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有另一个旧帖:
http:// tieba.baidu.com /p/1846530743? pid=23999705213 &cid=0#23999705213
秦俑坑中的盾
2007-11-15 15:42:49
秦始皇兵马俑坑从发掘至今还没有听说里面有盾,是俑坑中本来就没有配备盾呢还是其它原因?笔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盾,古代亦称干、噜,后来又称盾牌、彭排、旁排等。其主要作用是抗御敌方矢、石、刀、剑等杀伤,通常和刀、剑、戈等兵器配合使用,是一种重要的战斗护体装备。在冷兵器时代与其它兵器列于同等重要之地位。古代的战卒、短兵、驰骑常是右手执短刀或戈等而左手执盾以蔽敌。古代,还有专门掌管兵盾之官职。“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①。”所谓五盾是指武车之盾、旅责虎士之盾和藩盾,藩盾是指古天子出征所舍之处四周以盾为蕃蔽。
盾有圆形、梯形、长方形等,有的用藤条编织,有的用犀皮或木板制作、有的用铜铁铸成。我国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盾的记载。《拾遗记》日:“厄慎造干戈以饰武,此干戈之始也”。这说明我国使用盾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殷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已出现了盾。《父已篡》《瓤文》《且丙瓤》中均有一名挥戈执盾的武士。容庚《金文编》中也出现了盾字。《左传》中记载“昭公二十六年,齐师及鲁师战于炊鼻、齐子渊捷从泄声子射之,中循瓦。”循瓦既循脊。周代有步兵用的步盾、战车上用的子盾,以后又出现了骑兵用的旁排,这种旁排是“正圆形,排的中央向外凸出,里面两根系带,用时缚在左臂上以防敌人射箭时损伤②”。《七国考订补?赵兵制》:韩非子云:“赵简子围卫郭部,犀循犀槽,立于矢石之所不及。”当时齐、鲁征兵之法还规定“戈循备具”。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项庄企图以舞剑刺杀刘邦,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刘邦之卫士“啥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啥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啥遂入”,后来刘邦才施计脱逃③。
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盾。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一墓葬中曾出土一盾,其形状是上底略窄于下底的梯形,上面绘有龙虎纹图案④。1974年,陕西省文管会在户县东南15公里的秦岭脚下,发现一批春秋秦墓,墓内随葬的器物中有矛二件,“藤条编织物朽痕三处,上半部呈现椭圆形,面外鼓,下部平齐,残存深褐色漆皮两层,根据印痕形状推测可能为藤盾牌⑤。”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出土了二乘制作精细、装饰华贵的铜车马。第一乘车马上除配备有弩机、剑等青铜兵器外,在车骑右侧内还有一盾簸,中承以盾。该盾长35. 5厘米、宽23. 7厘米,上小下大,底部平齐,中央鼓出,上面彩绘几何纹、云纹、龙纹图案。盾背面有一手握的鼻钮,鼻钮上雕刻出皮条缠扎的样子。
以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说明,盾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卫体武器,秦代盾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战斗装备。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代军队的模拟,无论秦俑的服饰,,秦兵的种类,等级,武器的配备,车马的系驾都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秦代军人的战斗风貌和威武雄姿。秦兵马俑布阵严密,士卒严阵以待,军阵气势宏伟。俑坑中的长兵、短兵、远射兵器配套而出,是我国古代兵器之集大成。象秦兵马俑这样气势磅礴、阵容威武的军事场面,而且五兵备具,那么,盾做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护体武器,秦俑坑中亦应配备。事实上,秦俑坑中一些迹象可能正是秦盾的遗迹。
根据《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在一号坑T1、G1、7号战车“舆内右前角”,Tl、G3、2号战车“车舆左后方”,T19、G9、5号战车“车舆右前角”,各有一“圆形木环”,环为木质已朽,环周有褐色或黑色漆皮,木环外径56厘米一63. 5厘米,环体径3一4. 5厘米,有的环迹上还残留彩绘花纹,木环里全朽无迹象⑥。后来,我们在G6过洞的发掘中又发现一圆形编织物遗迹,直径50厘米,其中心有一孔,孔径5. 5厘米,孔心外圈有5条环带,环带间距3厘米许,遗迹似用0. 7厘米一1厘米宽的藤条编织成斜格网纹。《报告》中对这些“圆形木环”遗迹未作出任何解释。从圆形木环出土的位置看,它们原来皆位于战车上。战车上为什么要配备这样大的圆形木环呢?其用途不可琢磨。我认为《报告》中所谓的圆形木环很可能是我国古代一种战斗器械的遗迹。据《古今图书集成?第二百六十八卷?戎政典》:我国古代有一种盾牌,“老粗藤如指用之为骨藤,蔑缠联,中心突向外,内空,庶人箭人不及手腕也。周沿高出,虽矢至不能滑泄及入内,以藤为上下二环,以容手肤执持。”把上述的“圆形木环”与藤条编织网纹以及古文献记载结合起来分析,我认为《报告》中所说的“圆形木环”很可能就是这种圆形盾的遗迹。木环可能是这种圆形盾外圈较粗的木质物,环内虽未见迹象,但根据G6出土的圆形编织物分析,可能是由于盾牌在地下埋葬时间太久,使环内原来编织的藤条或缝制的皮革完全朽坏所致。环体残留的漆皮和彩绘花纹表明,盾上原来髯漆并绘彩。“圆形木环”其所以出土于战车上,说明这些盾原来就配备在战车上,是供车上乘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
http:// tieba.baidu.com /p/1846530743? pid=23999705213 &cid=0#23999705213
秦俑坑中的盾
2007-11-15 15:42:49
秦始皇兵马俑坑从发掘至今还没有听说里面有盾,是俑坑中本来就没有配备盾呢还是其它原因?笔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盾,古代亦称干、噜,后来又称盾牌、彭排、旁排等。其主要作用是抗御敌方矢、石、刀、剑等杀伤,通常和刀、剑、戈等兵器配合使用,是一种重要的战斗护体装备。在冷兵器时代与其它兵器列于同等重要之地位。古代的战卒、短兵、驰骑常是右手执短刀或戈等而左手执盾以蔽敌。古代,还有专门掌管兵盾之官职。“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①。”所谓五盾是指武车之盾、旅责虎士之盾和藩盾,藩盾是指古天子出征所舍之处四周以盾为蕃蔽。
盾有圆形、梯形、长方形等,有的用藤条编织,有的用犀皮或木板制作、有的用铜铁铸成。我国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盾的记载。《拾遗记》日:“厄慎造干戈以饰武,此干戈之始也”。这说明我国使用盾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殷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已出现了盾。《父已篡》《瓤文》《且丙瓤》中均有一名挥戈执盾的武士。容庚《金文编》中也出现了盾字。《左传》中记载“昭公二十六年,齐师及鲁师战于炊鼻、齐子渊捷从泄声子射之,中循瓦。”循瓦既循脊。周代有步兵用的步盾、战车上用的子盾,以后又出现了骑兵用的旁排,这种旁排是“正圆形,排的中央向外凸出,里面两根系带,用时缚在左臂上以防敌人射箭时损伤②”。《七国考订补?赵兵制》:韩非子云:“赵简子围卫郭部,犀循犀槽,立于矢石之所不及。”当时齐、鲁征兵之法还规定“戈循备具”。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项庄企图以舞剑刺杀刘邦,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刘邦之卫士“啥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啥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啥遂入”,后来刘邦才施计脱逃③。
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盾。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一墓葬中曾出土一盾,其形状是上底略窄于下底的梯形,上面绘有龙虎纹图案④。1974年,陕西省文管会在户县东南15公里的秦岭脚下,发现一批春秋秦墓,墓内随葬的器物中有矛二件,“藤条编织物朽痕三处,上半部呈现椭圆形,面外鼓,下部平齐,残存深褐色漆皮两层,根据印痕形状推测可能为藤盾牌⑤。”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出土了二乘制作精细、装饰华贵的铜车马。第一乘车马上除配备有弩机、剑等青铜兵器外,在车骑右侧内还有一盾簸,中承以盾。该盾长35. 5厘米、宽23. 7厘米,上小下大,底部平齐,中央鼓出,上面彩绘几何纹、云纹、龙纹图案。盾背面有一手握的鼻钮,鼻钮上雕刻出皮条缠扎的样子。
以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说明,盾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卫体武器,秦代盾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战斗装备。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代军队的模拟,无论秦俑的服饰,,秦兵的种类,等级,武器的配备,车马的系驾都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秦代军人的战斗风貌和威武雄姿。秦兵马俑布阵严密,士卒严阵以待,军阵气势宏伟。俑坑中的长兵、短兵、远射兵器配套而出,是我国古代兵器之集大成。象秦兵马俑这样气势磅礴、阵容威武的军事场面,而且五兵备具,那么,盾做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护体武器,秦俑坑中亦应配备。事实上,秦俑坑中一些迹象可能正是秦盾的遗迹。
根据《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在一号坑T1、G1、7号战车“舆内右前角”,Tl、G3、2号战车“车舆左后方”,T19、G9、5号战车“车舆右前角”,各有一“圆形木环”,环为木质已朽,环周有褐色或黑色漆皮,木环外径56厘米一63. 5厘米,环体径3一4. 5厘米,有的环迹上还残留彩绘花纹,木环里全朽无迹象⑥。后来,我们在G6过洞的发掘中又发现一圆形编织物遗迹,直径50厘米,其中心有一孔,孔径5. 5厘米,孔心外圈有5条环带,环带间距3厘米许,遗迹似用0. 7厘米一1厘米宽的藤条编织成斜格网纹。《报告》中对这些“圆形木环”遗迹未作出任何解释。从圆形木环出土的位置看,它们原来皆位于战车上。战车上为什么要配备这样大的圆形木环呢?其用途不可琢磨。我认为《报告》中所谓的圆形木环很可能是我国古代一种战斗器械的遗迹。据《古今图书集成?第二百六十八卷?戎政典》:我国古代有一种盾牌,“老粗藤如指用之为骨藤,蔑缠联,中心突向外,内空,庶人箭人不及手腕也。周沿高出,虽矢至不能滑泄及入内,以藤为上下二环,以容手肤执持。”把上述的“圆形木环”与藤条编织网纹以及古文献记载结合起来分析,我认为《报告》中所说的“圆形木环”很可能就是这种圆形盾的遗迹。木环可能是这种圆形盾外圈较粗的木质物,环内虽未见迹象,但根据G6出土的圆形编织物分析,可能是由于盾牌在地下埋葬时间太久,使环内原来编织的藤条或缝制的皮革完全朽坏所致。环体残留的漆皮和彩绘花纹表明,盾上原来髯漆并绘彩。“圆形木环”其所以出土于战车上,说明这些盾原来就配备在战车上,是供车上乘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