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城家族吧 关注:481贴子:10,019
  • 1回复贴,共1

∣墨城°诗词 ∣宋末张炎的《词源》的解读 词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7-04 21:13回复
    这阕词,舍得不多加赏析之语了,但是,我们可以简单品味下,这也确实是笔墨精,感情真,谋篇巧妙,词味绝妙之佳作。这里写的是元宵佳节的情景,自然也是属于“节序”之题了。但是,“节”在这里,其实只是起到了一个背景铺垫的作用。美成写的是什么,其实更是抒发了他仕途失意之郁闷、远离京师之苦楚、不舒坦不爽的心绪。在用笔遣词上,语言格外精粹,在构思布局上,又独出新意。我们可以注意开端起句中的“灯市光相射”这句,铺垫的就是全篇之情调的背景氛围。还可以再注意一下起句的“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这两句,我们也体会到那句词论之言,遇二同句,能对则对。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这起句对的多工啊。说到这,想起了前时看朋友填的《临江仙》,那里上下片的煞尾都是二个五言句,我曾言,《临江仙》里的二个煞尾适合对仗,尤其是上片的煞尾应该是必对的,而下片的煞尾可以不必去对。这是题外话了。关于“节序”,《词源》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写,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只是举了一些好的或不怎么推荐的例子,让我们自己来比较品味。舍得个人理解是,节序之写作,首先应该“避熟,避俗”,大家都写烂了的那些套话,我们就尽量不去写或少去写,而是应该有感而发.在此时节,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把我们自己这感触写出来,就是独特的,就的有新意的。比如,那个“明月”,几千年来都被诗人词人们写的滥滥的了,如果我们还是不加思量的去写,必然习惯性地用上前人用过NN次的手法了.“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时明月照古人”,面对古今同样的一轮“明月”,每个人的感想必然不同,把自己的感想写出,就不怕辞穷。他人月下对酒歌,我则可以月下撕纸鸢,他人中秋吟风月,我则可以笔下沾桂香。以我为主,以笔牵动词调,而不是被习惯性的思维牵着走,取决于什么?取决于写作时的真情实感。心无主见,必然就去东张西望的去找别人的句去了,我以我笔写我心,我心自有千秋月。5,赋情,离情---这样的话题,如同前面说的“咏物”一样,其实是很大的课题的。前面我们一再说过,诗言志,词说情,但如何赋情于词中,却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的。所谓“离情”其实也是属于赋情的范畴之内的,只不过,自古离情别恨,都是诗词的主材料,所以,对“离情”单独列出,只不过是强调一下而已。在刚讲的“节序”一题时,我就强调了以情为主,以自己的真情为主,才能出好词文。其实,在说“咏物”之时,强调的也是情之一字。我们须记住,无情之景物,是入不了诗词的。那么,词之用情,到底该如何用呢?“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这两句,说的其实是词的真味。从有诗歌时起,男女之情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他的所有情感,都是男女之情派生出来的。没有男女情,则无家庭可言,没有家庭,谈什么亲情?没有人类家庭的繁衍,哪来的家国可言?所谓的爱国爱乡之豪迈之情,又何尝不是爱自己的家的眷恋之情呢?我们翻开《诗经》看到的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之句。人之本,就是情。正说情,那是真爱,邪说情,那是*。词,不过一文学载体而已,词体本身不具有什么情感或道统可言,不论是正说还是邪说,其实皆出于填词人的词心。同样一阕词调,可以填成情真意切的佳词妙调,也同样可以写成艳科*的小曲,在于什么?在于如何去看待品味理解这“情”之一字。赋情于词,手段是次要的,用心才是第一的。“词婉于诗”,“婉”是什么意思?乃是其词体可以更自然朴实地表达人之本性的真情感.清浅道白,花前月下,“莺吭燕舌”之际,任谁不会摇动心神而情随所溢呢(除非你不是人)?不必介意写的多么缠绵暧昧,只要是真情感,只要不是虚情假意的堆砌强凑,只要是自然的诗意流淌,那就是好的。情到真切时,邪念自然无,写自己的真性情吧,让那些传统的道学家们的慷慨岸然君子貌,见鬼去吧。所谓“赋情”,首要是“真”!具体的写作手法,那非一朝一夕可成极致佳境的。有一个真字,事半功倍,技巧性的东西一点都不难。这里,还是引用《词源》中的一例吧,赏析时品味其情,兼学其法:辛稼轩《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时间关系不对这阕词做详细赏析了,但为了赏析方便,在这里注释一下:(1)祝英台近。也做祝英台令。(2)分钗:乃古代风俗,夫妻或情人离别时,有将钗分成两股,各持一股,当做纪念。(3)南浦:原义是南面水畔,但在诗词中常用来代做“分别之地”(我们也可借用的,呵)。(4)倩(qiàn),在这里做动词用,当做请或借的意思。好,关于南宋张炎的《词源》,用了两次讲座的时间,舍得所做的领读赏析,就先到这里吧。虽然它内容还很多,但不做一一解读了。我们赏析词话,领略的是其审美之品位,借鉴的是其做词之通法。


    3楼2013-07-04 2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