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人姚某的遭遇令人叹息。这只在小说里才能看到的巧合不巧被他碰上了。他不仅因此失去了爱子,也遭到人们的非议。
姚某之所以成为新闻人物,我想并非仅仅因为他的冷漠,只是上天跟他开了个玩笑,让他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处境。如果落水者并非他的儿子,他的冷漠转眼就会被人----包括他自己----遗忘。当我们把道德的石头扔向姚某的时候,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我们自己遇到这种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痛苦的事实,在他人遭遇危难时选择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当今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佛山街头还残留了女童小悦悦的淡红的血迹和微漠的悲哀,拷问着我们的良知。
为什么我们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难道中国人天性凉薄?难道仅仅是因为担心做了好事还招惹麻烦?我想问题肯定不是这么简单。我觉得在中国人的冷漠的背后,藏着一种深深的生存焦虑。
帮助他人,不仅仅是出于一种同情心,也基于我们的自信。这种因为自己比他人更强大而带来的自信,使我们乐于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让我们感到愉快。所以,只有当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能有较理想的生存处境时,乐于助人才可能蔚然成风。相反,如果我们自顾不暇,我们每天生活得那么委琐,那么卑微,
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我们还会乐于去帮助他人吗?同情是一种道德上的奢侈,而并非底线,在自己处境艰难之时仍能乐于帮助别人,这是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达到的人生境界,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个公民都能做到。
但是我们必须拒绝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