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 17:22 来源:广州日报
获奖后首本新书《我们的荆轲》日前发布,接受本报采访: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连日来,莫言作品一直缺货。莫言获奖后最新的图书《我们的荆轲》首批6000本在当当和京东上线,一个小时即宣布售罄。莫言接受本报记者的邮件采访时表示,“只愿专心文学。新的小说正在写。”
本专题采写及图 记者吴波
“你不可能达到完美,但你至少可以追求纯粹”
谈及当初为什么会写这个话剧的初衷,莫言表示,“写戏的动力,一是兴趣;二是内心深处有话要说。选择《我们的荆轲》这个戏题材有挺大的偶然性。我曾经给空话剧团写过一个小剧场话剧《霸王别姬》,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由此也激发了我写历史剧的热情。空军话剧团在那之后也希望再排历史剧,请了一位编剧写荆轲的故事,话剧团希望我参与改编。我看了之后觉得人家写得挺好,但是我不想按照传统历史剧的套路来写这个故事,我希望能够解构它,并且上升到一个哲学层面来讨论它。于是,在‘非典’时期,我闷在家里一个星期,写出了这个剧本。后来部队整编,这个剧团不存在了。这个剧本就闲置了,直到人艺的任鸣导演看中了它。”
谈到新书《我们的荆轲》,他肯定地说,里边有自己的影子。他说,“我自己经历了这种过程,之后发现,名利皆虚,‘神马都是浮云’。但是总要有一种东西支撑我们活下去,人都是有缺陷的,你不可能达到完美,但你至少可以追求纯粹。我在写这个剧本时,前几稿都在追求共性,我希望表达‘我们都是荆轲!’改到最后这一稿,我放弃了之前的立场,我只是表达清楚‘我就是荆轲’。我的目光也从外部转向了内心,这也使我的创作从复杂转向单纯。”
“初入文坛,我也想要出名”
莫言认为,“小圈子”文坛和剧中所谓侠客这个“小圈子”有相似处,文坛就是“侠坛”。
他说,“这部剧里,我的很多理解都是由我所处的文坛触发的。文坛是一个社会圈子,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唱高调的人,也有倚老卖老的人……我自己的灵魂深处也藏着一个荆轲,当然我没有刺杀秦王。我说的是一种心路历程。我也经历着逐渐认识自我,否定自我的过程。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过去的作品一直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否定自己很多浅薄的想法。作品中很多不成熟的思想表述,不完美的呈现。当年初入文坛,我也想要出名,表现自己,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有更高的更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着我去追求。”
莫言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看法表示,“文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要无害就可以存在。对我而言,我的读者始终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我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不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最基本的想法,当然每个作家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我的局限性就在于我的生活经验。我熟悉农村,我熟悉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对城市相对陌生,对80后、90后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也相对陌生。”
获奖后电话立即关机
不愿新小说创作受干扰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在揭晓之前,各路言论沸沸扬扬,其中不乏一些攻击性言论,认为莫言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各种喧闹,各种报道,使莫言不堪重负。莫言自上月起,手机基本处于关机状态,拒不接受采访。专心于文集的编辑出版与相关的工作,以及写作。
莫言在邮件回复采访时感谢读者的关心,他表示,“(我)其实对于这些纷争,心态放得很静。”就在诺贝尔公布的两天之前,该书编辑红雪给莫言发去《我们的荆轲》最后的样稿和封面图,请莫言尽快审读一遍。莫言当天晚上就发回样稿。审读之细致让红雪也很吃惊:他甚至找出了里面一个演员的名字有一个错字,请责编去核实。后与人艺核实,原来导演手写的演员名字,责编认错了。“这说明,他从头到尾看得非常细。在这样风口浪尖的时候,他能这么认真静心地工作,让我很感动。”红雪说。
获奖后首本新书《我们的荆轲》日前发布,接受本报采访: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连日来,莫言作品一直缺货。莫言获奖后最新的图书《我们的荆轲》首批6000本在当当和京东上线,一个小时即宣布售罄。莫言接受本报记者的邮件采访时表示,“只愿专心文学。新的小说正在写。”
本专题采写及图 记者吴波
“你不可能达到完美,但你至少可以追求纯粹”
谈及当初为什么会写这个话剧的初衷,莫言表示,“写戏的动力,一是兴趣;二是内心深处有话要说。选择《我们的荆轲》这个戏题材有挺大的偶然性。我曾经给空话剧团写过一个小剧场话剧《霸王别姬》,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由此也激发了我写历史剧的热情。空军话剧团在那之后也希望再排历史剧,请了一位编剧写荆轲的故事,话剧团希望我参与改编。我看了之后觉得人家写得挺好,但是我不想按照传统历史剧的套路来写这个故事,我希望能够解构它,并且上升到一个哲学层面来讨论它。于是,在‘非典’时期,我闷在家里一个星期,写出了这个剧本。后来部队整编,这个剧团不存在了。这个剧本就闲置了,直到人艺的任鸣导演看中了它。”
谈到新书《我们的荆轲》,他肯定地说,里边有自己的影子。他说,“我自己经历了这种过程,之后发现,名利皆虚,‘神马都是浮云’。但是总要有一种东西支撑我们活下去,人都是有缺陷的,你不可能达到完美,但你至少可以追求纯粹。我在写这个剧本时,前几稿都在追求共性,我希望表达‘我们都是荆轲!’改到最后这一稿,我放弃了之前的立场,我只是表达清楚‘我就是荆轲’。我的目光也从外部转向了内心,这也使我的创作从复杂转向单纯。”
“初入文坛,我也想要出名”
莫言认为,“小圈子”文坛和剧中所谓侠客这个“小圈子”有相似处,文坛就是“侠坛”。
他说,“这部剧里,我的很多理解都是由我所处的文坛触发的。文坛是一个社会圈子,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唱高调的人,也有倚老卖老的人……我自己的灵魂深处也藏着一个荆轲,当然我没有刺杀秦王。我说的是一种心路历程。我也经历着逐渐认识自我,否定自我的过程。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过去的作品一直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否定自己很多浅薄的想法。作品中很多不成熟的思想表述,不完美的呈现。当年初入文坛,我也想要出名,表现自己,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有更高的更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着我去追求。”
莫言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看法表示,“文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要无害就可以存在。对我而言,我的读者始终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我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不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最基本的想法,当然每个作家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我的局限性就在于我的生活经验。我熟悉农村,我熟悉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对城市相对陌生,对80后、90后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也相对陌生。”
获奖后电话立即关机
不愿新小说创作受干扰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在揭晓之前,各路言论沸沸扬扬,其中不乏一些攻击性言论,认为莫言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各种喧闹,各种报道,使莫言不堪重负。莫言自上月起,手机基本处于关机状态,拒不接受采访。专心于文集的编辑出版与相关的工作,以及写作。
莫言在邮件回复采访时感谢读者的关心,他表示,“(我)其实对于这些纷争,心态放得很静。”就在诺贝尔公布的两天之前,该书编辑红雪给莫言发去《我们的荆轲》最后的样稿和封面图,请莫言尽快审读一遍。莫言当天晚上就发回样稿。审读之细致让红雪也很吃惊:他甚至找出了里面一个演员的名字有一个错字,请责编去核实。后与人艺核实,原来导演手写的演员名字,责编认错了。“这说明,他从头到尾看得非常细。在这样风口浪尖的时候,他能这么认真静心地工作,让我很感动。”红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