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遗产
我们以前讲过,清代总督每年平均会收十八万两陋规。那么如果曾国藩真收了这么多,除去官场应酬之外,他每年会节余十五万两。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这两个大清帝国内最重要的总督位置上一共做了十二年。那么就是说,曾国藩的身后遗产可能高达一百八十万两白银。
那么曾国藩真的积攒了这么多钱吗?显然没有。
同治七年十一月,他在家信中说,他到那时为止所有的积蓄,一共一万八千两。
这笔钱就是他为自己准备的养老钱:“余罢官后或取作终老之资,已极丰裕矣。”就是说,他打算将来退休回家后就靠这笔钱养老。他认为这个数目肯定够花了。
本来应该有一百八十万两,实际上只有一万八千两。差了一百倍。那么,曾国藩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呢?
第一,是他拒绝了很多灰色收入,就像我们前面所说,他不收下属官员送给他的见面礼。
第二,各衙门送的陋规,他大部分都拒绝了。一年只收三万两。
第三条,就是陋规收入如果有节余,他不会纳入私囊。同治七年,曾国藩北上就任直隶总督。他在“后路粮台”的“小金库”剩余的银子共三万两左右。如前所述,这三万两小金库他带到北京花掉了两万两。剩下的一万两,怎么办呢?在曾国藩时代,官员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小金库中节余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向来总督去任时,此款皆入宦囊”。曾国藩却没有这样做。他写了封信给曾纪泽说:此笔款项,散去可也(凡散财最忌有名)。
就是说,要想办法捐掉,捐钱的时候,还一定不要留名。曾国藩曾经说过:“余生平以享大名为忧,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就是说,别人都愿意享有大名,我不愿意。而且我还特别不愿意享有清官之名,不愿意别人叫我清官。
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的想法很简单,你名声太大,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注目和指摘,不利于自己踏踏实实做大事。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曾国藩像每个地方大吏一样,建有自己的小金库。但是小金库中的结余,他并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带走。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曾国藩身后没有什么积累了。
前面我们说过,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曾国藩早有打算。他存在江宁布政使衙门的一万八千两养廉银,除了养老之外,还打算用来办丧事。然而这笔他自以为“极丰裕”的养老钱,被事实证明并不充裕。
曾国藩生前很早就留下遗嘱,嘱咐孩子们给自己办丧事时不可收礼:“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然而,一品大员、中兴元老的丧事,毕竟要办得体面风光一些。曾国藩只留下一万多两,如果动用这笔款项,曾家其他人的生活显然就要受影响。所以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曾国藩的遗嘱。曾国荃说,因为“哲人既萎,身后应办之事实非巨万可以了”。至少要一万两才能办下来,所以,“交谊非至厚者,自以固却为是,然如少泉中堂之类,似亦可以酌受”。
不过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他坚持“不受奠分,百事皆从撙节”。李鸿章带了两千两白银南下奔丧,曾纪泽坚决不要。连李鸿章的都不要,别人的更不能要了。曾国藩的丧事,前前后后花了一万多两银子。可以说曾国藩生平积蓄,基本上都花在了丧事上。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曾国藩没留下遗产。
曾国藩去世之后,曾家断绝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生活一直很不宽裕。曾国藩死后第五年,其子曾纪鸿因家人病重,缺钱医治,不得不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左宗棠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十分感动,送了他三百两银子,过后还写信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就是说,这样一个官二代,有功之臣的后代,现在这样穷,可见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
摘录于:《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我们以前讲过,清代总督每年平均会收十八万两陋规。那么如果曾国藩真收了这么多,除去官场应酬之外,他每年会节余十五万两。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这两个大清帝国内最重要的总督位置上一共做了十二年。那么就是说,曾国藩的身后遗产可能高达一百八十万两白银。
那么曾国藩真的积攒了这么多钱吗?显然没有。
同治七年十一月,他在家信中说,他到那时为止所有的积蓄,一共一万八千两。
这笔钱就是他为自己准备的养老钱:“余罢官后或取作终老之资,已极丰裕矣。”就是说,他打算将来退休回家后就靠这笔钱养老。他认为这个数目肯定够花了。
本来应该有一百八十万两,实际上只有一万八千两。差了一百倍。那么,曾国藩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呢?
第一,是他拒绝了很多灰色收入,就像我们前面所说,他不收下属官员送给他的见面礼。
第二,各衙门送的陋规,他大部分都拒绝了。一年只收三万两。
第三条,就是陋规收入如果有节余,他不会纳入私囊。同治七年,曾国藩北上就任直隶总督。他在“后路粮台”的“小金库”剩余的银子共三万两左右。如前所述,这三万两小金库他带到北京花掉了两万两。剩下的一万两,怎么办呢?在曾国藩时代,官员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小金库中节余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向来总督去任时,此款皆入宦囊”。曾国藩却没有这样做。他写了封信给曾纪泽说:此笔款项,散去可也(凡散财最忌有名)。
就是说,要想办法捐掉,捐钱的时候,还一定不要留名。曾国藩曾经说过:“余生平以享大名为忧,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就是说,别人都愿意享有大名,我不愿意。而且我还特别不愿意享有清官之名,不愿意别人叫我清官。
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的想法很简单,你名声太大,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注目和指摘,不利于自己踏踏实实做大事。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曾国藩像每个地方大吏一样,建有自己的小金库。但是小金库中的结余,他并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带走。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曾国藩身后没有什么积累了。
前面我们说过,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曾国藩早有打算。他存在江宁布政使衙门的一万八千两养廉银,除了养老之外,还打算用来办丧事。然而这笔他自以为“极丰裕”的养老钱,被事实证明并不充裕。
曾国藩生前很早就留下遗嘱,嘱咐孩子们给自己办丧事时不可收礼:“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然而,一品大员、中兴元老的丧事,毕竟要办得体面风光一些。曾国藩只留下一万多两,如果动用这笔款项,曾家其他人的生活显然就要受影响。所以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曾国藩的遗嘱。曾国荃说,因为“哲人既萎,身后应办之事实非巨万可以了”。至少要一万两才能办下来,所以,“交谊非至厚者,自以固却为是,然如少泉中堂之类,似亦可以酌受”。
不过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他坚持“不受奠分,百事皆从撙节”。李鸿章带了两千两白银南下奔丧,曾纪泽坚决不要。连李鸿章的都不要,别人的更不能要了。曾国藩的丧事,前前后后花了一万多两银子。可以说曾国藩生平积蓄,基本上都花在了丧事上。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曾国藩没留下遗产。
曾国藩去世之后,曾家断绝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生活一直很不宽裕。曾国藩死后第五年,其子曾纪鸿因家人病重,缺钱医治,不得不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左宗棠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十分感动,送了他三百两银子,过后还写信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就是说,这样一个官二代,有功之臣的后代,现在这样穷,可见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
摘录于:《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