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3746f246af51f3dec3b2b96ca4eff0ec/dcbc301f95cad1c80dd6c6ab7f3e6709c83d513b.jpg)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光
说 山 水
孙光
近些年来,常以整块的时间在画山水,虽谈不上大量大批的创作,但也常常是蛮正式的,可要说问世于报端此《文化艺术报》可谓首发,说句时髦话叫“独家专稿”,当以记之。
说到山水,人们常有“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之言,唐代张璪有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皆是对山水画的论述。
说山水,思牡丹。古人有云:“早知不入世人眼,买点胭脂画牡丹。”可见牡丹花是有其广泛的观众基础的,其实,喜爱山水画的人数甚至是远远大于喜爱牡丹的人群。
故,山水,众也。
然,吾画山水,绝非陪众之口味,而意在立吾之山水的新言说。画山水是这样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把外部的物象转化为内心的心象,以表现自我对世界的某种“感觉”,以传达画家的自我情绪。显然,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实际上是画家的内心“风景”展示,这种“内心的风景”乃是画家的自由王国或精神家园。
光说山水画之语境,它的构成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画家们仰望“大自然”之物质性、客观性,转化为主观性的“心象”,然后找到自我,找到笔墨形式与文化语境,讲自然提升至艺术,艺术返回至自身、自我的觉醒中,建立新的言说与表达方式。最后发展之个人风格,也就是由他人、评论家、观众的主客观的评价、特点、特征,推广至共鸣。
要说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多以写生为手段,然关于写生又有:目写、手写、心写之分,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人景殊异。
说起来,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及读书,不知路,要想坦荡无碍需要多读书,多写生。
然,据说,张大千一生未上过黄山,但也一样画黄山山水;王洛宾还没去过新疆之前,却创作了著名的歌曲《达阪城的姑娘》,显然中国文化对于“心象”的重视。
我倒是三赴黄山,登黄山之顶。于心、手、眼三者感应,画出了一幅幅有着几分心象的黄山山水。
说起来,我画山水画与之吾画仕女画相比,真的是少之又少,然常见于多事者评论之,见2011年甘肃作者杨牧青《中国山水画南北宗论》提及于我。
再见。北京作者,网名“方昌红楼”者有文,随之录尔:
上天入地之壮美!
----评孙光画黄山
读几幅佳作,孙先生把黄山画绝了,
抓住了云,石,松,浅黄等黄山本质特征,
运用多年积累的笔墨纸色技巧,
钩,写,染灵活运用,
远观中景近处联绵不断,墨色变化丰寓,
云天浩荡,山石雄壮,
超过海粟翁十画黄山图.
老人晚年毕竞年事已高,
少了点磅薄之气.
是否同孙先生正值中年气盛有关?
后人超越前人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两人几乎有共同创作经历.
刘老法国留学开人体素描先河,
孙先生善绘大唐仕女,
都由画美女转向画山水,
人体美为美中之至美.
用至美之眼光审视黄山,
焉得不美哉?
这是有别于其他画家独到之处.
整个画幅显示出
浩气壮观之美,
云山宁静之美!
上天入地之美!
画品即人品,
画家内心秀美!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