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狮子吧 关注:24贴子:1,203
  • 8回复贴,共1

慧灯之光(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祝大家吉祥如意


1楼2012-08-19 21:31回复
    第二、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
    现在,无论是在汉地还是藏地,许多人都自诩为佛教徒、居士、出家人,经常放生、磕头、修五加行。很多人也以此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很不错,天天都在修法。但如果详细地观察他们为什么而修这些法,就会发现,有为数不少的人,其修法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现世的利益,如,健康、长寿等等,或为了消除一些寿障等现世的灾难。还有的是因惧怕三恶道(地狱、饿鬼、旁生道)的苦难,而希望自己下一世不堕恶趣,得到人天果报。凡具有以上这些发心的任何修法,都只能属于世间法。
    我们不能以为:烧香、磕头等是世间法,而听闻大中观或大圆满等就是出世间法。因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并不是依外相而区分的。
    比如向三宝供灯,在同样的供养对境、同样的供养物、同样的供养人的情况下,如果不具备出离心,供灯的发心是为了求得世间的圆满,为了健康长寿、升官发财,或者来世得到人天的福报,这样的供灯就是世间法;反之,如果具备了出离心,供灯的发心是为了求得解脱,而不是为了健康长寿、升官发财,这样的供灯就是出世间法。衡量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就是以是否具备出离心为标准的。
    大圆满本身是出世间法,可是修大圆满或听大圆满的时候,由于发心的缘故,就有可能把它变成世间法。譬如说:仅仅为了得到一些现世或后世的利益而听大圆满或修大圆满,当此法进入我们的心相续时,它就不是出世间的法,更不是大乘的法。那是什么呢?就是世间法,这叫作“世间法的大圆满”。
    放生是什么法呢?那也要看你的发心。即便不是为了得到现世的健康、长寿等等,而是为了得到后世的人天果报,或是避免一些后世的灾难,如不堕地狱等三恶道而放生,这种放生也只能成为世间法;如果是为了自己一个人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而放生,这种放生就成了出世间的小乘法;如果是为了拔济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这种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间法;如果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密宗的见解,这种放生就是密乘的法。
    所以,我们一定要审慎思维,并反躬自问,我放生放了那么多年,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自利?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得到佛果而放生,那就可以成为大乘法。如果放生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长寿,或者下一世转世为人并且健康长寿,或者自己往生净土的话,那这个放生看起来似乎是利益众生,实际上却是在利益自己。
    其他修法也应当这样观察。比如到学院或是到其他地方去领受灌顶、听闻佛法,这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呢?和刚才讲的一样,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或是为了逃避一些现世或后世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而听闻修持的话,就同样是世间法。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目的没有离开世间的发心,所以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一切都是世间法。
    什么叫作出世间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在哪里?出世间法包括大乘和小乘。即使小乘的修行,也必须要有出离心。有了真正的出离心,并在此基础上行善,这种修法就叫作出世间法。
    “出离”这两个字的涵义是什么?“出”,就是要放下世间的一切。也就是说,要对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留恋,并很清楚地意识到三界六道轮回的痛苦本质,这叫作“出”;“离”就是希求解脱。“出家”中的“出”也是这层含义。“家”是指世间,并不是走出家门、穿上出家僧装就表示出家,而是要对轮回生起真正的厌离心。
    在家人学佛、修出离心也是一样,就是要对世间的事物没有任何贪图之心,这叫作“出”。这个“出”外道也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也不愿意在六道中轮回,也希望解脱,但这不叫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见解是什么呢?就是首先要意识到轮回的痛苦,所以不再留恋轮回,并努力去寻求解脱、走向解脱。但是,与此同时必须要有解脱的智慧。如果只是一味盲目地、没有智慧地寻求解脱,并不是完整的出离心。出离心的解脱智慧包括小乘的四谛法门,精通四谛之后,才算具备了完整的出离心。
    


    3楼2012-08-19 21:51
    回复
      很多人都在精勤不倦地修五加行,如果问他“为什么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大圆满的正行就修不起来”或是“不修五加行,我就不能听大圆满的法”,“所以,我要修五加行”。表面上看来,这样的回答是对的。但如果继续追问:“如果修不成大圆满或听不到大圆满法,又会怎样呢?”“如果是这样,就不容易解脱了。”“解脱了又怎么样呢?”“解脱以后,我就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了。”
      如果是这样的发心,则在这种修法里面根本没有菩提心的成分,五加行里所讲的菩提心又在哪里呢?你修的所谓菩提心,只不过是一个十万遍的数量而已,自己心相续中的菩提心却没有真实生起。虽然修的是发菩提心的法,但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而修,根本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修法。这样一来,你所修的五加行就成了小乘的修法,因为你的菩提心已经完全丧失。
      所以,我们在修法的时候要认真地观察自己的相续,并严格地要求自己。如果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众生,但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修五加行是为了自己,其它的念咒、放生也是为了自己。简单地说,凡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无论所修的法本身多么殊胜,都只能成为小乘的修法。
      如果丝毫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在此基础上去修行的话,哪怕念一句佛号、磕一个头,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我们听了很多法,在很多方面也都明白,今天如果让你讲你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却寥若晨星。
      本来出家人修行的进步、收获应当远远超过在家人,因为相对来说(不是绝对的),出家人的烦恼要少一些,他们舍弃了很多容易生起烦恼的对境,不会被很多世间的事情所缠绕与侵扰,但出家人里面修行不尽人意的也不乏其数
      很多人都认为,作为在家人,是很难突破世间重围而专心致志修行的,所以也很难获得解脱。但在如今这个社会里,我们是有办法修行、有办法成就、也有办法解脱的,关键就要看你发心是否真切、正见是否具足。
      虽然《普贤上师言教》里讲,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就是相违,本来就是矛盾的,因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间的事情去修行,这种机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能将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处理一些家务事或其它世间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不用处理这些事,当然是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难以做到。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里面同样也有很多成就者。不仅以前有,现在也有。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呢?比如说,虽然平时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时你可以发慈悲心、出离心,这两个是一点都不矛盾的。平时做一些世间的事情,虽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我们也有办法将它变成是利益众生的事。
      比如说,吃一顿饭究竟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呢?如果在不伤害众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饭本身是无记法。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吃完这顿饭,将肚子填饱了以后是为了去杀生、去参战、去行骗等等,以这样的目的而吃饭,那吃这顿饭就是造作恶业;如果一个人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吃饱以后去听法、去放生、去行善,那这个吃饭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摄持,那么吃这顿饭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他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没有去想吃完饭以后去杀生、去放生等等,那这样的吃饭就是不善不恶,所以叫作无记。
      再比如说工作挣钱,为什么要挣钱?如果挣钱是为了利用在修行上,那工作就是出世间法。如果是要拿这些钱去干一些坏事,即使现在还没做,这样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恶业。如果没什么其他的想法,只是为了吃饭、生存,这是不善不恶,是无记法。所以,虽然行为相同,却因为当前的发心不同而有善恶业之区别。
      如果自己愿意做的话,行持善法还是很容易的,怎么做都可以。自己不愿意做的话,即使天天给你讲大圆满等最最高深的法,你今天听,明天也听,永远都不去实修,是没有用的,讲了也没有太大意义。闻法很有意义,通过闻法可以明白道理,如果不明白就不知道如何修持,但是如果听了很多却不去实践,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能得到一些闻法的功德而已,其它的功德是没有的,在法的实修上也没有什么收获,今年是这个样子,明年还是这样,乃至死亡的时候也是这样空手而去。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话,仅仅吃一顿饭,都能成为解脱之因。其他类似的修法都是一样。所以,务必要发菩提心。
      


      5楼2012-08-19 21:53
      回复
        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为此必须要放弃两个东西,第一是对世间的贪著,也就是留恋轮回、生生世世想做人、天人的企图。为什么要放下呢?如果不放下,我们以后所有的修行都将变成世间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所以一定要放下。
        现在为了生存还是要做一些世间的事,尽管这些暂时没有办法放下,但只是权宜之计。如果有从现在起逐渐走向解脱的想法,那就是已经有了出离心,这样,第一个需要放弃的基本上放下来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我们都是凡夫,贪着世间圆满的心要一下子全放下来,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正如上面所讲的那样,无论是修大乘还是小乘的法,只要目的都是为了解脱,有了这样的想法,真实的出离心就可以逐渐地生起来。
        第二个必须要放弃的,是只愿利益自己的想法。这种念头必须要放下来,如果放不下,做世间的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出世间的法,也是为了自己,那我们就永远无法跨进大乘的门,永远都在大乘的门外徘徊。自己认为是在修大乘法、修密法,如果还是抱着自利的发心,就根本没有趋入大乘的轨道,更谈不上是修密法了,所以,我们要放下仅仅利益自己的心。
        这样做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从无始以来,我们流转轮回直至今天,自利之心一直都与我们紧紧相随,现在让我们放下根深蒂固的积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你想修大乘佛法的话,即使是不容易的事情也一定要去做。不做也可以,但你就没有办法修密法,没有办法修大乘法,你就只能修小乘的法,这个非常重要。这些加行的修法,本来就是所有修法的基础。
        一说是基础,很多人就认为这不是很高的法,不是特别重要。这样就理解错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佛法中,所谓基础的法就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最高的法。
        现在很多藏地、汉地的修法者,包括出家人在内,五加行修完了一次就不再修了。五加行是永远都不能离开的修法,绝不是修完一次两次就不用再修了。现在很多人修加行仅仅是在强调数量,而不是强调质量,即使质量达到了要求也还是要修,永远不能停歇。这些修法名义上叫前行、加行,没有冠之以正行之名,实际上却都是正行。所以,愿意解脱,就一定要在前行上多下功夫;不愿意解脱,那又另当别论了。
        很多人都有这类问题,加行是用功修了,但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数量。所以,修密法也好、修五加行也好,做普通的工作也好,我们都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发心是怎样的。
        现在到汉地来的活佛也多,今天这里有灌顶,就跑到这个地方去,明天那里有灌顶,又跑到那个地方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灌了顶以后马上就可以成佛了;还有的认为灌了顶以后肯定就很了不起,从而飘飘然起来。一方面灌顶是很了不起,但是当灌顶流入我们心田的时候,它又变成什么了呢?大多数都变成了世间法。这种情形在藏地有,但在汉地就更为严重。很多出世间的法,本来是非常好的,都当做世间法来修,真令人痛惜!我们每天修法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各方面又不那么圆满,如果所修的这点法也都变成世间法,又怎么能不让人哀叹呢?!
        以上所讲的,不能把它仅仅当做知识来对待。我不是在给你们介绍佛教里面的文化,而是在讲修行的要点——什么是修行,修行的时候该怎么做。不是介绍出离心是什么、菩提心是什么,这个你们已经听了很多。但是,在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做到了没有?做到的恐怕还是很少。如果对世间的贪着和自私之心放不下,即使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也好、有活佛的名号也好、堪布的名号也好,或者自称是居士也好,都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心,脖子上挂一串念珠是没有用的。如果具有这些正知、正见,那不管你的外表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无所谓。
        因为你有了非常好的发心,那就是如同刚才所讲的,连吃饭都可以成为大乘的修法,其它的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定要观察,现在我们是修世间法的人?还是修出世间法的人?现在我们是修大乘法的人?还是修小乘法的人?如果时刻提起正念、观照内心,才谈得上是居士、出家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这样做,修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6楼2012-08-19 21:53
        回复
          假如让我们必须按照佛经的要求全部做到,那包括我在内都做不到。但是,我们还是要各尽所能地去做,只要能做还是有很大利益。
          我们也许常有这样的念头:虽然实际上我不太愿意发菩提心,只想利益自己,但我不得不发心。因为如果不发菩提心,所做的一切就不能成为大乘法。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
          如果这一世没有真实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峡尊者所说,这一世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就可以度化南赡部洲那么大世界的众生,他就可以变成这样的一位大菩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发菩提心本身是非常殊胜的修法,因果从来都是不错乱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会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怎样区分造作与不造作呢?比如说,你非常渴的时候想喝水,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时候,其他人却勉强你喝,你虽然喝了,但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愿望而喝的,这就叫作造作。
          如果现在不开始做,今生就这样荒废,等到下一世,谁都没有把握再能得到人身,没有把握再能听大乘的佛法,没有把握再遇到大乘的善知识。现在已经有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不放,一定要去做。不能仅仅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而更要强调实际的、内心的修法,这不论对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很重要。如果能这样,即使我们没有修大圆满、大手印等甚深密法,但修的至少应该是出世间的法、是大乘的法,这已经很不错了。
          你们当中很多人都已经修了五加行,那刚才讲的必须放弃的两点,放下了没有?放下也有很多层次,能多多少少放下一些还是不错的。以前没有修五加行的时候,总是以自利为主,自从修了五加行,利他之心开始增上,那就可以说有了收获。但是,如果修了五加行以后,内心还跟以前一模一样,那修五加行的利益又体现在哪里了呢?
          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种说法,如果认真修习,上等的修行者,每天有收获,一天比一天进步;中等的修行者,每个月有收获;下等的修行者,每年有收获。对照自己仔细地观察,在家人没有大的收获还能够理解,因为他们还要处理很多世间琐事,但我们是出家人,没有大的收获就应当自惭形秽了。
          如果好好修,经过长期的串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利益众生的念头。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正知正见,刚才讲的要放弃的两点要逐渐地放弃,然后好好地去发菩提心。这是对一个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7楼2012-08-19 21:53
          回复
            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一、基础修法的必要性
            今天讲三殊胜的修法。虽然三殊胜的修法,是最基础的入门修法,但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却是前所未闻的。这个修法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困难,恐怕有些学佛很久的人也未能做到。但是,在了解佛经的思想、意趣之后,我们就应该尽量依照佛所讲的方法去实施,这样才会有进步和收效。
            很多人在刚开始学佛时进步很快,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不前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系统的修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基础的修法,并且加以重视。如果没有加行基础,就妄想一步登天去修学高深之法——大圆满、大手印等等,最终必然会因根基不成熟而一事无成。所以,应当从最基础的法修起,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佛经中讲,修行人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会有收获;中等修行人进步虽然略逊一筹,但每个月都会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有进步。
            我们回过头来反躬自问,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修行人呢?今年能否比去年有所进步呢?如果连这点都不能做到,我们就不属于上、中、下三种层次之列,但除此之外,又没有第四种修行人。这就只能证明,虽然我们自诩为修行人,却根本不配修行人的称号。
            我见到过一些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长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他们还没有修完最基础的法。这种情况很糟糕,很令人失望。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动力,所以在修行上才会蜗行步,甚至打退堂鼓。
            法王如意宝在学院传讲大圆满法时,要求必须提前完成五加行,否则就不允许听课。在这种压力的逼迫之下,许多人的加行就能够如期完成。当然,如果只是完成了一个数量,内心却没有相应的发心和动力,则所有的修行也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内心不会有什么真实的收获。所以,以清净的发心摄持,而进行系统的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佛经言:“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跨入了三、四十岁的行列,以后的时间也不会很长,人生几十年转瞬即逝,如果这一世没有抓住机会修行,下一世就更难把握了。所以,必须要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下一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对这一世的最低要求,是要进入大乘菩萨的资粮道,这是向修行旅途启程所必须迈出的第一步。步入大乘资粮道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提起菩提心,想必在座的诸位都知道其含义,也许很多人还能将菩提心的具体修法说得井井有条,但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就难打包票了。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今生没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想再获得人身,都难上其难,继续修行的机会就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当下,如果今生能迈出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会为来世打下良好的基础。菩提心本身所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让我们拥有继续修行的机缘。这样,无论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环境、何等人群当中,天生就会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成为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
            当我们在身体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没有任何艰难困苦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不错,就不会为无常的来临做任何思想上的准备,行动上的努力,整天处于闲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想临时抱佛脚进行补救,已为时晚矣。
            很多人认为,年老时如果没有钱,又没有儿女照顾,生活就会没有保障,所以都拼命地为钱而奔波。他们为今后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后世。死亡与投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世俗人对此不做任何准备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还有一些人虽然也在修法,但其发心却是希望借佛菩萨的加持、保佑,使自己能够健康、发财……。当然,在没有遇到其它违缘的情况下,祈祷佛菩萨肯定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这些追求世间圆满(健康、长寿、发财等等)的短暂目标,却不应该是修行人的选择。
            现实是无情的!从古至今,没有一人能够推翻前后世的存在,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事实。如果平时毫无准备,等到大难临头之时,再着急也没用。所以,作为修行人,必须具有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一定要走上自他解脱的光明大道,在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之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去修行,以精勤的修持来迎接无常的光临,千万不要让自己落到悔恨交加的田地。
            以上简单介绍了修法的必要性,下面开始转入正题:
            


            8楼2012-08-21 22:05
            回复
              二、三殊胜修法
              (一)名义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为“三殊胜”,以前我译作“三要点”。为什么称做三要点呢?就是为了引起学人的重视。凡是学佛、修行的人,都必须做到这三件事,因为十分重要,所以翻译为三要点。由藏文直译,则叫做三殊胜。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讲了七种殊胜。菩萨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时,每一度都应具足这七殊胜。这七殊胜又可归纳为三种。我们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烧香、磕头等)时,都应具足这三殊胜。如果能具足这三种殊胜(或三要点),哪怕是在佛像前供一盏灯、磕一个头的小小善根,也都是成就之因。如果离开这三殊胜,即使从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为解脱之道、成佛之因。
              什么是三殊胜呢?第一是动机殊胜;第二是无缘殊胜;第三是回向殊胜。
              第一、动机殊胜。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会有目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时,具备殊胜的动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无缘殊胜。是指在修行时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无论做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为非常殊胜的善行;
              第三、回向殊胜。行善修法结束后,还应当如理如法地回向。在打坐、放生时,就已经成就了很好的善业,将此善业用于何处,是很关键的问题。是用于解脱?还是用于健康长寿?或是用于下一世的人天果报?这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这种目的性的选择,就叫回向。
              无论作任何善事,都不能离开这三种殊胜。一旦脱离了这三个关键问题,则不管所做的善事从外表上看有多么的了不起,实际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这三个殊胜并付诸实施至关重要。
              (二)具体修法
              1、动机殊胜
              行善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标(动机)也千差万别。所有这些动机,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善、无记和善。
              (1)不善的动机。现在,在信佛、学佛的人当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动机往往都是不善的。何为不善动机呢?凡是仅考虑今生的快乐、仅为今世生活打算的动机,如为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称为不善动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修法,则无论所修的法有多么高深,也只能成为世间法。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这一生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没有其它的善报。
              例如,如果人们是为了消除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习大圆满法,则大圆满也是世间法。大圆满法为何成了世间法呢?大圆满法本身不是世间法,但因为我们的动机,是为了达到世间的目的,这就使它成为世间法了。这样的动机就称为不善的动机。
              有人不禁会生起疑惑: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并非想杀人、偷盗,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为,虽然仅仅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等而修行,也有可能达到目的,但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以后,又能怎样呢?也许,在健康无病之时,会造更多的业,从而导致更多痛苦。这种动机本身虽然不是罪恶,但因为毕竟是有漏之法,不但无法离开痛苦,而且会引发众多苦痛,所以,此动机称为不善。
              我们听闻这些修法,不是为了茶余饭后的闲聊,也不能当成一种文化、学问来研究,而是要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处事待人之中。
              具体如何运用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大乘阿毗达磨论》中讲过:有三个人一起吃饭,其中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偷盗、杀生……;另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放生、磕头……;第三人只是为填饱肚子,吃饭以后没有什么打算。同样是吃一顿饭,因为三个人各自的不同目的,同样的“吃饭”,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业。其中,吃完饭后打算杀生、偷盗的人,他的“吃饭”就是造罪;吃饭是为了有体力去磕头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饭”就变成善业,将来肯定会获得善果;只想填饱肚子的人,他的“吃饭”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恶的无记业,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会有特殊的善恶果报。这三个人在吃饭时,虽然既没有去造恶,也没有去行善,但由于动机不同,“吃饭”的结果就有三种差别。所以,动机至关重要。
              


              9楼2012-08-21 22:11
              回复

                什么是菩提心呢?所谓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要有决定度化众生的慈悲心。或许现在我们还没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不修行,就会永远没有能力。如果肯努力修行,虽然目前能力不足,也无须为此担忧。
                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凡夫开始学道,从而获得成就的,并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传记里也有记载,他的弟子曾说道:“您肯定是金刚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当场就批评道:“你们这样讲,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象我这样的人。”所以,有没有能力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现在去做。
                当然,偶尔生起一个“我要度众生”的念头并不是很难。在没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无忧之时,也许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譬如要选择自己与他人当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时,虽然我们羞于情面,不便说“要他死”,但肯定会说“我不要死”,这就是菩提心不够的标志。
                第二、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虽然度化众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并不是指仅仅给予他人一定的钱财、名誉、地位,如开办慈善机构,让穷人吃饱穿暖、没有病痛等等,而是为人们传法,令其明白道理,这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
                其实,在发菩提心以后,作为大乘菩萨,除了那些眼下虽有利益、却后患不绝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无论大小巨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佛陀的劝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于小乘戒律之处。
                在小乘戒律里,能做的事与不能作的事划分得十分细微,永无开许之时。但对大乘菩萨而言,只要没有自私心,在能够利益众生,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大乘菩萨戒正是以此深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来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萨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来度化众生,而是通过弘扬佛法,让每个众生明白如何去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们知道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就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主动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应该是被动的,勉强的行善因为只是行于外表,而不是发自内心,实际上就不是善。所以,让每个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见解与行为至关重要。
                对于其他众生,则可以采用其他相应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时,就应该为所放生命念诵佛的圣号和咒语。因为,如果为其讲法,它们也无法明白,但我们相信,为其念诵经咒肯定可以在它们的心田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很快成熟。到那时,它们便会明白这条路该怎样走,而且会主动地去走。对于动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为人讲法极其重要。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
                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再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作为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不是浅显的论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窍诀。很多高僧大德的“窍诀”,都是从五部大论等众多经论中提炼出来的。以上观点,也是华智仁波切从中归纳出的一个重要开示,大家一定要重视。
                综上所述,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愿度众生;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请回头看一看,自己在学佛后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所做所为是不是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解脱,而只关心如何利益众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来都没有想过,相应的行动就更不要说了,那么,我们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诵《受菩萨戒的仪轨》,如果没有“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决心,则念得再多、再动听,对我们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仅是形式而已,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还没有生起菩提心,就应当励力生起。其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里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有更广的一些修法,在《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中,已经收集了这些修法的详细内容,此处不再重复。开示不是论典,一看就能够领会,在领会之后若肯实修,就能够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12楼2012-08-21 22:14
                回复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瞋恨心,它能毁坏难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一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此外,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既不能为这一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在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在此,还有一些需要强调、值得注意的事项:
                  第一、作为一位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发愿或回向时,首先应当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不伤害任何一个有情的性命,即使众生的一根毫毛也决不损坏。”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做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这样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修学大乘佛法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让自己尽早发起并实现前一种无上、伟大的誓愿,并将其作为目前的修行目标与奋斗方向。
                  第二、佛经中记载:每当我们回向时,无论所做善业是大、是小,决不能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从而获得转轮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长寿……”等人天、声闻乘之愿;而是应该发愿:“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生生世世成为众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众生的人),成为度化众生的人。”这样专心致志地发愿回向,就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回向时,如果想简单,就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16楼2012-08-22 2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