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毕业不久,仍在期待与彷徨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人,此时此刻读《毕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共鸣。或许这正是东野大叔推理小说的魅力之一,借助极少数人才会亲身经历的犯罪流血,揭开的却是大多数人心里结好的疮疤。
其实我并不算是社会派的拥趸。因为深刻的东西固然如同陈酒,愈回味愈有味道。但要消化这些,着实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精力、脑力和感情。读推理小说,本意就是暂时逃开世俗的烦扰,进行一场智力游戏,当然不想再陷入另一个“现实社会”。《毕业》,则完美地糅合了本格推理小说和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元素,将诡计和动机、逻辑推理和人性揭露统一在案件中。
首先来看诡计。即使以本格的评判标准来看,《毕业》的诡计也足够华丽了。第一个案件是密室的变种,且包含着多种可能——自杀、同谋犯罪(密室失效)或是密室杀人。最终的解答也颇为出乎意料,可以说是技术宅拯救世界(不多剧透)。第二个案件则是看似无差别杀人的不可能犯罪。当然,不可能犯罪是针对只有一个凶手这点来说的,犯罪要能实现必须依赖于两个或以上的凶手。在一共六个涉案人员中,要穷尽各种排列组合情况下的犯案情况亦是颇伤脑筋的。而最后的结果,竟是双重诡计(不多剧透)。
再来看破案过程。这过程就体现了本格和社会派糅合的结晶,也比较符合现实侦破情况。面对华丽丽的诡计,突破点不只是各种物理上、理论上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对动机的挖掘。这点可以说是东野小说和经典的本格推理最大的不同。以往许多的本格推理,嫌疑人在主观个性上的差别对破案没有太大影响,重点在于各人客观的可行性上。这就使得破案过程可以简化成A,B,C,D这些人在案发时在哪里干了什么这样的纯智力游戏。而在这次第二个案件中,嫌疑人在客观上看似无甚差别,要找出诡计成立的必要条件,必须挖掘出这几个行将毕业的好友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等到隐藏着的动机连同晦涩的往事一点点暴露在阳光下时,行凶手法之谜才能真正破解。当看到谜底时,绝对会不禁惊呼:这种连环诡计、1/2概率、无差别下毒和加害者同被害者混淆的案件,单凭纯理性推理,如何能够解答!
最后来看破案结果。面对这两件近乎不可能犯罪的案件,加贺作出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推理。动机完全被挖掘出来,行凶手法也和证据吻合,看完了直教人拍案叫绝。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件案件的真相竟然都和他的推理有出入。我觉得这几乎就是作者的暗示:人性这东西,你永远也不能靠纯理性完全地演绎和诠释出来。
说到这里,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三巨头中的埃勒里-奎因。奎因的小说以推理严谨、对读者公正而著称(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为了公正,他必须把所有线索都给出来,但这样他为了不被读者轻易破解,又不得不填入大量的相关人员和事件来“混淆视听”。而在这大量的嫌疑人及其可能性中,他又必须作出有且唯一的解答以体现严谨。这一切就使得他的推理环节巨长无比,但每一环又必须绝对理性、绝对坚固、绝对具有排他性。于是读奎因的小说,我会对他的某几个推理环节产生质疑,因为我高度怀疑凶手会在犯罪时时刻保持高度理性,时刻维持他的行为一致性以及时刻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很显然,这种对罪犯高难度的“要求”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成立的。这里举两个我最在意的一个例子。
《Y的悲剧》中,雷恩通过现场有毒梨和装有毒药的针筒推定凶手是在犯罪现场直接下毒的,而非先下毒、再将毒梨带到现场由此产生困惑,继而认为凶手选择这种高风险的下毒方式说明他心智很幼稚。但当萨姆巡官提出质疑,认为针筒是刻意留在现场以暗示警方下毒是杀人手段时,雷恩却说,这一定是凶手一时疏忽留下的。因为他没必要做这种画蛇添足的举动,有过之前的一次下毒案件,即使他不留下针筒,警方也会首先调查下毒的可能。实际上这段推理可以说非常牵强。留下针筒并且让警方以为是一时疏忽留下的,这样既引导警方往下毒方面考虑,又将下毒现场搞混淆,这难道不是异常高明的手段?雷恩凭什么认为自己总能比凶手恰好多想一层。退一步说,即使不是那么高明的罪犯,但在犯案的紧张时刻突然以为自己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妙计,自作聪明的做一件实际上画蛇添足的事,这也不是不可能的。雷恩既然能作出凶手在现场下毒,继而可见他心智很不成熟这等“不靠谱”的推理,为何以上推理不能成立?
类似的矛盾在《Z的悲剧》里那个左撇子右撇子之辩里也很明显,就不一一赘述。当然,说这些绝不是为了吐槽奎因大师的作品,我一直对这种讲求公平、追求严谨的推理作品充满敬意(写这种小说比写那种前面铺开了天花乱坠、光怪陆离,后面给出一个理论上或能成立的解释就草草了事的小说要难多了)。只是结合《毕业》里案件结尾关于人性的暗示,想到推理小说发展至今,作者和读者对于推理小说的追求所达到的一个新的境界。案件的结束对于小说里的人物来说,其实并不意味着结束。相反,这意味着新的开始,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毕业》在案件结束后,也交代了这些毕业生的命运。这七个好友中,三个已经离开人世;剩下的四个人中,那对情侣之间的红线最终还是被案件的真相无情地扯碎;只剩下主人公加贺和沙都子这对“活宝”,小说也随着他们之间调侃的那句“可惜啊”而结尾。
将要分开时,才发现自己竟然对朋友浑然不知;当稍稍读懂一些彼此时,却猛然发现已经到了离别的时刻。毕业之事,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