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ae_wind吧 关注:97贴子:2,367

【重发】亚平宁之翼——二战意大利菲亚特战斗机巡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TM的又自己删帖子了!

之前的那帖子错别字堆得飞起……


1楼2013-08-04 20:04回复
    主要就有CR.32、CR.42、G.50和G.55四种,穿插带着些亚型。
    昨天察觉把指甲剪了照样打字飞快


    2楼2013-08-04 20:04
    回复
      提起二战的意大利,由于不少人的姿势能力取得的限制和阅历不足,认知面相比而言可能就只停留在诸如“二战意大利爆笑史”这种地摊而无超出。如果我接下来要介绍一下“二战时期意大利的高性能战斗机”,也许某些人也会自以为见多识广地搬出“可爱的意大利人喜欢开座舱战斗感受风的吹拂所以整个二战都没有研发出高速战斗机”云云来搪塞。看官且慢,要么立马右上角,要么把脸留下,这里有按摩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意大利人的确挺可爱的,可爱到让人忽略了以下的这么些事实
      意大利战机在三十年代就活跃在西班牙上空而且表现可圈可点;在当时的施耐德杯飞机竞速赛上亚平宁人也玩的不亦乐乎还时有夺冠;他们在高性能攻击机/轰炸机方面表现不错堪称先驱;巴尔博(Balbo)也用自己的名字定义了当时的大编队飞行;3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涵道技术验证和研发喷气机的尝试(虽然成果颇为惨烈,连喷气机的首飞都被德国人抢走了);39年安布罗西尼就研发成功过堪称科幻的鸭翼布局的SS.4;意大利甚至到二战结束都是轴心国中唯一一支曾经保有过成规模战略轰炸力量(比亚乔P.108)的势力……
      以上的一切几乎在43年意大利投降后被打乱,过早地退出后,北方的军工也被德国人整合,新产品的研发显得如此步履蹒跚而又无力为继
      ……………………
      说到战斗机方面,在西班牙双翼机玩得太过欢快成功的后果是,意大利人在主要航空强国那单翼设计+全金属架构开始流行的30-40年代依然醉心双翼,甚至一不小心摘下了“最后一个还在研制双翼战机国家”的桂冠(CR.42)。当然了,这并不表示意大利人排斥单翼战机(37-39年研制过6款,后来除了三御家外下马3种)。但是理念上的混乱,国家在仓促中进行这场战争又匆匆退出,以及高性能稳定的发动机的供应不足研发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意大利人飞得更高的梦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8-04 20:08
      回复
        如果要说说意大利的航空工业和代表作品,那还是可以说出相当那么一些的:
        抛开早年的双翼不说,单翼战斗机方面的菲亚特(FIAT)、马基(Macchi)、雷贾尼(Reggiane)三杰在早期和后期的三“0”、三“5”系列颇有亮点(尤其是三5)
        其它航空公司名字在这里只能匆匆略过:
        冈萨(C.A.N.S.A)、乌姆博拉(AERONAUTICA UMBRA)、安布罗西尼(SAI-AMBROSINI)、布雷达(BREDA)、冈特(CANT)、比亚乔(PIAGGIO)、IMAM、卡普罗尼(CAPRONI)、萨沃亚-马切蒂(SAVOIA-MARCHETTI)……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8-04 20:08
        回复
          而提到今天的菲亚特公司,它是意大利当时最具实力的飞机制造公司。
          战前的产品几乎出口世界各地(像是CR.32当时中国也有使用)成为一张名片。而总设计师莱斯蒂诺.罗萨特利(Rosateli)自身就是玩CR.1双翼机起家的(CR.32的上祖),之后菲亚特双翼机玩得飞起甚至到了44年CR.42依然还在生产线上……
          在高层执迷于双翼的同时,菲亚特也同时搬出了后来的意大利第一款装备的单翼战斗机G.50也算是一种补偿,可惜能够给这家公司发展的时间实在仓促,虽然43年后身在北部米兰的菲亚特总部,在德国人的管理之下依然发挥着些许作用,但是最后的研发仅限于G.55及其改型而已,对意大利人而言也许是一种遗憾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8-04 20:10
          回复
            菲亚特双翼先锋——CR.32“箭”式战斗机



            30世纪初研发的成功战机,不仅在西班牙战场上有上佳表现,而起还出口中国、奥地利、匈牙利和南美多国,本身是成功的设计,然而这款33年首飞、到了43年还在天上飞的CR.32怎么看怎么糟让人唏嘘不已。
            前面提及的罗萨特利就是这款的设计师,脱胎于32年小有名气的CR.30,32在结构上几乎是它的缩小版,具体介绍如下。
            结构特点
            双翼梁结构,上大下小,以钢质华伦桁架支柱连接,采用织物蒙皮。机身则是杜拉铝管材制造,前机身和全部上身地板+尾轮支柱附近采用轻质铝板包裹,其余部分是布制蒙皮。
            机头下方设有冷却空气进气口用来冷却润滑油和冷却水。
            较之以往,CR.32减小了翼展,垂尾设计更加优化,加固了尾轮整流罩,整体更为紧凑。
            武装:12.7mm机枪*2,之后的bis改进型增加了7.7mm机枪*2,必要时可挂载50kg或100kg炸弹一枚,或者12枚2kg反人员炸弹。
            动力系统:采用FiatA.30R.A. bis V12600hp发动机的CR.32最高时速在370以上,后bis增重型降至350左右。
            最大升限8800m左右,但是对于这种敞开式座舱的设计,这个高度几无意义。
            此外,CR.32还有一款发展型号CR.33,改装700马力菲亚特C12A.33.R.C.35液冷发动机,最大时速提升至419km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8-04 20:12
            回复
              作战记录和出口情况:
              二战时期几无大干一场可能的CR.32,在36年的西班牙上空,是弗朗哥方面空军的主力机种而且表现不俗,虽然当时包括Me-109和I-16这样的新式武器都开始露脸。
              当时西班牙弗朗哥的4个著名外籍军团航空队:6大队“铁腿”、10队“牛虻”、16队“蟑螂”、23队“王牌俱乐部”是清一色的CR.32配置。
              著名的“蓝色巡逻兵”西班牙人队长莫拉托上尉则凭借着自己80次出击41架的击落数稳坐CR.32王牌之首。意大利二战第一王牌鲁基尼在当时也凭借着CR.32击落了5架战机跨入王牌之列。当时的使用者都频频称赞这款飞机的操纵性能,如果同期间问世的更加先进的新型单翼机要和它玩格斗,那么也未必能捞到便宜。
              西班牙内战期间,CR.32的战绩相当不错,不仅是I-15,还是单翼的-16,或者是更快速的SB-2,都是为CR.32添加战功的目标。据统计,弗朗哥方面击落飞行器294架,意大利航空队击落703架(另一份统计,I-15损失496,I-16损失415,SB-2损失178),这些大部分都是CR.32所为。
              战后,这款表现出色的战机,理所当然成为了西班牙空军的标准配备,1940-43年,西班牙的Hispano-Suiza公司按许可证生产了100架的CR.32quater
              然而如果说到了40年CR.32等双翼战斗机之流依然战占据意大利空军2/3的战斗机序列那就十分槽……
              前文提到,CR.32出口奥地利、匈牙利、巴拉圭、委内瑞拉,可见其还是小有名气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8-04 20:14
              回复
                菲亚特单翼先驱——G.50

                如果说CR.42是高层陷入误区带来的时代悲剧的话,菲亚特的G.50无疑多少带来了补偿,然而这种成长过于缓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8-04 20:20
                回复
                  G.50的出世标志着意大利空军从固定式起落架双翼机向现代化的可收放起落架单翼战机的一次突破性尝试,然而这个过程显得如此不搭调和缓慢。其它的一些小问题不说,动力方面选择了840马力而且气动外形不佳的FIAT A.74 R.C.38星形发动机,在40年之后要面对各国动辄1000+马力以上动力的主流配置(P-47更是淫贱无比地选择了2000马力起步的R-2800)显得不堪使用。
                  相较之动力方面的不足也就算了,毕竟是36年左右开始设计,38年出产的早期机型,而且意大利长期以来受到动力方面的限制。而另一个设计改进却几乎要了包括G.50、MC.200在内战机的命——敞开式座舱。这点还是飞行员的改进意见。
                  因为G.50选择的密闭式舱门性能不佳,高空高速情况下,出现险情驾驶员很难用体力把舱门打开逃生,而且试飞时也的确因此摔死过飞行员(当时意大利单翼机普遍受到尾旋问题的困扰)。但是驾驶员们对此的反应就让人无法理喻——改回我们熟悉的天窗式座舱,两侧增加盖板防护就好了。在P-39依旧不知廉耻地用打不开的侧门让苏军飞行员人机共存亡的同时(大雾),G.50的这一“保命要紧”的选择注定了这辈子你别想拼高空了——那种高度上敞开舱门,光是零下的极寒就已经能够秒杀驾驶员了,更别提什么机动作战了。
                  火力方面也是自废武功,原本的12.7mm机枪+20mm航炮的组合能让人满意,但是在高层度量后,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过于自信?),被砍得只剩下12.7mm机枪(MC.200也一样),在当时这是完全背离主流的做法。事实上,在二战期间这个火力配置堪称倒数,还好日本人的Ki-43“隼”等甘心用两挺7.7mm机枪坚守末尾的宝座(之后换装HO-103的13mm机炮迎头赶上)。不过,在亲身经历了战力不足的苦痛后,我们可以看到接下来出场的G.55是怎样用一种丧心病狂的方式弥补火力缺陷的(可爱的意大利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8-04 20:25
                  回复
                    基本数据如下

                    设计总师朱塞佩-加布里奥利(罗萨特利提拔了新人后见好就收233)
                    动力:FIAT A.74 R.C.38 14缸星形发动机(起飞功率740hp,最大功率840hp/3800m,紧急情况下可提升至870hp)
                    重量:空重2077kg/全载2706kg
                    武装:12.7mm机枪两挺
                    速度、航程:5000m最大时速472km/巡航415km,5000m爬升9min,最大作战高度9900m 航程1000km
                    可以看到各方面数据都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动力不足的拖累,同时武装不足,无法高空作战。
                    G.50作战史
                    G.50早在38年便被投入到西班牙内战中供使用,然而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它几乎没什么作战可能。
                    G.50最成功的海外客户自然是芬兰,39年订购了35架。当然它并没赶上冬季战争。不过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后,能打的芬兰人用G.50创造了不俗的记录。G.50在芬军中服役到44年才退出一线,该做教练机。
                    在法国战役之后,G.50理所当然地参加了对英作战。不过北部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适合这种战机。G.50只得在荷兰、法国等地执行一些巡逻任务。41年4月被调回意大利。
                    之后的战场是希腊。驻扎在阿尔巴尼亚的24、154大队和驻扎在阿普利亚的2大队共计拥有80架G.50。在面对英帝老旧的“斗士”倒不那么惧怕,然而等到“飓风”飞来的时候它也就难以得瑟了。
                    下一个悲惨的地方是北非,G.50表现惨烈,主要原因是没有安装沙漠用的滤清器,寿命大打折扣。这个缺点被后来的bis型号弥补了一下。但面对盟军日益先进的战斗机,G.50的残生更加惨烈,后来被改作对地攻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8-04 20:28
                    回复
                      亚特之末路英杰——G.55“人马座”(LZ本命)


                      这架外形优美的中后期战斗机拥有着不输给期外表的优秀性能,G.55连同MC.205,Re.2005三者一起代表了二战意大利战机所能企及的最高水平,当然了考虑到意大利方面退出战争太早而无法更深入研发,而且三“5”系列潜能又远未挖掘殆尽(比如G.56),架空想去的话,罗马之翼究竟能在地中海上空飞出多远,这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而在介绍这款战机的具体性能之前,LZ还有必要扯一些题外话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08-04 20:29
                      收起回复
                        在《航空档案》里提到过,30年代在气动设计方面相当了得的意大利,却在发动机方面没有太大建树,之后从西班牙战场上吸收的实战经验又引领着他们走弯路。低功率的发动机限制了意大利战机的性能发挥,但反过来说,如果提供了高性能的引擎,那么就能够带来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典型的例子就是换装了无商不奸戴姆勒DB-601A(意大利许可的Alfa Romeo RA 1000 RC-41-1a,动力其实也就1175hp,提升空间依然有)的MC.202“雷电”(前身就是一般般的MC.200),简单的更换动力之后,速度飙升90km不说,作战能力力压飓风、P-40之流艹得飞起,即使面对更出色的“喷火”V型也不落下风,堪称是一个世代的性能提升。
                        二战有不少系列的战机通过更换更好动力的发动机来提升性能的例子,意大利人也是如此,而起表现更为突出。同样的,面对G.50这样难担重任的机型,菲亚特也决定换装DB 601A(G.50V实验型)然而面对此他们并没有满足,又把目光投向了具有1475马力的DB 605A-1倒V型12缸液冷发动机,在G.50的基础上做出相当程度的修改后,G.55就此诞生了。
                        结构特色:
                        1942.4.30首飞。采用全金属结构,帆布蒙皮操纵面。拜低迎风面积的大功率发动机所赐,G.55表现出了极为出色的操纵性能。在此之后,G.55原型机也飞往奎多尼亚,与MC.205和Re.2005一较高下。结果证明G.55超过了两者(这一点在一年后德国人的测试中再次得
                        到了验证)
                        MC.205中低空表现良好,但8000m高空操纵性恶化,高空最速的Re.2005结构不足。而G.55全高度操纵性制霸外加全载状态下620km的高时速赢得了赞许。火力配置也是第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8-04 20:33
                        回复
                          之前提到过早先的战斗机搭载的12.7mm机枪威力不佳,然后可爱的意大利人在G.55上做出了丧失的火力配置:
                          3*20mm机炮+2*12.7mm机枪组合达到了一个飞跃,足以对付轰炸机之类的大型目标。
                          20mm机炮可载弹650发,机头处250发,多出数百发的载弹量也让G.55在三5系列中获得了优势。而在之后,后期型号G.55/II的航炮被换成了5+20mm机炮更加丧心病狂。


                          14楼2013-08-04 20:34
                          回复
                            对于这样一款高性能战机,意大利方面在42年底确定了其未来的主力地位后,立刻提出了雄心勃勃的3600架总产计划(预计44-45年交付完毕),其中43年2月决定采购600架,同时增开三条生产线(艾利塔利亚、萨沃亚-马切蒂、C.M.A.S.A),预计43年11月全部投产。然而变化虐翻了计划,43年9月意大利便投降,然而G.55的作战历程并未就此结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8-04 20:37
                            回复
                              G.55规格如下:
                              重量: (空)2730kg (满)3720kg
                              动力: FITA RA. 1050 RC.58 Tipone 倒V12液冷发动机(起飞1475hp,1250hp/5800m)
                              最大速度:623km/7100m(德国DB-605A原装引擎更加出色可达到636km极速)
                              极限升限:12750m
                              航程: 1200km—1650km(加挂100升燃油箱*2)
                              武装: 20mmMG151机炮*3(共650发见上文配置),12.7mm机枪*2(各自备弹300发)
                              可选160kg炸弹*2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8-04 2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