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舰概况
金刚号KONGO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所拥有的十二艘战舰中,金刚号是最老的一艘.而且是最后一艘由英国建造的军舰。
和比睿,榛名,雾岛一样,金刚号完成时是一艘巡洋战舰,以上四艘称为金刚级。其实是模仿英国海军狮级巡洋战舰的设计,是日本最先装备360毫米大口径主炮的巡洋战舰。英国的狮级巡洋战舰的口径是340毫米炮,而金刚号的360毫米炮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口径。另外,主炮塔的配置也是不一样,金刚号拥有八门主炮,四门向前,四门向后,而英国方面也判定如此的配置的效果较大,所以在狮级巡洋战舰的四号舰老虎号之后,都修改为金刚号的炮塔配置。金刚号可说是所谓巨舰大炮时代的第一艘日本军舰。
八门360毫米主炮分别装在四个连装炮塔中,采取一般所谓前二后二的配置。前两个炮塔装在舰桥的前方,而后面的两个炮塔则分的比较远的装在后部舰桥后,所以后来加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就将飞行甲板布置在后面两个炮塔之间,这是金刚级的一大特色。
第一次改装是在昭和四年九月于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的,并在花费两年时间后于昭和六年九月完成。改装的要目是换上新的动力装置,并装上战舰级的防御装甲,并将原本三条的烟囱减少成两条,而且将舰桥从桅干式改成楼房式,而排水量则接近三万吨,变成了一艘堂堂的战舰,此时的金刚号是一艘能高速航行的新锐战舰。好象是在等金刚号一样的,海军在昭和六年五月三十日宣布废止巡洋战舰的舰种,将其归到战舰门下。
金刚号在昭和十二年又做了一次大改造,增加了近两千吨,舰桥的造型也有所改变。金刚号的战历十分丰富,大正五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又参加了对西伯利亚的出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和榛名号同属第一舰队第三战队第二小队支持马来半岛的登陆,后来又参加了印度洋的任务而被编入机动部队。然后金刚号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并和僚舰榛名号一起炮轰瓜达卡那尔岛的美军机场。后来又连续的参加了马里亚那海战及莱特湾海战,并在莱特湾海战中与大和号一起击沉了美军航空母舰甘比亚湾号及三艘驱逐舰。
金刚号在昭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南洋回到内地的途中遭到美军潜舰海狮号的攻击,身重四枚鱼雷而沉没于台湾海峡。第三战队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也跟着金刚号沉到海底。是日本海军中唯一被潜舰击沉的战舰。
建造商:英国维克斯公司 开工:明治四十四年一月十七日
竣工:大正二年八月十六日
排水量:26330吨
全长:214.58M
全宽:28.04M
速度:27.5节
续航力:14节/时8000里
火力:360毫米45倍径主炮八门 150毫米副炮16门 76毫米高角炮4门 530毫米鱼雷发射管八门
现代化改装:昭和六年9月20日第一次改装 昭和十二年一月八日第二次改装
排水量:31720吨
全长:219.34M
全宽:31.04M
续航力:18节/时9800里
速度:30节
火力:360毫米45倍径主炮八门 150毫米副炮14门 127毫米高射炮八门 25MM机枪20挺 舰载机3架 弹射器一座
战沉:昭和19年(1944)11月21日
舰名由来:原来是巡洋战舰,所以依山取名。金刚山,是大阪及奈良境内的金刚山地。最高峰1125米高。其上有著名武将楠木正成的千早城和赤阪城的遗址。
太平洋战争中的舰长
小柳富次 (海兵42期) 昭和16.8.5
伊集院松治 (海兵43期) 昭和17.12.16
比睿号HIEI
比睿号是金刚级的第二号舰。金刚号是最后的英制军舰,而比睿号是第一艘国产36厘米炮巡洋战舰,是日本的造舰技术脱离模仿西方路线独立成长的里程碑。但是,在尚未能完全成长独立之前,性能及要目仍是参考英制舰金刚号。只有在外观上于烟囱处和金刚号有所差别。
当伦敦军缩会议缔结后,比睿号在昭和六年由巡洋战舰改造成练习战舰,解除了一部份的武装,这使得排水量只剩19500吨,而速度则变成了18节的超低速。但是或许是因祸得福吧,在拆除了一个主炮塔及一些武装后,舰内空间变得十分宽广,这使得比睿号有幸能成为观舰式或大演习中的天皇御召舰。
但在在满洲事变后,日美关系日渐恶化,日本海军一方面等待伦敦条约的期限,一方面也秘密的进行改造工程,昭和十一年(1936)十一月二十六日,吴海军工厂开始再度武装比睿号。在经过了三年又数个月的工程后,直到昭和十五年(1940)一月末才完工。此时苏醒的比睿号是一艘排水量32350吨,在同型舰中最大的一艘战舰。本舰的舰桥和其它姊妹舰差别很大,很具有日本舰的风格。
起工时是巡洋战舰,竣工时是练习战舰,最后又摇身一变成为堂堂的战列舰,比睿号是一艘经历数次变迁的军舰。从它的演变史我们可以看到军舰技术的变迁以及军缩条约的影响。而它后来又成为太平洋战争中的第一号沉没战舰,真是充满了传奇性。
在战争初期,比睿号担任由南云忠一中将所领导的机动部队中第三战队的旗舰而参加了珍珠港的攻击任务。接着又参加了腊包尔的攻略以及印度洋方面的机动作战。在中途岛丧失了航空母舰后,比睿号被派去阿留申群岛支援。然后在昭和十七年八月进入所罗门海域。参加了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以及南太平洋海战。
昭和十七年(1942)十一月十二日,比睿号在炮击瓜达卡那尔岛机场的作战中,和美澳联合部队展开了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比睿号受到猛烈的炮火攻击,发生大火,陷入了无法操作的困境。第二天,在沙弗岛附近四点六海里处遭受敌机的鱼雷攻击,最后自沉,是日本海军第一艘丧失的战列舰。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日方丧失了比睿号及雾岛号,而美军则丧失了巡洋舰亚特兰大号,朱诺号及五艘驱逐舰,是所罗门海域中最激烈的遭遇战。
建造商:横须贺海军工厂 起工:明治四十四年十一月月四日
竣工:大正三年八月四日
排水量:26330吨
全长:214.58M
全宽:28.04M
速度:27.5节
续航力:14节/时8000里
火力:36CM45倍径主炮八门 15CM副炮16门 7.6CM炮12 53CM鱼雷发射管八门
训练舰改造后
昭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练习战舰改装完了
排水量:19500吨
速度:18节
续航力:16节/时10000里
火力:36厘米主炮六门 15CM副炮16门 12.7CM高角炮八门 7.6CM炮四门 40MM机炮一门
战列舰改装后
昭和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战舰改装
排水量:32350吨
全长:221.78M
全宽:31.97M
续航力:18节/时1,0000里
速度:29.7节
火力:36CM45倍径主炮八门 15CM副炮14门 12.7CM高角炮八门 25MM机枪20挺 舰载机3架 弹射器一座
战沉:昭和17年(1942)11月13日
舰名由来:由于本来是巡洋战舰,所以用山名命名。所谓的比睿山是分布在京都到滋贺之间山地的最高峰。自古就以比睿山延历寺著名,延历寺是守护国家和宫城的圣地,是天台宗的总本山。
太平洋战争中的舰长:
西田正雄 (海兵44期) 昭和16.9.10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