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文盲圣贤稀世有
郑连根
六祖惠能(635—713),唐朝著名的禅宗大师,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可从以下几点略见一斑:其一,在佛学上看,只有佛祖本人所说才可称为“经”,如《金刚经》、《无量寿经》等,其余历代祖师大德对佛经的阐释、解读,都只能称为“论”,如《大乘起信论》。可是,后人破例,将惠能大师讲经说法的记录定名为《坛经》,由此可见六祖惠能在佛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其二,六祖惠能虽然不识字,但他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几乎就是“智慧”的代名词,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过六祖惠能的弘扬之后,禅宗在中国大兴,并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访五祖
《坛经·行由品》记载了六祖惠能传奇的人生经历。惠能的父亲名叫卢行瑫,早逝。惠能和母亲相依为命,靠卖柴为生。一日,惠能到一家客栈去送柴,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结果他“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然后问“所诵何经”,“从何处来”?诵经人告诉他所诵之经为《金刚经》,他来自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东林禅寺,这个寺的住持是五祖弘忍大师。于是惠能将卖柴钱交给母亲,“令充母衣粮”,“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一听《金刚经》即能开悟,发心学佛,这已然“不可思议”,但更不可思议之事还在后面。见到五祖弘忍之后,五祖问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答:“弟子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惠能张口就说要来“作佛”,志向之大,显然异乎常人。
五祖做进一步测试:“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即未开化的蛮人),若为堪作佛?”在唐朝,岭南属落后地区,岭南之人被歧视为“南蛮子”,所以五祖用此试探他:你一个来自落后地区的文盲,靠什么来作佛呀?
惠能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一听即知此人秉赋超群,但碍于徒众在身边,不便多说话,就叫惠能“随众作务”,跟着大伙儿一块干活去吧。
惠能又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此言一出,五祖更加认定“此獦獠根性大利”,但怕恶人害他,还是派他去砍柴舂米。
于是,惠能就在东林禅寺砍柴舂米,干了八个月。
继承衣钵
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东林寺开坛讲学时,手下有弟子千余人,弘忍和尚渐渐老去,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于是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神秀当时是东林寺的“教授师”,协助五祖讲经说法,众人也觉得他应该继承五祖衣钵。神秀就写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弘忍看后知道神秀还没有“开悟”,便要神秀“更作一偈”。
经数日,神秀依然“作偈不成”,且“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恰在此时,惠能从别人那里听到了神秀的这首偈。惠能一听就知道作偈的人还没有开悟,于是他做了一个偈子,并央求别人写在神秀偈子的旁边。这首偈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决定将衣钵传给惠能。他潜至惠能舂米的碓房,“以杖击礁三下而去”,惠能“会意”,在三更的时候来到五祖弘忍的房间,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结果,一部《金刚经》还没有讲完,惠能就“言下大悟”。于是,弘忍将禅宗的衣钵传给惠能,并连夜将惠能送走,让惠能远走南方,以免他人为争夺衣钵而害他。
惠能为躲避追杀一路南逃,并在山林间跟着猎人隐居了十五年。
隐居十五年之后,惠能感觉弘法的时机到了,“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当时,法性寺的住持印宗法师正在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去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语一出,“一众骇然”。印宗亦对惠能十分佩服,“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印宗为惠能剃发,但却拜惠能为老师,这在佛教史上也成了千古佳话。因一般人出家,都得拜为其剃发的和尚老师,称之为“剃发师”。可印宗为惠能剃发,却拜惠能为师,这一方面突显了六祖惠能的不凡造诣,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印宗法师肯于让贤、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