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为友吧 关注:19贴子:1,609


1楼2013-06-21 16:46回复
    百花深处这部现代来看应该称为微电影的短片电影,在艺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对来说是很大的,它曾连续几年都在不同场合的考场中出现过,而且对于它的评论,有很多学生反馈说“入手很难”,也有好多学生因为没了自己的主见,开始被其他人的评论所影响,有了复制的生硬感觉,下面我就以它为对象,对它进行详细的解剖。
    先看一下2001年10月11日 长江日报的这方面报道,了解一下背景。 “本月5-9日,在北京西城区,陈凯歌集合耿乐、冯远征等演员完成了电影短片《百花深处》的拍摄。这部短片是为电影《10分钟,年华老去》准备的。这部电影由15部10分钟的短片组合而成,各部分将由全球15位顶级导演分别执导,题材不限。15位导演中,亚洲占了3席,分别是陈凯歌、王家卫和伊朗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Kiarostami)。昨晚,陈凯歌身边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百花深处》的主题是“北京的迷失”,或曰“寻找失去的家园”。这一主题主要源于陈凯歌对家园变迁的感受:前几年他在英美拍片,回国后意外地发现,自己走在家乡街头经常迷路。能给他指路的通常是北京的新移民,他们很惊讶:


    2楼2013-06-21 16:46
    回复
      “你是北京人?怎么不认得北京的路呢?”在他们眼中,现在他们所在的北京就是原貌的北京。  陈凯歌由此感慨:小时候站在景山上,他能感觉到故宫和周围建筑的关系,看到的是个以红、黄为主色的和谐城市;现在再上景山,看到的故宫被淹没在灰色的建筑中。人类在向“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这种变化中却潜藏着巨大的人文危机;对失去的家园,大众都存在着深深的依恋。这种感念、怀旧,以及由此而生的“提醒人们”的意识,正是《百花深处》要表现的主题。
      4日晚,主演耿乐从浙江横店的《唐伯虎点秋香》剧组赶回北京,赶在开拍前夜听陈凯歌分析剧本和角色———“百花深处”是北京西城区一处地名,位于地安门大街,也是顾客“冯先生”(冯远征饰)要求他们去搬迁的地点。耿乐演的是个搬家公司的工头,陈凯歌认为他有角色身上那种“冷冷的感觉”。片中主要角色只有5个,全用了演员自己的名字。陈凯歌对所有演员的要求是:尽量自然,尽量贴近生活,越写实越好。


      3楼2013-06-21 16:47
      回复

        据介绍,目前陈凯歌正在北京进行该片的后期制作,预计十几个工作日后完成。他对演员们的表演非常满意。”
        《十分钟,年华老去》分为“大提琴篇”和“小号篇”这上下两部,《百花深处》是小号篇的第七部,也是最后一部,上面新闻报道中提到王家卫和伊朗的那位导演,但实际上《年华老去》中只有陈凯歌一位亚洲导演参与。陈凯歌本人也明确的阐明了这部片子原创时的主题,他想让人们怀念的同时提醒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人文危机。但就像前面我们聊过的《格列佛游记》那个例子一样,作品出现后,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属于作者了,作品本身也是具有灵魂的,它到底给人哪种审美感受?陈凯歌为了“提醒人们”又是怎样做的?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赋予了它灵魂?……带着种种问题,我们来一步一步的线性的欣赏这部影片


        4楼2013-06-21 16:47
        回复
          镜头号 画面分析 声音分析
          1 从这个镜头中可以分析出摄像机的位置是在货车的尾部,由对家具的仰拍开始淡入,摇到对工人台家具的平拍再到工人进楼后对大楼的仰拍结束。家具的抬起带来的是画面的逐渐由黑变亮(淡入),那块板状的家具好像是摄像机的镜头盖一样,把镜头打开了,仿佛预示着这个故事是“家具的移动”(搬家)引起来的;对大楼的仰拍足可体现这栋新楼的“高大威猛”,在看过一遍这部短片之后,回忆这里的时候,就会觉得,这“高大威猛”代表着“新”在“旧”面前的强势。 工人们喊的号子、顾客的“慢点慢点”把“在搬家”这一信息很生活化的、真实的、贴切的、准确的传达给我们,加上鞭炮声,就又给“搬家”带来热闹、喜庆的渲染,仿佛北京人们都沉浸在这搬家的喜悦、甚至疯狂当中。


          5楼2013-06-21 16:47
          回复
            画面和声音相合,营造了嘈杂的氛围。 两人交谈时都伴随着身后搬家的环境音效。耿乐的每句对白都很短,语速很快,加上那句“有钱的活都干”,很形象的描写了“新生活”的年轻人们追求金钱的浮躁状态。
            17-35 描写路途周围环境的空镜头和冯先生的交替切换表达着“这一切都是冯先生看到的”的信息。
            现代化的宽阔的大街、时尚的高楼大厦、雄伟的立交桥,都是把头伸出车窗外的冯先生看到的,狭小的车内空间里,冯先生一脸的惊恐、焦躁不安,这一切对冯先生这个老北京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这些陌生给老北京们带来的是一种惶恐。 “这是哪呀?”惊讶、不安的语气表现着冯先生的“迷路”。“如今就这老北京才迷路呢”这句话代表着陈凯歌的亲身经验。这一段落的创意来源就是陈凯歌的亲身经历,这个经历体现着北京现代化发展的飞速。


            7楼2013-06-21 16:48
            回复
              画面和声音相合,营造了嘈杂的氛围。 两人交谈时都伴随着身后搬家的环境音效。耿乐的每句对白都很短,语速很快,加上那句“有钱的活都干”,很形象的描写了“新生活”的年轻人们追求金钱的浮躁状态。
              17-35 描写路途周围环境的空镜头和冯先生的交替切换表达着“这一切都是冯先生看到的”的信息。
              现代化的宽阔的大街、时尚的高楼大厦、雄伟的立交桥,都是把头伸出车窗外的冯先生看到的,狭小的车内空间里,冯先生一脸的惊恐、焦躁不安,这一切对冯先生这个老北京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这些陌生给老北京们带来的是一种惶恐。 “这是哪呀?”惊讶、不安的语气表现着冯先生的“迷路”。“如今就这老北京才迷路呢”这句话代表着陈凯歌的亲身经验。这一段落的创意来源就是陈凯歌的亲身经历,这个经历体现着北京现代化发展的飞速。


              8楼2013-06-21 16:48
              回复
                山,不远处是工厂和白色、灰色的现代建筑,货车停在这里。 “嘁嘁喳喳”的声音在这里消失。
                51-58 空旷的土地上孤独的站着一颗大树,冯先生在树下带着喜悦极力地向工人们描述这他“眼前”的他家,工人们此时知道自己“被涮”了,带着一种不屑、厌烦、“无奈”和愤怒迅速的开车离开。看到搬家工人们的离开,冯先生着急了,他跑向货车试图挽留,让他们帮助自己把他的“家”一起搬走。当车走远后,他站在土坡上失望的呆立着。 这个故事段落开始了故事的矛盾。 对白“这母们家影背”“两进的院子”等,这些冯先生操着老北京口音说的老北京话都带着一股老文化的味儿;“哎哎!怎么走了啊!”这是急切的呼唤,更是一种“不理解”,他的这种“不理解”是作者在借一个疯子的口对现代人们在搬家时


                9楼2013-06-21 16:49
                回复
                  为什么没有把冯先生的“家”也搬走的不理解,冯先生的“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通过全片的理解后,我们会意识到冯先生的家是人文的代表,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
                  59-62 这是又一个过渡段落,这组镜头的主要作用是使故事符合逻辑,尤其是这组的第一个镜头使用的是长镜头,长镜头的特点就是具有真实的记录风格。汽车后视镜中冯先生的特写,这个镜头是比较典型的“学院派”构图手法,我们在现在的《老男孩》中也见过这样的镜头,这种镜头通过镜子等反光的道具侧面呈现主体,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与中国委婉的审美情趣相似。


                  10楼2013-06-21 16:49
                  回复
                    “一疯子”挑明了冯先生的身份。“别忘了把钱要回来”这一句就至关重要了,它给了工人们返回去帮疯子搬家一个很充分的逻辑理由,同时,它也深刻的表现了人们追求“钱”的“执着”,在“兹要给钱什么活都干”的心理状态下,人们的行为会出现荒诞、荒谬。63-69 工人们回到了大树下,找到冯先生要工钱,冯先生要求搬了“家”才给钱,这就产生了冲突,工头耿乐答应“只要给钱让我们怎么搬我们就怎么搬”,这就开始了解决冲突的过程。 这里有两句话要注意,“这什么都没有啊!”、“这不都在这呢么”,这是工人和冯先生面对同一片空荡荡的树下的不同看法,工人真实的“空荡荡”的观念代表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浮躁的人们,他们只看到的是物质,没有物质就什么都不存在,新的物质必将比旧的物质要


                    11楼2013-06-21 16:49
                    回复
                      好,旧的物质也必将被更替,所以有了那么多的废墟;而冯先生不同,他的虚假的“确实存在”的观念代表着老人们对文化的看重,不论社会与物质如何的发展、消逝,精神文化依旧的存在着。
                      70-74 两个工人迎合着冯先生的“想象”从“搬大衣柜”到“搬金鱼缸”,尤其是第74个镜头,这是一个长镜头,从耿乐把“金鱼缸”从土坡上“抬到”货车上再由另一个工人“接替”着从货车前上坡也要“搬东西”,这些场面调度与长镜头一起,把“搬家”的场面描绘了出来。 场面调度是导演的功底,人物运动与摄像机运动的互相配合可以使画面得到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使得审美体验过程通畅、愉悦。 不论工人们凭空搬的什么,声音上就都有相对物件的音效,大衣柜的“咯吱”声、金鱼缸的水声等,下面的镜头还会出现这样的配音,音效


                      12楼2013-06-21 16:50
                      回复
                        的作用是对事物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做表现,但这里并没有大衣柜、金鱼缸这些道具,为什么还要在后期配上这些“真实的音效”呢?这里表达的就是:在工人们的眼中的空、虚,对于冯先生来说都是实、存在的。通过结合全片,我们可以把这种表现手法理解成:虽然我们看不到了那些北京发展过程中变成废墟、消逝的物质文化,但它们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在抽象的解释中确实存在,这些用手摸不到的东西是机械毁不掉的。75-78 这组镜头中,有“胖工人”从镜头与冯先生之间走过,也有站在坡上的冯先生手伸向前面拿着荡子向坡下的工人展示,坡下的工人“被分散布置”,这样的调度都在迎合着构图原


                        13楼2013-06-21 16:50
                        回复
                          则,导演在用人“搭建”出纵深结构的画面,这种纵深构图,会使得二维的画面展示平台上,呈现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从而“真实”的展现影片,这是成熟导演的构图能力与创作意识。
                          这里,冯先生寻找到了一个部件——“荡子”,风铃中的一部分,风铃是一个年代的代表性的流行物件。 这里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声音元素。有一句重要的台词在这里是第二次出现,“这不在这呢么”,这是在强调、呐喊,呐喊着冯先生的“家”的存在。
                          与此同时,从工人们开始“搬家”开始,就有一些电子音乐开始出现,这些音乐都是通常用来表示虚幻色彩的,当冯先生找到荡子的时候,又加入了笛子的声音,背景音乐里又多了很多金黄色调的回忆,观众的潜意识中已经开始联想那个可以听到风铃声的年代。


                          14楼2013-06-21 16:50
                          回复

                            79-82 耿乐与一个工人“抬家具”时“吓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这个桥段的安排又给这个影片加了个“包袱”,让人开心一笑。那个骑自行车的人的反应在我们开来是正常的,与这些“搬家”人的“荒诞”相比更符合正常的现代人标准,看完全片后,我们回忆这个桥段的时候,是否会觉得自己和一大部分人都是这个骑车人呢?一个被物质完全浸泡的发胀的、认为文化和精神都和钱不靠谱而不屑的、一个不愿意继承、“搬走”精神财富的骑车人。 背景音乐一直延续。83-88 耿乐两人把“抬的东西放到车上”、小胖工人“抱着花瓶”,这些都是无实物表演,之前我们也看到了几个他们无实物表演的镜头,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东西确实存在”的


                            15楼2013-06-21 16:50
                            回复

                              89-90 过渡的动作画面。 没有音乐。
                              91-93 冯先生缓慢的蹲下,用手拾着花瓶的碎片,看得出他的感情在涌动。 花瓶碎片的“哗啦”音效让我们听了感觉到一种凄凉。冯先生“你给我碎了”的对白也是那么的让人同情、怜悯。94-97 四个“无所谓的”搬家工人、尤其是耿乐的表情开始凝重起来,反打到冯先生哭泣的脸上时,我们似乎明白了工人们为什么把那种“不屑”换成了“凝重”,“我们”起初就为了“糊弄疯子手里的钱”而陪着他“玩一场搬家的游戏”而已,但在这个游戏里,冯先生把这个“游戏的世界”当成了他存在的真实空间,所有的“道具”都是真实的属于冯先生的,冯先生的感情也是那么的真切,一个虚无的花瓶“象征性”的碎在了地上冯先生就能哭的那样的悲伤,他流露出来的感情像一种巨大的力场感染着“我们”,“我们”开始凝重,或者让“我们”抛掉虚伪,直接把凝重换成反省,那会更贴切。 熟悉的背景音乐又响起,这里的音乐与冯先生的悲


                              16楼2013-06-21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