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花一生推吧 关注:1贴子:33
  • 0回复贴,共1

F1策略报告马来西亚站:维泰尔强超韦伯早有伏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上周结束的马来西亚大奖赛上,没有任何事情能比维泰尔违抗车队指令一事更让人津津乐道。这出发生在红牛车队身上的闹剧,看似由德国人的一意孤行所致。但事实上,车队策略早已为这一幕的发生埋下伏笔。F1著名评论员詹姆斯-阿伦(James Allen)(微博)将通过准确的数字分析为您解读红牛内讧幕后的故事。
  赛前预测
  练习赛结束后,车队策略师们了解到轮胎在雪邦的衰竭程度还是一如既往的严重。中性胎和硬胎能在这里坚持的圈数分别为15和18圈。一些赛车在这里的轮胎衰竭速度更可能达到0.4秒每圈——这也导致了大部分车队都决定在这里使用多停策略。同时某些车队甚至要求他们的车手做出固定的圈速,以保证轮胎不会过速衰竭。
  红牛:维泰尔VS韦伯
  在马来西亚,最具有争议的韦伯和维泰尔的冠军之争,事实上和比赛中车队制定的进站策略不无关系。排位赛中,维泰尔的目标是为正赛节省三套全新的硬胎和两套中性胎。考虑到红牛赛车在轮胎的运用上也并非很有心得,车队的计划是用多停策略,让维泰尔在最后一节保持速度,以防守法拉利和梅赛德斯的追击。
  在比赛初段,当赛道开始变干的时候,车队决定先让维泰尔在第五圈先进站,换上新的中性胎。这个决定很出人意料,因为红牛向来在选择雨胎和干胎的时候非常保守,很难得这次他们会破天换地决定让德国人先换胎。相比之下,韦伯的策略更符合常理,他在维泰尔之后两圈进站,并借此在第二节取得了领先。
  澳大利亚人从这时候开始领跑比赛。他们的共同对手是梅赛德斯的汉密尔顿。在第30圈进站前,英国人距离红牛军团只有2秒。红牛决定让韦伯和维泰尔分别在第31和32圈进站。
  按理在二停和三停时比维泰尔早一圈进站,韦伯本应握有更多优势。但是最后一停完成后,局面却发生了逆转:第42圈,韦伯在维泰尔一圈之后进站。在此之前,韦伯领先队友4.2秒。但换上硬胎后,他和维泰尔的距离却被缩短到了0.5秒。并且后者使用的是更快的中性胎。
  所以显然如果红牛选择让韦伯在最后一停先进站,那么维泰尔将不至于产生争夺冠军念头。而在F1中,任何一个积分对于车队来说都意味着金钱。以冠亚军完赛意味着红牛可以稳稳地收获43分。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冒险让两位车手进行轮胎内耗。
  无论最后红牛多不希望看到维泰尔超韦伯的局面出现,毫无疑问是他们的策略决定让维泰尔看到了机会。德国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弥补之前的“策略错误”,于是就有了之后大家为之惊呼的内斗好戏。罗斯伯格询问车队是否可以超越汉密尔顿的时候,车队果断地拒绝了他。
  梅赛德斯:汉密尔顿领先错与否?
  梅赛德斯同样因为车队指令而受到关注。无论是排位赛还是正赛,汉密尔顿的表现都比队友罗斯伯格更出色。第三节,两位车手都只用新的中性胎跑了九圈,随后罗斯伯格领先队友一圈进站。比赛中段开始,梅赛德斯就开始提醒两位车手注意节省油量。而汉密尔顿的情况更令人堪忧。所以在最有一节,当罗斯伯格询问车队是否可以超越汉密尔顿的时候,车队果断地拒绝了他。
  不过积极的是,梅赛德斯再次展现了非凡的竞争力。他们甚至可以说有机会战胜状态并没有达到巅峰的红牛。可见在排位赛中,他们为了保证更长的轮胎寿命而牺牲了一些速度。所以汉密尔顿完全有实力对红牛施压。只可惜燃油问题没能让他继续追击对手。同样令人惊讶的是梅赛德斯能够如此精准地测量他们的载油量。比赛中2到3公斤燃油对圈速的影响大约为每圈0.1秒。而在天气状况如此复杂的马来西亚,要测算出精准的油量更是难上加难。不过谢天谢地梅赛德斯在马来西亚做到了。如果阿隆索在第一圈就进站,那么结果会怎么样?
  阿隆索空手而归
  比赛中,另一个值得探讨的策略决定,是法拉利没有让阿隆索在鼻翼受损的情况下立刻进站。这个决定确实是出于策略的考虑,但是也最终造成了阿隆索在上周末空手而归。
  事实上法拉利一直坚信他们的鼻翼可以坚持,所以他们让阿隆索继续跑,希望拖延到第五至第七圈才安排他的进站。这样等赛道变干,西班牙人可以直接换上干胎。据统计相比在第一圈就进站更换鼻翼,这可以节省大约21秒。
  但如果阿隆索在第一圈就进站,那么结果会怎么样?
  可以肯定的是比赛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停策略意味着即使阿隆索因为更换鼻翼而落到队尾,在漫长的比赛中他仍然有机会跻身积分区。
  在轮胎衰竭如此严重的比赛中,稳定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阿隆索向来的过人之处。索伯的霍肯博格、迈凯轮的佩雷兹拥有良好的半雨胎节奏和糟糕的干胎节奏,但是稳定的发挥还是让他们都获得了积分。而印度力量和巴顿虽然都拥有理想的车速,但是事故还是让他们颗粒无收。
  所以在不缺乏超车机会的马来西亚,阿隆索本很有可能以第六名完赛,领先格罗斯让带回八分。这样他和维泰尔的差距将只有14分,而不是现在的22分。
 


1楼2013-03-29 00: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