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信管就是18世纪后期出现一直使用到南北战争时期的木质锥形信管的变形,本质上几乎一模一样,同样也是靠剪短长度来确定时间;
早期的信管都是直接一根锥形管凑事;
兄弟结合那个时代的加工技术适当改进了以下几点:
1、多了一个引信外体安装螺纹,这样安装更可靠、坚固,不至于炮弹飞出去有被甩出去的可能性;
2、增加防水机构;里面有一个金属块,中间细通孔,上部是弧形所以不容易进水(弧形上部的区域也是半高压区就是以防万一进水),底部锥形便于收集燃气射流,使燃气高压通过小孔排出外面;
简要解释一下:防水块下面的空间会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空间逐步增大,压力增加会逐渐减小,为了防止万一引信进水熄灭引信,因此这个防水块很有必要,他能提高引信的起暴率。即便是水进入防水块上层空间,也由于顶部的弧形不容易存水,而且中间的小孔气压较高所以不容易渗进正在燃烧的延时药柱;如果没有这个机构,那引信如果进入水中就可能使水直接与燃烧的延时药柱接触熄灭引信;
----------------------
使用也非常方面,先确定敌我之间距离,从炮术手册查找到相应的飞行时间,然后剪短信管到规定的刻度就成,然后旋入炮弹既可以发射了;
这引信全是木质材料,除了防水块是金属铜以外;
而且加工容易,最难的可能是螺纹,但是在火绳枪时代就有螺纹密封技术了,所以这个不存在加工难度,而且还是木质的更容易加工;
至于相配合的弹体内螺纹么,自己去想办法!或攻丝或者车螺纹或者开发一台专用机床就专门给弹体攻螺纹也成,啥都靠我我还不累死了、、、
#############################
这里说一下锥形信管的火药要求:
1黑火药的特性尤其是装填时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粒度也有影响;
一般来讲颗粒越小的火药粒子比表面积较大,燃速也越快,而颗粒较大的火药粒子燃速也越慢;
当然这个是有限度的,微积分的观点来看,颗粒无限小就是药粉级别了,无限大就是火药块了;
所以一般的黑火药粒在小米粒大小的燃速较快,大米粒的可能适合做发射药,花生豆大的没准就适合大口径长管重炮;
当然也有配方的区别。
正常情况下黑火药的装填密度在小于1.7---1.8(视情况而定)时燃速较大,但是在1.8以上燃速趋于稳定,2.0以上的压缩火药燃速很慢,也很稳定;
延时药管的火药压装一般是采用独特的慢燃配方+压制成密度较高的硬质火药柱,这样的燃速非常稳定,而且一旦点燃会放出大量气体不易熄灭;
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后的密封性金属延时信管要有排气孔的原因,因为如果即便是密度较高的黑火药柱燃烧如果高温燃气来不及泄放也会使剩余的药柱燃速急剧增加,导致定时不准却;
排气孔也不能太大,太大的话如果引信掉入水中就容易被水压大于火药燃气压力而导致熄灭;
一般的经验来讲排气孔大小的要求是保证燃烧时的燃气压力大于外界气压并保证如水一定深度而不至于进水,这样引信如水以后也能正常燃烧并起爆;
《撒哈拉奇兵》开头有这样的信管使用场景,好多爆炸球形弹如水就熄灭了,很显然是早期原始的大开口信管如水被浇灭了;
---------------------------
另外还有就是木质信管的材质不能是白杨木这样的软质木料,一定要选择密度较大的坚实木料,很少有人注意到木材的处理,一般的小说也没看到过;
木质信管的木材一定要纹理致密,还要经过耐火处理。一般来讲,延时黑火药在木管中燃烧的由于时间很长温度很高,而当木材遇100℃高温时,木材中的水分开始蒸发;温度达180℃时,可燃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甲醇以及高燃点的焦油成分等开始分解产生; 250℃以上时木材热解急剧进行,可燃气体大量放出,就能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着火燃烧;400~500℃时,木材成分完全分解,燃烧更为炽烈。燃烧产生的温度最高可达900~1100℃。木材燃烧时,表层逐渐炭化形成导热性比木材低(约为木材导热系数的1/3~1/2)的炭化层。 当炭化层达到足够的厚度并保持完整时,即成为绝热层,能有效地限制热量向内部传递的速度,使木材具有良好的耐燃烧性。
木材的耐火处理就是利用木材这一特性,再采取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措施,使之与燃烧源或氧气隔绝,就完全可能使木材不燃、难燃或阻滞火焰的传播,从而取得阻燃效果。
先用醋液,之后再用明矾溶液浸泡木材,可以增强其抗燃性;
也可以考虑现代灭火器原理用明矾溶液浸泡后再用小苏打溶液浸泡,这样木材内能形成抗燃性好的氢氧化铝;
或者,用碳酸镁处理木材,欧洲的风帆战列舰上的耐火帆布也是用菱镁矿里的碳酸镁处理过的;
-----------------------
可以考虑全封闭排气孔式的木质信管,排气孔可以兼做引燃火药的传火孔,既然排气孔小就多开几个(4个最好)在侧面也能保证炮弹飞行时不至于迎面面对巨大的风压,还能提高炮弹出膛时的引燃率,这样的信管即使是雨天也能保证正常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