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此扇之人,能辨他人说话之真伪。”
只因为这一点,朱元璋和朱棣将五明扇视作珍宝。
朱元璋渴望得到五明扇,因为他出身卑微,他需要五明扇来看清那些大臣是不是对他忠心。
而朱棣或许同样是底气不足的,他是庶子,出身同朱允炆相比算不上多么高贵,又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所以才对五明扇爱不释手。
不为其他,也许,都只是坐在那个九五至尊之位上时,没有安全感罢了。
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抵如此。没有一个原本身处阴影里的人,会完全适应那天子的光芒万丈。
所以五明扇在他们手中,才会成为一条绞链,将所有在他们眼中怀有二心的人无情地绞杀。
他们终究是心虚的,心虚到要靠一把扇子,来控制群臣,来铸就自己的权威。
而五明扇在朱允炆手中,就仅仅是把扇子而已。相比朱元璋和朱棣,他要坦然得多。不是他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只是因为,在谎言面前,他宁愿选择去相信。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命矣。
真诚,为他赢得了朱元璋的喜爱,程聪的忠诚,甚至皇位。但也是因为太过真诚,让朱棣有机可乘,发动了靖难之役,江山易主。
不能说朱允炆是一个软弱的人,至少,在朱棣的铁骑踏进应天时,那道冲天的火光,代表着他作为一个皇室子孙最后的尊严。
到最后的最后,朱棣登基为永乐大帝,这场从朱元璋开始的权利之争终于结束。
有时我会想,朱元璋和朱棣,曾经会不会也是像朱允炆那样的人,会不会也曾有过天真无邪的时候,会不会也曾傻傻地选择一直去相信。
但会不会是在一次次看到尔虞我诈的真相后,他们才抛掉了曾经的幻想,机关算尽,一次次地展开了那把五明扇,只为了保住那最高的位置,和无上的权力。
在那血染应天之前,他们会不会也曾是善良得不忍心看杀生的人;在拥有无上权力后的那一个个深夜,他们会不会也曾辗转难眠,回想过往的天真无邪?
如果是这样,那么也许,朱允炆是幸运的。
也许,朱元璋和朱棣只是两个可怜而可悲,被生活逼迫得不敢再去相信的人。
可惜,现实的残酷,没给他们留任何的退路。在步步谎言的生活中,或许他们早已没有机会回头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让他们,以及那些和他们一样可怜可悲的人们,在那把五明扇中,寻到最后一点安心,又有何不可呢?
只因为这一点,朱元璋和朱棣将五明扇视作珍宝。
朱元璋渴望得到五明扇,因为他出身卑微,他需要五明扇来看清那些大臣是不是对他忠心。
而朱棣或许同样是底气不足的,他是庶子,出身同朱允炆相比算不上多么高贵,又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所以才对五明扇爱不释手。
不为其他,也许,都只是坐在那个九五至尊之位上时,没有安全感罢了。
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抵如此。没有一个原本身处阴影里的人,会完全适应那天子的光芒万丈。
所以五明扇在他们手中,才会成为一条绞链,将所有在他们眼中怀有二心的人无情地绞杀。
他们终究是心虚的,心虚到要靠一把扇子,来控制群臣,来铸就自己的权威。
而五明扇在朱允炆手中,就仅仅是把扇子而已。相比朱元璋和朱棣,他要坦然得多。不是他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只是因为,在谎言面前,他宁愿选择去相信。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命矣。
真诚,为他赢得了朱元璋的喜爱,程聪的忠诚,甚至皇位。但也是因为太过真诚,让朱棣有机可乘,发动了靖难之役,江山易主。
不能说朱允炆是一个软弱的人,至少,在朱棣的铁骑踏进应天时,那道冲天的火光,代表着他作为一个皇室子孙最后的尊严。
到最后的最后,朱棣登基为永乐大帝,这场从朱元璋开始的权利之争终于结束。
有时我会想,朱元璋和朱棣,曾经会不会也是像朱允炆那样的人,会不会也曾有过天真无邪的时候,会不会也曾傻傻地选择一直去相信。
但会不会是在一次次看到尔虞我诈的真相后,他们才抛掉了曾经的幻想,机关算尽,一次次地展开了那把五明扇,只为了保住那最高的位置,和无上的权力。
在那血染应天之前,他们会不会也曾是善良得不忍心看杀生的人;在拥有无上权力后的那一个个深夜,他们会不会也曾辗转难眠,回想过往的天真无邪?
如果是这样,那么也许,朱允炆是幸运的。
也许,朱元璋和朱棣只是两个可怜而可悲,被生活逼迫得不敢再去相信的人。
可惜,现实的残酷,没给他们留任何的退路。在步步谎言的生活中,或许他们早已没有机会回头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让他们,以及那些和他们一样可怜可悲的人们,在那把五明扇中,寻到最后一点安心,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