝宽、王思政、杨素,以及隋遗民李靖,可以说自曹操到窦建德的400余年中,中国大地上仍是充满着英豪之人的。或者,他们人人精通六艺,只是没有把它当做学问,也没有被刘义庆写进《世说》罢了,比如萧衍韦睿韦孝宽王思政杨素杨广李靖李密,都是门阀望族出身,历史记载中也点明他们精通儒学。来护儿,出产于后三国的梁陈,徐懋功,出产于后三国的北齐,虽说不是崔卢王郑韦杨裴柳薛(北方)王谢顾陆朱张沈(南方)这样的大门户,想必也不是平民。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2-04-21 21:45
    回复
      《传习录》“多一份务实就少一份务虚”。把人的精力设为一定额,虚与实就在其中消长。或者可以用它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上学不咋地的人实际生活中更加成功的怪现象:因为脑袋瓜转悠的是虚的,快手捞钱才是实的。话说回来,知识就是力量,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也是有用的,但是学到“了不异人意”的份上才算是有用,像诸葛亮一样,也许他博览群书,但他于书中名目毫无挂碍,就像个无知识的人,而不读书的像石勒一样,虽然真的一字不识,倘若拿书中事理来问,必然识得正偏;相反,萧绎那样的博阅就使自己变成书柜了,结局就是烧掉它。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04-21 21:59
      回复
        话头千万。自正处观,皆正,自非处观,皆非,正非均不过是一场闲话。独重三玄,仍是有所依着,坐而玄谈,仍是有所不舍,一句“了不异人意”足够了!难道像刘裕王镇恶陈庆之这样的能在军事史上留下浓彩一笔的人,还非要接受媒体采访说一说自己的读书历程再整理个个人专著吗?把他们视为文盲也不会争辩的。虚与实对,一点不假。刘邦是大儒的学生的弟弟,只写了三句大风歌,其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曹氏父子就好文墨了;萧衍杨广文才太高了,直到身死国亡;李世民没文才装诗人没史才装史人;朱元璋与阿东毛装哲学家思想家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一般道理的,人家汉光武刘秀可是正牌太学毕业的,也没像暴发户杨广那样整天弄诗;人家王晶可是双博士学位的,也没像小学生王家卫那样整天戴墨镜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04-21 22:27
        回复
          从史的角度说,司马氏窃国,破坏了两汉以来的社会格局,天下士人不得已上位,于是就有了夺目的六朝时代;隋唐一统,天下再次出现共主,他们甚是惧怕士人们的狂欢力量,杨广给予人们最后一次浪漫的机会,然后李氏窃国,就将国人骟割了,去功能之后的中国再不会有两汉七主,再不会有六朝风物。从人来说,汉至隋,不论社会如何,人们为学是知本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们通常把宋作为国史新纪元,宋是天人相离之后的一次重构谋求,而宋之后只因袭宋学名目,故此仍名之中国,实际社会风貌只是每况愈下,不可与宋等视之。宋儒之学从作为范材上看要比魏晋玄谈有价值,从自修上看,玄谈优于宋学。陆象山之外,宋学皆归于伪学,宋学之外,明清乃至今日,徒具名目,不可以学作观。《了不异人意》五个字,直要使诸位识得学之大本、识得今学之弊。了不异人意,直要你摄物归心,再不打开,浑浑然如是无知无识的人,始有此。此,止匕,止于所止,匕为利器,象“必有事焉”,浑然成此,方可及彼,方不至于彼。慎其独,根始能大,大根具,气始堪御,气之流行充盈,物乃成。此根之变幻,岂是伟哥可助得了的,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小虫子嗡嗡叫/甘与子同梦,万恶万恶万万恶之首淫人师表素女经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04-22 07: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