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时光网对陈导的采访:中国导演新势力
陈思诚:在恶时代里“吹牛”的人
代表作:《北京爱情故事》
“我不认为做导演需要资历,就像贝多芬很年轻就能作曲。对世界的感知比纯技巧更重要。”
避免因“讲理”再中枪
跟陈思诚聊天时,他提到冯小刚最近受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人内心很多恶毒的东西,在这个时代被放大,如果谁想讲点理,就被骂傻X。
事实上,陈思诚也在尽量避免因“讲理”中枪。比如一次采访谈到电影的社会责任,他说,如果自己生长在古代,一定是个英雄。但现在记者再拿这个问题问他,他会答:“我以后避免再吹牛X、装救世主,你不觉得现在这个时代谁说这样的话,别人会骂他傻X吗?”
但这些话从陈思诚嘴里说出来,并不让人感到有任何愤怒或情绪,彼时的他正在开心地吹头发、做造型准备参加当天下午《北爱》的活动,手拿一杯星巴克,时不时用微信喊话。作为新导演,这种灵活大概就是跟冯小刚们最大的不同。
曾有人问陈思诚,对自己哪块儿长相最满意,他回答是“脑子”。实际上,跟《泰囧》一样,今年情人节档的黑马《北爱》也是陈思诚一步步“算计”的结果。他坚持了必须坚持的,比如不做电视剧版的狗尾续貂、不为多排一场片剪掉少年和老年两部分故事;同时,他也在主动拥抱当下的游戏规则,坚称票房首先不能输、要搞营销战、以及他“和佟丽娅必须演,这电影才能叫《北爱》”
“希望做成像桃子那样的电影”
这些“坚持”和“拥抱”也映衬了陈思诚做电影的方向,他说:“商业电影就像西红柿,从里到外都是一样的软度;艺术电影则像一个核桃,外面很晦涩,但敲开里面可能有营养;那我希望做成像桃子那样的电影,从外面入口很好吃,但它的核是比较坚硬的,经得起推敲和琢磨,尤其是内行人看完后,最起码明白一个作者的追求。”
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北爱》,陈思诚的原则是,既满足叙事表达,在商业上又不能失败。他说,其实《北爱》里的五段爱情故事都可以单独拍成一部电影,可能会比现在更商业,之前也有十五六个电影剧本找到他,不乏动人的,但后来他想,如果导那样的电影,即使成功了,也是个小妞电影,或者爆米花片,他渴望更大的格局。
陈思诚是超级影迷,家里藏了好多碟,阅读量也惊人。他想,像《记忆碎片》、《时光倒流七十年》是在时间上讲故事;《疯狂的石头》、《低俗小说》是讲空间的事,但很少有故事用时间的方法讲空间的事,或用空间的方法讲时间的事,所以在《北爱》里,他让五对恋人生活在同一空间,但设置种种蛛丝马迹,希望观众最后看到的是一个时间的感受,即五对恋人组成一段关于爱的人生寓言。当然,很多人并没看懂。
“无所谓。”陈思诚说,“我一开始就是在用这种形式检验市场的接受度,也会通过对营销、档期的运用,尽量补足这种多线叙事在商业性上的不足。这部商业、艺术各占50%,观众接受不了,下部可能就提高商业比例。”
自负的软体动物
佟丽娅讲过一件事,在《北爱》跑影院宣传时,陈思诚哭了三回,都是听到观众提问时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这对一个常被媒体形容为“自负”甚至“自恋”的人来说,非常少见。陈思诚以前总结过这个问题,他说自己是个“软体动物”,“内部越柔软,外壳就越坚硬”。看起来“坚硬”的人总会搞些锋芒外露。
拍剧版《北爱》时,他说:“我一直在质疑为什么没有深刻一点的青春剧?我们这一代活在一个特别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活在很特殊的意识形态里,为什么没人记录这些变化?因为当你回看人生会发现,很多成长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很痛苦。比如因为失恋、朋友背叛、同事陷害,你喝了顿酒,走在马路边儿,一瞬间会觉得:为什么忽然长大了?”
事实上,陈思诚早就有过那种痛苦。他18岁考进上戏,与校外人发生冲突,被开除,那时谢晋学校的同学赵薇已凭《还珠格格》走红。几年后,陈思诚才又辗转进了中戏。对现在的状态,他笑称:“这跟大家都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是一个道理。”
陈思诚不认为做导演需要资历,就像贝多芬很年轻就能作曲。对世界的感知比纯技巧更重要。他也继续张扬着:“其实我特知道怎样能把电影拍好看了,但关键是,我不能是只讨观众喜欢这么简单。”
陈思诚:在恶时代里“吹牛”的人
代表作:《北京爱情故事》
“我不认为做导演需要资历,就像贝多芬很年轻就能作曲。对世界的感知比纯技巧更重要。”
避免因“讲理”再中枪
跟陈思诚聊天时,他提到冯小刚最近受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人内心很多恶毒的东西,在这个时代被放大,如果谁想讲点理,就被骂傻X。
事实上,陈思诚也在尽量避免因“讲理”中枪。比如一次采访谈到电影的社会责任,他说,如果自己生长在古代,一定是个英雄。但现在记者再拿这个问题问他,他会答:“我以后避免再吹牛X、装救世主,你不觉得现在这个时代谁说这样的话,别人会骂他傻X吗?”
但这些话从陈思诚嘴里说出来,并不让人感到有任何愤怒或情绪,彼时的他正在开心地吹头发、做造型准备参加当天下午《北爱》的活动,手拿一杯星巴克,时不时用微信喊话。作为新导演,这种灵活大概就是跟冯小刚们最大的不同。
曾有人问陈思诚,对自己哪块儿长相最满意,他回答是“脑子”。实际上,跟《泰囧》一样,今年情人节档的黑马《北爱》也是陈思诚一步步“算计”的结果。他坚持了必须坚持的,比如不做电视剧版的狗尾续貂、不为多排一场片剪掉少年和老年两部分故事;同时,他也在主动拥抱当下的游戏规则,坚称票房首先不能输、要搞营销战、以及他“和佟丽娅必须演,这电影才能叫《北爱》”
“希望做成像桃子那样的电影”
这些“坚持”和“拥抱”也映衬了陈思诚做电影的方向,他说:“商业电影就像西红柿,从里到外都是一样的软度;艺术电影则像一个核桃,外面很晦涩,但敲开里面可能有营养;那我希望做成像桃子那样的电影,从外面入口很好吃,但它的核是比较坚硬的,经得起推敲和琢磨,尤其是内行人看完后,最起码明白一个作者的追求。”
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北爱》,陈思诚的原则是,既满足叙事表达,在商业上又不能失败。他说,其实《北爱》里的五段爱情故事都可以单独拍成一部电影,可能会比现在更商业,之前也有十五六个电影剧本找到他,不乏动人的,但后来他想,如果导那样的电影,即使成功了,也是个小妞电影,或者爆米花片,他渴望更大的格局。
陈思诚是超级影迷,家里藏了好多碟,阅读量也惊人。他想,像《记忆碎片》、《时光倒流七十年》是在时间上讲故事;《疯狂的石头》、《低俗小说》是讲空间的事,但很少有故事用时间的方法讲空间的事,或用空间的方法讲时间的事,所以在《北爱》里,他让五对恋人生活在同一空间,但设置种种蛛丝马迹,希望观众最后看到的是一个时间的感受,即五对恋人组成一段关于爱的人生寓言。当然,很多人并没看懂。
“无所谓。”陈思诚说,“我一开始就是在用这种形式检验市场的接受度,也会通过对营销、档期的运用,尽量补足这种多线叙事在商业性上的不足。这部商业、艺术各占50%,观众接受不了,下部可能就提高商业比例。”
自负的软体动物
佟丽娅讲过一件事,在《北爱》跑影院宣传时,陈思诚哭了三回,都是听到观众提问时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这对一个常被媒体形容为“自负”甚至“自恋”的人来说,非常少见。陈思诚以前总结过这个问题,他说自己是个“软体动物”,“内部越柔软,外壳就越坚硬”。看起来“坚硬”的人总会搞些锋芒外露。
拍剧版《北爱》时,他说:“我一直在质疑为什么没有深刻一点的青春剧?我们这一代活在一个特别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活在很特殊的意识形态里,为什么没人记录这些变化?因为当你回看人生会发现,很多成长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很痛苦。比如因为失恋、朋友背叛、同事陷害,你喝了顿酒,走在马路边儿,一瞬间会觉得:为什么忽然长大了?”
事实上,陈思诚早就有过那种痛苦。他18岁考进上戏,与校外人发生冲突,被开除,那时谢晋学校的同学赵薇已凭《还珠格格》走红。几年后,陈思诚才又辗转进了中戏。对现在的状态,他笑称:“这跟大家都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是一个道理。”
陈思诚不认为做导演需要资历,就像贝多芬很年轻就能作曲。对世界的感知比纯技巧更重要。他也继续张扬着:“其实我特知道怎样能把电影拍好看了,但关键是,我不能是只讨观众喜欢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