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世安吧 关注:11贴子:743
  • 15回复贴,共1

【政】唐朝官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10-21 19:18回复
    http://wenwen.soso.com/z/q271413964.htm


    2楼2013-10-21 23:29
    回复
      三、尚书省
      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吏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户部:财政部、民政部。
      礼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
      兵部:国防部。
      刑部:司法部。
      工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
      正二品:尚书令
      ——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掌典领百官。(此职位不纳入晋级范围)
      从二品:左右仆射
      ——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正三品:六部尚书
      ——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此为文散官用以补充品级空缺,无实职
      正四品:尚书左右丞
      ——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
      从四品:六部侍郎(每部4人)
      ——侍郎为长官之副,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正五品:中散大夫/朝议大夫
      ——此为文散官用以补充品级空缺,无实职
      从五品:六部郎中
      ——辅佐左、右丞
      正六品:朝议郎/承议郎
      ——此为文散官用以补充品级空缺,无实职
      从六品:六部员外郎
      正七品:宣德郎/朝请郎
      从七品:六部都事
      正八品:给事郎/征事郎
      从八品:六部主事


      3楼2013-10-21 23:31
      收起回复
        【文散官】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特进
        从二品:光禄大夫
        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正议大夫、通议大夫
        从四品:太中大夫、中大夫
        正五品:中散大夫、朝议大夫
        从五品:朝请大夫、朝散大夫
        正六品:朝议郎、承议郎
        从六品:奉议郎、通直郎
        正七品:朝请郎、宣德郎
        从七品:朝散郎、宣义郎
        正八品:给事郎、征事郎
        从八品:承奉郎、承务郎


        4楼2013-10-21 23:31
        回复
          【 武散官 】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正四品: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从四品: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正五品: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从五品: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正六品: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从六品: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正七品: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从七品: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正八品: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御侮校尉、御侮副尉


          5楼2013-10-21 23:31
          回复
            7楼2013-10-21 23:34
            收起回复
              9楼2013-10-23 20:36
              收起回复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11楼2013-10-24 19:05
                回复
                  据《资治通鉴》卷192载,贞观元年唐太宗对王珪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12楼2013-10-24 19:11
                  回复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13楼2013-10-24 19:12
                    回复
                      【中书侍郎】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际,中枢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中书、门下两省逐渐从内廷侍从机构演变为辅助君主进行决策的国家权力机构,与尚书省一起构成一个按职能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三省分工制衡,共同组成最高政权机关,三省制因此确立,可见三省中书省的地位。中书省具有出令权和勘议权,门下省则署颁制敕、裁决庶政。
                      近臣官名。晋由通事郎改置,东晋又曾一度改为通事郎。职掌诏命。南北朝沿置。隋初为内史侍郎,炀帝时,员额由四人减为二人,又称内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南朝末为五品,隋正四品,唐正三品)。宋仍有些官。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为宰相。又另置中书、门下侍郎为副相。徽宗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侍郎如旧。南宋初,复左右仆射原名,亦仍兼侍郎。建炎三年(1129),再改宰相官名,复置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侍郎乃废。
                      补充:
                      中书侍郎的中书指的是中书省,就是古代皇朝的首都的那个省份。
                      唐初为正四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升正三品。
                      中书侍郎,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年设中书省,在长官中书监、令以下有通事郎,后增设中书郎,亦中中书侍郎,五品。晋朝沿置,员四人,五品。魏、西晋时中书监、令承受、宣布皇帝旨意,由侍郎草拟成诏令,呈皇帝批准后颁下。职任机要,地位不高,但颇清贵,多用文学之士,亦为宗室起家(入仕)之阶梯。东晋中书纳奏、拟诏出令之职转归他省,监、令成为闲职,而以侍郎一员值班西省,分任诏令之起草。一度改称中书通事郎。十六国多有设立,其中北凉、前秦权任颇重,掌管机密。南朝拟诏出令之职仍归中书省,但事权悉由中书舍人执掌,侍郎职闲官清,成为诸王起家官,如缺监、令,或亦主持中书省事务。南朝宋为五品,梁为九班,陈为四品,均设四员。梁以功高者一人主省事,成为中书省实际长官。北魏、北齐略同,俱设四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改从四品上。北齐从四品,兼管技乐。隋朝置四员,正四品,曾随省改称内史侍郎、内史侍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称中书侍郎,置二员,为中书省次官,参议朝政,传宣皇帝旨意,审复中书舍人所拟诏敕,处理本省日常公务。亦常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衔,列位宰相,入政事堂(中书门下)议政,正四品。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升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先后随省改名西台侍郎、凤阙侍郎、紫微侍郎等,寻,皆复旧。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多用为宰相阶官。神宗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正二品,以尚书右仆射兼任,代行中书令之职,另置一员为中书省次官,参议朝政,管理省务,传宣诏令,位居执政。南宋时罢。辽朝置为南面朝官,任此职者,常加同平章事等衔为宰相。西夏亦置。


                      14楼2013-10-24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