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城家族吧 关注:481贴子:10,019
  • 1回复贴,共1

∣墨城°诗词 ∣赏析一首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


1楼2013-07-04 21:09回复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为什么要拿出这阕词出来?这个词,不过是一公子哥儿给歌女写的思情之词,粗看来,也不过是怀春思情,念旧离别之词。但是,若细心赏玩其中的遣词造句,品味词的结构谋篇,再细看一下其中的比衬手法,我们则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种美。这种艺术上的感染力,超然于我们传统的理念规范和道德视角,使我们随着文字的跳动,仿佛触摸到了一种自然而优美的旋律,进入一种感思的忘我境界。我们且先不管谁写给谁的,只是感受这种艺术上美的穿透力,就足以让我们得到一种莫大的享受。在赏析这阕词之前,先介绍一种修辞手法--互文。“互文”的概念对于我们修习古典诗词而言,其实是很重要。互文的意思,也就是互文见义。一般的解释是“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看到这,我们就能联想到,在我们写近体诗的时候,在填词的时候,甚至是在写对联的时候,都能不断地接触到这种上下句需要互动的情况。尤其是使用需要对仗的句子时,上下句没有这种互动的关系,那叫什么?用对联的语言上讲,那就叫“隔”了。写近体诗,不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那里的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所以,我们常称律诗的句子为“联”,两句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那么,这上下句,尤其是中间二联需要对仗的句子,如果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关联,那么,必然使得对仗离散无神,也必然破坏诗体的完整性。善于利用“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就能弥补这种不足。如果把上下句当做一句来写,当做一个整体来写来设计,就会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隔”的缺陷,也会避免“合掌”现象的出现。好,回头来看上面这阕《临江仙》。我们注意一下他的起端二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其实利用的就是一种“互文”的手法。写景,写境,写眼前之实境,对偶非常工整,意境浑然天成。说到词的对仗,我在这再罗嗦几句。填词,不是写近体诗,不是写楹联,词中所用的对仗,是不需要诗联所要求的那么严格。字面的词性及意思能对上,基本就可以了。至于寻常所谓的平仄相对,在词中则不严格要求,以平对平,以仄对仄这类的情况,甚至是常见的。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上下句的平仄几乎一样的。上句使用仄声字“合”来收尾,下句收尾之字“缺”也是个仄声字,呵,按一般对仗要求,早被大砖头拍回去了。可这就是对仗啊,词中的对仗。常常就这样,以后见了不要大惊小怪就可以了,呵呵。结束插话,继续说词。这《临江仙》起句的“梦后”“酒醒”二句形成互文,起句的“楼台”被“高锁”当然就是指着那昔日欢宴嬉乐时的楼台庭榭了,想起往日情景,如今人去楼空,会是什么感觉?伤心哦。这里所说的楼台,是实写也是在虚写,面对的是荒芜中被紧锁的旧楼台,那记忆中的楼台情景却萦绕在心头,此一“高锁”,隔断的是今与昔,一明写,一暗含,反衬出一种伤感之情。不忍卒睹,寂寥中“帘幕低垂”,这是独处一室中的孤独与空虚。起篇就如此的伤感啊。接下来“去年春恨却来时”,我们注意这个“却”字,这句里,这个字最是意味深长了。“却”,这里是还来、再来的意思。旧地重游,想起了去年的那段“春恨”之事,春恨情未了,今宵忆旧时。心绪之翻腾,可见一斑。上片最动人之处,在它的煞尾---“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凄艳绝伦之精美之句!对仗极工,经典蕴藉,可谓是妙手天成了。我们注意一下,如同前面起句的“梦后”与“酒醒”那样,“落花”与“微雨”又构成了一个互文。前后互见,表现的是一定的因果关系。看到微雨和落花,读到这里,忽然想起小时候就背熟了的一首诗“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同样,春雨滋养了春花绽放,春雨又摧打下残红片片。花落时分是特别伤感的,不然林妹妹怎么抗着花锄去葬花呢。这种感觉,是一种通感,所以,在“落花”“微雨”的氛围下,“人独立”,那不是高傲,而是孤寒。“燕双飞”也不是幸福的亲密,而是旧时欢娱情景对此时的一种刺痛。一个巧妙比衬,就能造就了一种意境,一定的意象组合,就构成了一幅凄美之图。我们应该怎么借鉴这种笔法呢?那就多在物情之通感的角度去寻找灵感吧。这阕词的作者,就是利用了“落花”的意象所带来的联想,表达自己的伤感孤独之情的。因为这种通感的特性,说到落花,他不需要再详细写多少了,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落花”具有怎么样的伤感寓意。我们再注意一下这阕词中,可有什么“伤心”啊、“哭泣”啊、“哀愁”啊这一类的字面吗?呵,再仔细找一下,一个都没有。可是他表达出来的,却是如此的惆怅伤情,如此的令人心碎凄迷。这给我们了什么样的启示?我在点评诗友作品的时候,常常告戒朋友,写一定的情感时,就尽量不要用这情感直白表达的字面来写,比如写悲痛的时候,就尽量不要用类似哭泣啊啥的字来表达。写什么意思,就尽量避开那个意思的直白的表达字句,用意象组合,用景致说话,用动作说话,这样就会使自己的作品有了含蓄之美,有了回味的余地。古人的诗为什么那么耐读?以至于让我们读了上千年都读不厌烦呢?最大的秘密就是在这里!如果,想写悲伤就满纸都是哭字,想写欢喜就全篇都是笑字,那就真的是一杯白开水了---没味!为什么传说中的“老干体”那么令人生厌呢?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好,词的上片我们看完了,在这只言片语中,只要我们足够用心,我们就能领略到如此之多的美妙意境,就能吸取这么有价值的学问营养。上片主要是写景致,我们看到了景致所在,其实感受到的是一缕情的流淌。我说了,写景就是写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诗词写的修辞基本功,熟练掌握这种技巧,是必须的。在《舍得近体诗基础讲座》的系列讲义中,有相关的详细分析,有兴趣者可来共同参考、切磋及交流。这阕《临江仙》的全词枢纽所在,其实还是在它的过拍这里---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这“小苹”是作者寄情于本词的那个歌女的名字。挺平凡的名字,简单朴实的称呼,其实倒也不失一种亲切感,呵呵。苹,就是现在的“苹”字,苹果的苹。这里的“记得”二字,起的是一种过渡的作用。一个“记得”,首先是一个“转”的作用,类于近体诗章法中的“转”,我这所说的转,其实是一种“提升”的作用,是由景到情的过变所在,所以,说它是枢纽所在,应不为过。我们比较这阕词的上下片,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就是上景下情的写法。按词的术语,这不叫“转”,叫过变或过片、过拍等,也就是下片的“起”。但是因为整体结构上仍然是一般的先景后情,看做是转,也无所谓。这里的“记得”所透露出的含义,其实不仅仅是转或“过渡”这么简单,它把词的时间跨度推到了比“去年”更为远的时间点上了。其实也到出了上片所谓“春恨”的原由所在,初见时那女子,天真烂漫,娇艳可人,当然是词人眼里令人心动的尤物。“两重心字罗衣”是写小苹的装束,大概是小苹所穿的罗衫,上面绣有双重心型的花纹吧。但是,“两重心字”不仅仅是写衣着了,其实也通过这个“心”字,寓意着意有所钟爱,心心相印的含义了。那初见时。但见这小苹,敛眉半含羞,盈盈不得语,琴音几度,传递着涓涓不尽的情意。所以啊,不用喊那句“我爱你”哦,只须“琵琶弦上说相思”。用弦音表心,用眉目传情,这公子自然会意其中了,如此美妙之情景,令其多年以后仍难忘怀---“记得”。看下片的煞尾--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又是一精警妙语。这里,其实也算是借典了。我们注意一下这句“彩云归”,有古诗曾云“巫山彩云合,淇上绿条稀”这样的句,语出王融的《和王德元古意二首》。那么,彩云,实际上就是指“巫山云”了。“巫山云”,是源自宋玉的《高唐赋》,是说巫山神女和楚襄王梦合而后终于离去的故事。那么,本词的作者,可能就是借这个典故来暗喻小苹和他自己的爱情故事的。明月下缱绻留恋,依依不舍,没办法,缘分不到啊,小苹最终还是离去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再无音讯……。在这煞尾句中,“当时”“明月“曾照”这几个字,是对意象的点染和提炼,意在以月喻人是也。对这个结句,《白雨斋词话》中是这样评价的:“这煞拍,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舍得也感觉妙,但表达不出怎么妙。因为,“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句的解释,只能意会,只能用它自己解释自己,而无法言传。相信各位都能有自己的品味之悟吧,艺术上美的享受品味,有时,语言就是多余的。全篇看来,上片写的比较委婉含蓄,下片则直率的进行了抒情。两个煞拍,尤其精彩。《临江仙》的煞拍,尽量的对仗起来,尤其是上片的煞拍,最好能工对。《临江仙》的词谱在这就不列了,有兴趣的,可查询《钦定词谱》。这阕词的作者,其实,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我们上期讲的晏殊的儿子---晏几道。晏几道(1040-1110),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老疙瘩)。老爹是高官,也算是出身豪门了,但是这小山挺有个性,性情耿直而天真,不愿意追逐俗流。他的性情如此,也导致了他在仕途上没什么大的发展,还因为犯事顿过大狱,做做一般的小官,早早就辞职不干了,晚年,家道中落,也算饱尝世态炎凉了吧。论才学,那没的说,能诗文,善工词,“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他的词作,属于婉约派的,和秦观齐名,风格也近一些。他和秦观还被后来的评论家们推举为“古之伤心人也”。我们从上面这阕《临江仙》其实也能看出来,他的词“于乐府之余,寓以诗人之句法”,也就是说,也喜欢“以诗为词”。用写诗的笔法来填词,但,却走的却是那种风雅灵秀的风格。可归为婉约一族了。人称他“妙在得于妇人”“小山集直逼花间,字字婷婷袅袅”,秀气工谨是也。说他的词艳,那是艳而不俗。清浅之处,意蕴却极深,可回味性强。小山在词上的成就,接近他的父亲,但在词的艺术造诣上,却超出了他父亲晏殊很多。可能他的人生之路遭遇更多的坎坷吧,没他父亲那种雍容悠闲,所以他词的内涵意义,要比他父亲深刻的多。小山的词不少,有二百多首吧,但是,他的词有个特点,就是爱写“梦”,借梦说事,借梦言情,是他的特点。总的看呢,是那种王孙落魄的伤情一类的,题面比较窄,写男女之情,写爱恨离合,写自己幽幽小情感。


    2楼2013-07-04 2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