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残局吧 关注:15贴子:454
  • 9回复贴,共1

【 一些摘录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10-14 19:55回复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3楼2013-10-14 19:56
    回复
      有个人我想让她幸福,但是,那个人真的得到幸福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在需要我了,没有人会再叫我的名字了。


      4楼2013-10-14 19:57
      回复
        依据佛典,观音入世之相应为男身。天竺《悲华经》有载,观世音为转轮圣王第一太子,佛称其为‘善男子’。佛教自天竺传入中原时,观音也以男相示人,直至五代时的观音像还是以男相为主。女身观音像至李唐始有,到了我大宋朝,所有的观音像才皆变为女相。”


        5楼2013-10-23 15:35
        回复
          一说起这事,翁同龢心里还是委屈得紧。光绪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887年9月29日),翁同龢看到一份奏报,是河东河道总督成孚报上来的,称黄河“河势自荥泽坝圈湾下卸,郑州下汛十堡迤下无工之处堤身走漏,水势抬高数尺,由堤顶漫过,刷宽口门三四十丈。”翁同龢知晓,黄河又决口了。不过对于黄河决口,翁同龢并不意外。自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北流之后,帝国基本上就没好日子过了。那次黄河穿运夺大清河入海,结束了其七百多年来南流入海的局面,此后这条母亲河“几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真的哪一年不闹事,帝国“幸获安澜”,就是烧高香了。好在黄河铜瓦厢大决口之后,每年也只是小打小闹,并未酿成大祸。黄河沿岸百姓虽然不胜其扰,但户部是不用太操心的,窟窿自有地方去补,帝国财政捉襟见肘的局面没有进一步恶化,这是历任户部尚书都要暗中庆幸的事。只是这一次,翁同龢不敢庆幸,他仿佛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成孚奏报说黄河“水势抬高数尺,由堤顶漫过,刷宽口门三四十丈”,究竟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这是翁同龢想知道的。这河东河道总督成孚是清宗室,全称觉罗成孚,说话从来就是绵里藏针,留有余地的。仗着宗室身份,旁人也不敢拿他如何。翁同龢不问,心里其实也存了一些侥幸:决口大是大了些,河南巡抚倪文蔚或许能包圆过去吧。这年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郑州堤坝真出了什么事,首先操心的应该是工部,他且放宽心罢。I


          6楼2013-10-31 16:49
          回复
            在大战前夕,孙传庭与名医吴又可的一段精彩对话再次让我惊叹。面对危急的局势,孙传庭对吴又可悲壮地说道:“为臣者,别无选择,唯有马革裹尸。”然后,他又以一种近乎哀叹的语气问道,“又可兄,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吴又可没有正面回答孙传庭的问题,引用《黄帝内经》中的话说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驭世之术而轻经世之道,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I


            8楼2013-10-31 18:30
            回复
              国富文明,学思贤良,修齐治平,昌仁智勇,立德功言。
              粹焉其华,温润如玉,惠淑静好,令仪琇莹,之子宜家


              9楼2013-11-06 12:58
              回复
                为听莺声深翠里,斜阳落尽浑忘归。


                10楼2013-11-23 01:00
                回复
                  春野之中,采颉若叶而来,散花遍地,不识归路。
                  春日郊野,来摘嫩草之人,落樱缤纷,不知前路。
                  仕女来春野,采芹有所思,落花飞满地,道路已迷离。
                  初春的原野 萃集花草而来之 归途落英满布 不识路


                  11楼2013-11-27 22:28
                  回复
                    思君切切,我心往与,徒留此身,狂而无觉。
                    思念注伊人,心已离我身,痴狂迷惑相,竟自不知津。
                    吾心非汝心 所感两相异 日暮归途穷 欲告亦无力


                    12楼2013-11-27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