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吧 关注:3,605贴子:53,365
  • 11回复贴,共1

春秋楚国斗氏族源探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1楼2012-11-17 19:31回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7 期
    廖嘉良 李世佳
    一、 问题的提出
      终春秋之世, 楚国的公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而斗氏即是其中最早显赫的一支。
      楚自鲁桓公六年( 前 706 年) 始见于《左传》 , 其时斗伯比当国, 主谋议而不著官称; 与斗伯比同时的斗廉在鲁桓公六年、 八年、 十三年等数次帅军出征。其后楚以 “令尹当国, 而司马则专主兵事”〔1〕 ( P. 1811), 二者号称楚之 “二卿” , 是执一国之秉的至尊人物。根据《左传》 的记载, 自楚武王迄鲁宣公四年( 前 605 年) 楚庄王灭若敖氏, 楚国计有十一位令尹, 斗氏独具其五( 斗祈、 斗谷于菟、斗勃、 斗般、 斗椒) 。司马一职, 也多有斗氏担任,子文( 斗谷于菟) 执政时, 其弟子良是司马, 这也是见于 《左传》 的楚国首任司马; 子玉为令尹时, 斗宜审是司马, 斗克、 斗椒皆曾先后任司马一职。除中央官职外, 地方县公有不少也出于斗氏, 斗缗为权尹, 申公有斗班, 司马斗宜申此前任过商公。
      就是如此重要的一支公族, 而在其关键的族源归属问题上, 学界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疑团重重而甚难理清。


    2楼2012-11-17 19:33
    回复

          初, 楚武王克权, 使斗缗尹之, 以叛, 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 使阎敖尹之。
        据 《唐书·宰相世系表》 记载, 权为子姓之国,是商武丁之后裔, 今湖北省荆门市当阳县东南有权城, 应是其故地所在。楚武王灭权国而置县的时间应该就是在公元前 8 世纪 30 年代左右。
      《世本·居篇》 载 : “楚鬻熊居丹阳, 武王徙郢”〔14〕 ( P. 350)。鬻熊是楚国肇业的奠基之主, 其最大的功绩是在殷、 周变革之际, 审时度势, 率领楚人投奔周文王, 从而开始了楚国八百年基业的艰苦经营。楚丹阳地望明确, 在丹、 淅二水之间的河南省淅川县境〔15〕 ( P. 17 -18)。另据考证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之 “郢” 并不是战国以前的郢都所在〔16 〕,因其城墙垣兴建的年代经鉴定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楚武王所徙之郢应该是在今天汉水西岸之宜城〔17 〕, 这一点又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左传》 鲁桓公六年( 前 706 年) , 当楚武王三十五年, 楚侵随, 斗伯比谏言曰 : “吾不得志于汉东也, 我则使然……” “不得志于汉东” , 则充分显示了楚汉西之国的身份, 此后楚又接连两次伐随, 征郧, 服轸等, 其目标也是直指汉东诸国。所以, 楚武王时期楚国的活动中心无疑是在今天的汉水中游西岸一代。
      那么楚武王是在何时徙至汉西之郢的呢 ? 《竹书纪年》 记载, 周平王三十三年( 前 738 年) , 即楚武王三年 , “楚人侵申”〔18〕 ( P. 265)。申, 姜姓之国, 周南疆重地, 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 “迫近强楚, 王室衰微而数见侵伐” 。武王践祚不满三年即征申, 此其志不在小。可惜, 由于王人“戍申” 、 “戍许”等〔19〕 ( P. 331), 而没有成功。概正因为这个教训, 楚武王才转移战略进攻目标, 由早期的北进一转为“仍不得不专力于底定江汉平原的西部” , 迁郢之举概发生在此时。其中权国无疑恰好处于汉西地理的中心位置, 而这时武王的 “主要成就就是灭掉了权国”〔10〕 ( P. 68), 故楚当是在公元前 738 年以后不久的某一个时段灭权。再有 《楚世家》 记载楚武王践祚的过程并不光彩, 云 :
          “霄敖六年, 卒, 子熊眴立, 是为蚡冒……蚡冒十七年, 卒。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 是为楚武王。 ”
      斗缗据权而叛 , “可能与周初管、 蔡监殷而以殷叛情形类似”〔4〕 ( P. 208)。管叔、 蔡叔之所以勾结殷人叛周是因为二人不满于周公在周武王卒、 成王幼冲的情况下摄政并行周王之权, 斗缗据权而叛与此类似则应是与楚武王杀侄而立的非顺位继承有关。因此, 武王灭权及斗缗据权而叛的年代离武王即位之年相隔不会太远。综上, 则楚武王大概在公元前 8 世纪 30 年代占领权国。今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文化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上, 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将楚国攻灭权国的时间, 定位在公元前 738 年。
        从上面所论述的情况来看, 其一, 斗伯比之始生、 斗伯比之父“若敖” 之卒及楚武王灭权三者时间大体相当; 其二, 斗伯比不见养于楚与斗缗的叛乱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联系, 因此斗缗即是斗伯比之父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此外, 还有另外一条重要的史料可支持我们上面的结论 。《国语·楚语下》 载, 吴师攻入楚都郢, 楚昭王奔郧。郧公之弟斗怀为报父仇将弑昭王, 郧公制止曰:“吾先人以善事君, 成名于诸侯, 自斗伯比以来, 未之失也。今尔以是殃之, 不可。 ”
        韦昭注曰 : “郧公,令尹子文玄孙之孙蔓成然之子斗辛也”〔5〕 ( P. 524)。斗辛父蔓成然立昭王之父楚平王而贪求无厌, 平王杀之。
        在上所引史料的记载中, 斗辛追述其先人时仅仅是上溯至斗伯比的, 而经过前面时间上的论证楚君若敖熊仪与斗伯比之间所隔的一代人无疑是斗氏之祖, 则为何斗辛缅怀先祖并无提及此人反奉其子斗伯比为始祖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在于值得后人称道的始祖须是“以善事君” 的, 而斗伯比之父概有恶名于外致使斗氏后人羞于提及罢了, 这一点又恰好与斗缗据权而叛之行径相吻合。
        当然, 经典不能任意乱改, 然而在钩沉史实力图还原历史真齤相的过程中, 作出这样一番的辨证,给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上文辨证成立, 我们的结论是在楚君熊仪与斗伯比之间所隔的一代人是斗缗, 别封于斗, 为斗氏之祖。


      5楼2012-11-17 19:48
      回复
        参考文献:
        〔 1〕 ( 清) 顾栋高辑, 吴树平、 李解民点校. 春秋大事表〔M〕. 北齤京: 中华书局, 1993.
        〔 2〕 ( 宋) 郑樵. 通志〔M〕 .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 3〕 ( 清) 孙曜. 春秋时代之世族〔M〕. 北齤京: 中华书局, 1936;
           李玉洁. 楚国史〔 M〕 .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 4〕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 北齤京: 中华书局, 1990.
        〔 5〕 徐元诰. 国语集解〔M〕. 北齤京: 中华书局, 2002.
        〔 6〕 唐嘉弘. 释 “莫敖” 〔J〕 . 江汉论坛, 1984( 1) .
        〔 7〕 黄寿祺, 梅桐生译注. 楚辞全译〔M〕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 8〕 张君. 楚国斗、 成、 薳、 屈四族先世考〔A〕/ /河南省考古学会、 河南省博物馆、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 楚文化觅踪〔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 9〕 罗运环. 楚国八百年〔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 10〕 张正明. 楚史〔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 11〕 吴郁芳. 楚史三题〔J〕 . 荆州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 3) .
        〔 12〕 ( 晋) 杜预注, ( 唐) 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正义〔M〕. ( 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 附校勘记及识语) 〔M〕 .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 13〕 〔 日〕 竹添光鸿. 左氏会笺〔 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8.
        〔 14〕 ( 汉) 宋衷注, ( 清) 秦嘉谟等辑. 世本八种〔M〕 . 北齤京: 中华书局, 2008.
        〔 15〕 石泉.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顾铁符. 楚三邑考〔A〕/ /湖北省楚史研究学会、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合编: 楚史研究专辑〔 M〕.
        〔 16〕 湖北省博物馆. 楚都纪南城的勘察与发掘〔J〕 . 考古学报, 1982( 3) 、 ( 4) .
        〔 17〕 石泉. 湖北楚皇城遗址初探〔 J〕 . 江汉论坛, 1983( 2) .
        〔 18〕 方诗铭, 王修龄. 古本竹纪年辑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19〕 ( 汉) 毛亨传, ( 汉) 郑玄笺, ( 唐) 孔颖达疏. 毛诗正义〔M〕 . ( 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 附校勘记及识语) 〔M〕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6楼2012-11-17 19:48
        回复
          斗成然是因为封地在蔓的关系才叫蔓成然的吧。子文80岁治军也能理解,因为治军后子文就以年老为由让位于子玉,也完全说得通。


          7楼2012-11-19 11:08
          回复
            我怎么觉得郧公说的不对,斗越椒不也曾经叛乱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2-20 07:55
            回复
              第一,斗且说的意思就是祖上意思,他们这代追溯祖上就是斗伯比,熊仪和斗伯比之间肯定还有一代人,因为三代为氏,熊仪和斗伯比这帮斗氏之间这个人才是他们祖,但是他后代大宗是斗伯比这支,看名字就知道排行老大,斗缗绝不可能是熊仪和伯比之间那代,因为楚国一旦有人叛乱,基本灭支族,这是习俗,所以说斗伯比和斗缗,斗祁,斗廉,斗御强应该是五兄弟,都是熊仪和他们之间那代中的那个人生的,但他们这第三代,立氏为斗,可能熊仪字仲鬭,或者他们父亲被封到鬭邑,所以但他们这代为鬭氏,这才是推论可能性,不是瞎猜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4-21 10:48
              回复
                所以根据左传,国语,世本,楚居等记载,按照姓、氏、字规律,以及立氏规律,基本脉络大致应该是楚若敖熊仪生的嫡子棼冒被选为下一代君主,其中一个庶系儿子被封到鬭地或者用了熊仪的字仲鬭,这个庶系的儿子的儿子们就以鬭为氏,老大宗主斗伯比,老二斗缗,老三斗祁,老四斗丹,老五斗廉,老六斗御强,然后斗缗这支被灭族没后代,斗祁这支后代重新立氏为成氏,斗廉这支生斗章,斗章生斗勃和斗宜申,斗丹这支生斗梧,斗御强生斗班,斗班生斗克,这样都是按照出场时间,年龄和时间都不会很离谱,这样最后就留下斗伯比生的斗榖於菟生斗般,斗般生斗以邓和斗克黄,至于斗弃疾,斗韦龟,斗成然是属于斗以邓还是斗克黄,不是很明了,但是从官位看,斗成然应该是斗以邓后代,因为当过令尹,斗弃疾和韦龟还有斗且、斗怀、斗巢应该是克黄后代,这样明白了吧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4-21 11:10
                回复
                  还有一点,斗祁后代重新立氏为成氏,没有因为子越椒叛乱而被灭族,成氏还被重用,主流界对这些根本不了解,大名鼎鼎的孙叔敖其实是成氏,名字成敖,字孙叔,是成得臣三儿子,成得臣大儿子叫成大心,字孙伯,成嘉根本不是成得臣儿子,应该是成得臣二弟,成得臣三弟名字不知道,但是字子佩,孙叔敖后边的令尹,说明楚庄王后期重用成氏,而且是被樊姬、沈尹子桱、蔿贾、蔿艾猎共同推荐上去的,主流界把蔿艾猎和孙叔敖瞎混到一个人,蔿艾猎才是孙叔敖之前的令尹,后又成大宰,治水等都是蔿艾猎执行的,孙叔敖和子佩是成氏的,这样明白了吧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4-21 11:25
                  回复
                    你要明白,不是封到哪里,第一代就立氏了,是三代才能立氏,主流界很多都是瞎混,比如,楚国出现过的申无畏,申犀,申骊,这父子三人,还有申包胥,还有申胥(伍子胥)这些申都是县尹官名前缀,他们分别叫申(伯)文无畏,申(伯)犀,申(伯)骊,申(伯)包胥,申(伯)胥,这都是当申县县尹官的前缀,其中文无畏,文犀,文骊后代叫申无宇到申亥,这才是三代立氏了的申氏,申包胥和申胥就他们一代在申县当申尹,没到三代,所以只是称呼申为县官前缀,还有我们知道的斗(蔓)成然,这也没立氏,只是蔓县尹县官前缀,如果斗成然后代在蔓县有三代以上才会立氏,懂吧,包括晋国的同理,主流界很多问题,这样你再去看楚国或者晋国,那就太顺畅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4-21 11:39
                    收起回复
                      孙叔敖是薳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0-06 1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