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 关注:56,526贴子:429,052

【教程】七言绝句56种作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1楼2012-07-16 11:00回复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2楼2012-07-16 11:01
    回复
      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4楼2012-07-16 11:01
      回复
        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5楼2012-07-16 11:01
        回复
          第6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6楼2012-07-16 11:02
          回复
            七绝,嗯~又让我想起了神墓。


            7楼2012-07-16 11:02
            收起回复
              第7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8楼2012-07-16 11:02
              回复
                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9楼2012-07-16 11:02
                回复
                  第9法:
                  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
                    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10楼2012-07-16 11:02
                  回复
                    第10法: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明汪本《舟中有成》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11楼2012-07-16 11:03
                    回复
                      第11法:
                      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
                        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宋苏轼《又和景文韵》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12楼2012-07-16 11:03
                      回复
                        这样简单的解释更容易让人明白,如果单一的看理论,完全不能明白诗的句式。


                        13楼2012-07-16 11:03
                        回复
                            第12法:
                          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如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14楼2012-07-16 11:04
                          回复
                            第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明钟顺《清夜闻笛》
                              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15楼2012-07-16 11:04
                            回复
                              按照诗词的了解,我们只能算是业余爱好者。真正的诗词大家,往往隐藏极深,比如说,@穆卿寒- -


                              16楼2012-07-16 11: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