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
胡适早年未曾见他发表过有关朱熹的研究文字。在离开大陆后,自1950年至1961年间,据胡颂平编著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和胡适纪念馆编集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等材料的记载,胡适先生撰写了有关朱熹研究的论文、笔记和资料摘录等共计八篇,即:
Δ朱子与经商(1950.1.5摘记卡片)
Δ朱子语类的历史(1950.1.8稿,1959.1.8改定)
Δ朱子论尊君卑臣(1950.2.7,摘记卡片)
Δ朱子论死生与鬼神(1952.7)
Δ考朱子答廖子晦最后一书的年份(1952.7.6,文前有“附记关于朱子答廖子晦书的记录”)
Δ朱子论禅家的方法(1952.7.13,文后附有“禅学的方法”、“朱子四字决”、“朱子答罗参议”等摘记)
Δ佛法金汤编记朱熹与开善道谦的关系(1961.2.5)
Δ朱子语略二十卷(1961.8.28)
以上这些论文和笔记等,除《朱子语类的历史》一文后来印入台湾正中书局和日本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朱子语类》影印本外,其余七种都是未曾发表过的手搞。其中几篇考证性的文章,如《考朱子答廖子晦最后一书的年份》和《朱子语略二十卷》等已是完成了的论文,而余者则均为原始资料的摘录排比,间或有一些按语,尚属写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从上面所列目录的时间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52年中,胡适考虑朱熹思想方面的问题比较多。这很可能与他在1951年12月17日六十一岁生日时的想法有关。据他第二年的回忆,当时他为自己定了一个“生日决议案”,“决定谢绝一切长期职务来还债。”在这些“债”中,他说:“我的第一笔债是《中国哲学史》,上卷出版于民国八年,出版后一个月,我的大儿出世,屈指算来已经三十三年之久。现在我要将未完的下卷写完,改为《中国思想史》。”(引自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六册第2195页)因此,他对朱熹思想方面问题的考察,大概是属于他为完成《中国哲学史》下卷工作的一个部分。
胡适晚年有关朱熹研究的文字,明显地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史实考据,一类是思想探究,而前者与后者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想就这两类分别作些介绍。
从史实考据的文字来看,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朱子语类”的编集历史。
胡适在《朱子语类的历史》一文中,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胡适指出,最早编集朱子语录的是李道传。他在朱熹死后十五年,(嘉定八年,1215年),于池州搜辑朱子语录,共得三十三家所记的语录,刻成四十三卷的《朱子语录》(其中第三十五卷为朱熹答陈埴书,不是语录),前有黄干写的序(此书省称“池或录”)。其后,李道传之弟李性传继续搜访,又访得四十一家。其中有三十四家是“池录”所无的,其余也有与“池录”相重的,有的则是“池录”中某些家的补充资料(“余录”)等。李性传据此在饶州刻成四十六卷本的《朱子语续录》。此录是按所记语录的年代先后来编集的,有李性传的后序(省称“饶录”)。再次,在1248至1249年间,朱子门人蔡抗又收得诸家语录,在饶州刻为二十六卷的《朱子语后录》。此录共收二十三家所记之语录,其中有二十家为“饶录”、“池录”所无,其后有蔡抗的后序(省称“饶后录”)。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吴坚又在建安刊刻了一部《朱子语别录》,据其所序言,他搜集了六十五家语录,经与前述三录比勘后,“重加会粹,以三录所余二十九家,及增入未刊者四家,自为别集,以附《续录》,《后录》之末”。以上是考四部朱子语录的历史。
其后,胡适又考分类朱子语录的历史。他指出,在“饶录”和“饶后录”未刻出之前,在剑南已有黄士毅编集的一百四十卷《朱子语类》的刊本。黄士毅的《语类》是以“池录”为基础的,但他又加上了三十八家,根据魏了翁序和黄士毅第二后序署年月,此《语类》约刻于1219至1220年间。这是第一部朱子语类(省称“蜀类”)。1255年徽州有翻刻“蜀类”者,然据后来编《朱子语类大全》的黎靖德指出,比翻刻本中已增入了“饶录”九家,所以是“蜀类”的增补重刻本(省称为“徽类”)。与此同时,婺州王佖也留心收集朱子语录,先后访得三十多家,编为婺州本的《朱子语录》(可省称为“婺录”)。以后,他又把访得的各家语录,编成《朱子语续类》四十卷,由十卷,由魏了翁在徽州刻出。这是第二部朱子语类(省称“徽续类”)。南宋末年,黎靖德看到以上各书“并行而错出,不相统壹”,于是按照黄士毅原分类门目,“遗者收之,误得正之”,“考其同异,而削其复者”,编成今日流传的《朱子语类》的底本。
胡适早年未曾见他发表过有关朱熹的研究文字。在离开大陆后,自1950年至1961年间,据胡颂平编著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和胡适纪念馆编集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等材料的记载,胡适先生撰写了有关朱熹研究的论文、笔记和资料摘录等共计八篇,即:
Δ朱子与经商(1950.1.5摘记卡片)
Δ朱子语类的历史(1950.1.8稿,1959.1.8改定)
Δ朱子论尊君卑臣(1950.2.7,摘记卡片)
Δ朱子论死生与鬼神(1952.7)
Δ考朱子答廖子晦最后一书的年份(1952.7.6,文前有“附记关于朱子答廖子晦书的记录”)
Δ朱子论禅家的方法(1952.7.13,文后附有“禅学的方法”、“朱子四字决”、“朱子答罗参议”等摘记)
Δ佛法金汤编记朱熹与开善道谦的关系(1961.2.5)
Δ朱子语略二十卷(1961.8.28)
以上这些论文和笔记等,除《朱子语类的历史》一文后来印入台湾正中书局和日本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朱子语类》影印本外,其余七种都是未曾发表过的手搞。其中几篇考证性的文章,如《考朱子答廖子晦最后一书的年份》和《朱子语略二十卷》等已是完成了的论文,而余者则均为原始资料的摘录排比,间或有一些按语,尚属写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从上面所列目录的时间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52年中,胡适考虑朱熹思想方面的问题比较多。这很可能与他在1951年12月17日六十一岁生日时的想法有关。据他第二年的回忆,当时他为自己定了一个“生日决议案”,“决定谢绝一切长期职务来还债。”在这些“债”中,他说:“我的第一笔债是《中国哲学史》,上卷出版于民国八年,出版后一个月,我的大儿出世,屈指算来已经三十三年之久。现在我要将未完的下卷写完,改为《中国思想史》。”(引自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六册第2195页)因此,他对朱熹思想方面问题的考察,大概是属于他为完成《中国哲学史》下卷工作的一个部分。
胡适晚年有关朱熹研究的文字,明显地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史实考据,一类是思想探究,而前者与后者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想就这两类分别作些介绍。
从史实考据的文字来看,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朱子语类”的编集历史。
胡适在《朱子语类的历史》一文中,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胡适指出,最早编集朱子语录的是李道传。他在朱熹死后十五年,(嘉定八年,1215年),于池州搜辑朱子语录,共得三十三家所记的语录,刻成四十三卷的《朱子语录》(其中第三十五卷为朱熹答陈埴书,不是语录),前有黄干写的序(此书省称“池或录”)。其后,李道传之弟李性传继续搜访,又访得四十一家。其中有三十四家是“池录”所无的,其余也有与“池录”相重的,有的则是“池录”中某些家的补充资料(“余录”)等。李性传据此在饶州刻成四十六卷本的《朱子语续录》。此录是按所记语录的年代先后来编集的,有李性传的后序(省称“饶录”)。再次,在1248至1249年间,朱子门人蔡抗又收得诸家语录,在饶州刻为二十六卷的《朱子语后录》。此录共收二十三家所记之语录,其中有二十家为“饶录”、“池录”所无,其后有蔡抗的后序(省称“饶后录”)。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吴坚又在建安刊刻了一部《朱子语别录》,据其所序言,他搜集了六十五家语录,经与前述三录比勘后,“重加会粹,以三录所余二十九家,及增入未刊者四家,自为别集,以附《续录》,《后录》之末”。以上是考四部朱子语录的历史。
其后,胡适又考分类朱子语录的历史。他指出,在“饶录”和“饶后录”未刻出之前,在剑南已有黄士毅编集的一百四十卷《朱子语类》的刊本。黄士毅的《语类》是以“池录”为基础的,但他又加上了三十八家,根据魏了翁序和黄士毅第二后序署年月,此《语类》约刻于1219至1220年间。这是第一部朱子语类(省称“蜀类”)。1255年徽州有翻刻“蜀类”者,然据后来编《朱子语类大全》的黎靖德指出,比翻刻本中已增入了“饶录”九家,所以是“蜀类”的增补重刻本(省称为“徽类”)。与此同时,婺州王佖也留心收集朱子语录,先后访得三十多家,编为婺州本的《朱子语录》(可省称为“婺录”)。以后,他又把访得的各家语录,编成《朱子语续类》四十卷,由十卷,由魏了翁在徽州刻出。这是第二部朱子语类(省称“徽续类”)。南宋末年,黎靖德看到以上各书“并行而错出,不相统壹”,于是按照黄士毅原分类门目,“遗者收之,误得正之”,“考其同异,而削其复者”,编成今日流传的《朱子语类》的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