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的节俭也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
道光十一年夏,他作《御制慎德堂记》,告诫皇子皇孙祖宗创业不易,切勿“视富贵为己所应有”,应该做到“饮食勿尚珍异,冠裳勿求华美,耳目勿为物欲所诱,居处勿为淫巧所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一丝一粟,皆出于民脂民膏,思及此,又岂容逞欲妄为哉”。万乘之尊的帝王能认识及此,实在难得。
婚礼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大齤事。道光帝有9个儿子、10个女儿。除夭折之外,儿子中长大成人的有6位,公主有5位。道光帝得子较晚,在他逝世的时候儿子大多未到议婚的年纪,但他指示将来婚礼一律从简,而且要求女方家置备妆奁也不得奢华,否则,不仅将奢靡之物掷还,还要加以处分,儿媳给公婆的各种礼物也一概豁免。至于公主出降(民间叫出嫁),费用不得超过2000两白银,额驸家对皇家的聘礼也相应减少,在公主下嫁前额驸家应进的“九九礼”则干脆免掉,这样也使皇家省去了招待额驸的筵席开支。后来虽又恢复了“九九礼”,但改为象征性的“羊九只”,依然不设宴,把羊收下送至御膳房,与客人寒暄几句就端茶送客了。
道光皇帝崇尚节俭,并希望以此转变官场奢侈腐化的风气。他一旦看到官员衣服光鲜,就面露不悦之色,甚至规定旗人官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对于不能节俭的官员,他会加以处分。道光十年,有人举报盛京将军经常在家里演戏宴乐,道光帝就立即革了他的职务。经过道光皇帝这番倡导,京城的官员确实多有收敛。《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道光间风俗尚朴素,酒席无新花样”,又说这期间的穆彰阿、耆英之类的权臣“若谓之误事则有之,谓其贪渎则不然”。当时,官员们上朝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见了面往往互相哭穷,或互相交流节俭的经验。道光皇帝哪里知道,此时京城里的旧货铺子把库存的破衣烂衫都卖了个好价钱,品相稍好的旧衣服比新的还贵呢。有些穷京官儿买不起,就只好自己做旧,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加上补丁。道光帝眼见满朝文武都穿旧衣破袍,认为自己的节俭已经深入人心,不禁省俭得越发起劲。
道光皇帝厉行节俭,内务府却阳奉阴违。内务府大臣由皇帝的亲信担任,皇帝若挥金如土,便可趁机渔利,现在道光皇帝一毛不拔,内务府叫苦不迭。据《春冰室野乘》记载,有一天,道光帝突然想吃“片儿汤”,这是一种最普通的民间面食,于是派太监去御膳房传旨,不料厨师却以“不会做”一口回绝。道光帝没吃上片儿汤并没当回事儿,不料第二天早上,内务府大臣求见,说有重要事情请示,道光帝召见询问,原来是内务府奏请增设专制“片儿汤膳房”一所,提出了近万两白银的开办费。道光帝说,民间一碗片儿汤不过40文制钱,让太监去买就是了,何必增设专门的膳房。
道光皇帝经常跟内务府斗智斗勇,为了防止内务府官员“报花账”,他经常向大臣打听民间物价情况,比如肉蛋的价格等等。众臣不知其详,本想缄口不言,但皇帝一再追问,有时就信口胡说。内务府大臣为此常常提心吊胆。
当然,道光皇帝崇尚节俭,也不乏过分之处。比如,大臣来京觐见述职,如果皇帝高兴,就会留下吃顿饭,名为赐宴。道光帝虽也赐宴,但说完赐宴,大臣就得出宫自己去吃饭,皇帝是不会真请他们的。上谕一发,天下皆知,被赐宴者有了面子,难道还当真想吃这顿饭?此外,在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上,大臣一提到拨款,道光皇帝即面露不悦。这就不是节俭,而是抠门吝啬了。
道光皇帝崇尚节俭,一则是生性吝啬,视节俭为理想、乐趣;再则,是以此作为挽救财政危机的一种对策。当时中国是农业社会,财源有限,既然生财无道,便只有在节俭上下工夫了。实际上,道光皇帝的节俭主要是节制了自己,离开了北京,官场生活依然故我,梨园声色,饮食齤精靡,变本加厉,官员、盐商生活豪奢,这都是他想不到的。
道光帝厉行节约,虽然为国家节省了一些经费,体现了节俭的美德,但朝廷当时面临的经济危机不是仅靠节俭就能解决的。道光帝的节俭包含着严格自律、关心民生疾苦的用意,他的最终着眼点还是王朝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