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是桑椹成熟时。看到紫衣摘桑椹的文字,不禁忆起儿时摘桑椹的情景。桑椹味道虽也甜美,却远不如山上一种叫山捻子的野果好吃。
山捻子,学名桃金娘,是南方的一种野生常绿灌木,全身都是宝,根、茎、果、花皆可入药。其高逾米,嫩枝有灰白色柔毛,叶对生,叶片呈椭圆形。
其得名之由,盖因“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对其茎叶花果的描述,古书多有涉录。唐刘恂《岭表录异》有载:“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宋苏轼《海漆录》卷五云:“吾谪居海南,以五月出陆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山捻子味道甘美,可之食用。
五月,正是捻子花开时节。捻子花先白后红,红白相映,十分艳丽。盛开的花紫红色,灿若红霞,摇曳生姿。山捻子果实为浆果,手指般大小,像一个个微缩酒杯,果中有芯,芯外多籽。其果先青而黄,黄而赤,赤而紫。七八月成熟时则变成紫黑色,味道甘甜,也可酿酒。
秋风起,稔子果便熟透了。儿时在农村,七八月放暑假时,漫山遍野的山捻子已是一片紫红,仿佛把山都染成紫色,迫不及待地等着我们来采摘。
平日空荡荡的群山,一下子热闹起来,大人少、小孩多,都是来摘山捻子的。山捻子可真多,翻越一座座山,摘也摘不完,吃也吃不完。我们在山坡上飞奔着、跳跃着,追着风跑。看到对面山头人影攒动,就会大声吼吼,回声在山峦间此起彼伏,久久回荡。
紫黑色的山捻子最大颗,也最好吃,味道异常甜美,聪明的鸟雀也最爱吃。每当发现一颗大而紫黑的山捻子,小伙伴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上去摘。就这样边摘边吃,边吃边装,不消多久,肚子就吃的滚圆滚圆的,口袋和裤兜都装的满满了。
山捻子吃多了,舌头和牙齿会被染成紫黑色,一吐舌头,都是紫黑紫黑的,洗也洗不掉。吃多了山捻子一定要喝一碗盐水,否则次日会便秘。每当听到有人便秘了,人家都会追着说,“还吃不,还吃不?”
吃饱了肚子,我们就仰面躺在平缓的山坡上,嗅着青草果香,看着蓝天白云出神。阳光灼灼,山青草碧,林木幽深,这么美的景致,以前怎么就没发现。芒草荆棘扎在身上,也不觉得疼。胆子大的伙伴,还打赌顺着山坡滚下去,看谁滚的快滚的远。这一滚不打紧,擦破皮是小事,滚烂了裤子没准回家就要挨鞭子。
有一回,我摘了好多山捻子,装满了口袋和裤兜,兴高采烈下山回家去。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一个踩空,摔了一身泥。可怜的山捻子都被压成了肉浆,衣服染成了紫红色。一路上,看着我懊恼的样子,小伙伴们嘻嘻哈哈拍着手笑个不停。回到家,远远就被母亲瞅见了,她也不打骂我,只是怜爱地说,擦破皮了吧,让妈瞧瞧。那时,突然觉得母亲和别人家的母亲截然不同。
山上还有毒蛇出没。走在荒郊野岭,冷不防就会听到一阵“瑟瑟”声,窜出一条麻花般数尺长蛇,吐着蛇信子摇头摆尾;蛇有时也会盘在树杈上,突然“嗖”的一声飞将下来,钻进草丛里倏然而逝。每当此时,我们都会尖叫着四处逃散,口袋里的山捻子抖抖索索掉了一地。山上有一种剧毒的“五步蛇”,头呈三角形,背部有灰黄色菱形斑块,据说人被咬后,行出五步即死。村里偶有人被蛇咬了,医治不及时而亡。我对蛇有一种天生的恐惧,然而,对山捻子甜美味道的向往战胜了这种恐惧。
行走山间,裤腿常会缀满刺球。那些小刺球就长在小径旁边,探头探脑,等着行人带它去旅行。人一经过,刺球便粘在裤腿上,拍也拍不去,只能一个个摘掉。我喜欢这些缠人的小精灵,常常故意不摘它,一直让它们跟着我回家。待到母亲洗衣服时,一不留神手指扎到刺球,“哎哟”一声,我便会心一笑。
时光任苒,岁月如梭。此时,捻子花开了,漫山又该染紫了吧。少时离开家乡,迄今近三十载,仍时时忆起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忆起那令人难以释怀的山捻子。多年以后,山捻子甜美的味道常常令我回味无穷,而再没有一种果子可与之媲美。原来,我是一直都不曾离开。
山捻子,学名桃金娘,是南方的一种野生常绿灌木,全身都是宝,根、茎、果、花皆可入药。其高逾米,嫩枝有灰白色柔毛,叶对生,叶片呈椭圆形。
其得名之由,盖因“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对其茎叶花果的描述,古书多有涉录。唐刘恂《岭表录异》有载:“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宋苏轼《海漆录》卷五云:“吾谪居海南,以五月出陆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山捻子味道甘美,可之食用。
五月,正是捻子花开时节。捻子花先白后红,红白相映,十分艳丽。盛开的花紫红色,灿若红霞,摇曳生姿。山捻子果实为浆果,手指般大小,像一个个微缩酒杯,果中有芯,芯外多籽。其果先青而黄,黄而赤,赤而紫。七八月成熟时则变成紫黑色,味道甘甜,也可酿酒。
秋风起,稔子果便熟透了。儿时在农村,七八月放暑假时,漫山遍野的山捻子已是一片紫红,仿佛把山都染成紫色,迫不及待地等着我们来采摘。
平日空荡荡的群山,一下子热闹起来,大人少、小孩多,都是来摘山捻子的。山捻子可真多,翻越一座座山,摘也摘不完,吃也吃不完。我们在山坡上飞奔着、跳跃着,追着风跑。看到对面山头人影攒动,就会大声吼吼,回声在山峦间此起彼伏,久久回荡。
紫黑色的山捻子最大颗,也最好吃,味道异常甜美,聪明的鸟雀也最爱吃。每当发现一颗大而紫黑的山捻子,小伙伴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上去摘。就这样边摘边吃,边吃边装,不消多久,肚子就吃的滚圆滚圆的,口袋和裤兜都装的满满了。
山捻子吃多了,舌头和牙齿会被染成紫黑色,一吐舌头,都是紫黑紫黑的,洗也洗不掉。吃多了山捻子一定要喝一碗盐水,否则次日会便秘。每当听到有人便秘了,人家都会追着说,“还吃不,还吃不?”
吃饱了肚子,我们就仰面躺在平缓的山坡上,嗅着青草果香,看着蓝天白云出神。阳光灼灼,山青草碧,林木幽深,这么美的景致,以前怎么就没发现。芒草荆棘扎在身上,也不觉得疼。胆子大的伙伴,还打赌顺着山坡滚下去,看谁滚的快滚的远。这一滚不打紧,擦破皮是小事,滚烂了裤子没准回家就要挨鞭子。
有一回,我摘了好多山捻子,装满了口袋和裤兜,兴高采烈下山回家去。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一个踩空,摔了一身泥。可怜的山捻子都被压成了肉浆,衣服染成了紫红色。一路上,看着我懊恼的样子,小伙伴们嘻嘻哈哈拍着手笑个不停。回到家,远远就被母亲瞅见了,她也不打骂我,只是怜爱地说,擦破皮了吧,让妈瞧瞧。那时,突然觉得母亲和别人家的母亲截然不同。
山上还有毒蛇出没。走在荒郊野岭,冷不防就会听到一阵“瑟瑟”声,窜出一条麻花般数尺长蛇,吐着蛇信子摇头摆尾;蛇有时也会盘在树杈上,突然“嗖”的一声飞将下来,钻进草丛里倏然而逝。每当此时,我们都会尖叫着四处逃散,口袋里的山捻子抖抖索索掉了一地。山上有一种剧毒的“五步蛇”,头呈三角形,背部有灰黄色菱形斑块,据说人被咬后,行出五步即死。村里偶有人被蛇咬了,医治不及时而亡。我对蛇有一种天生的恐惧,然而,对山捻子甜美味道的向往战胜了这种恐惧。
行走山间,裤腿常会缀满刺球。那些小刺球就长在小径旁边,探头探脑,等着行人带它去旅行。人一经过,刺球便粘在裤腿上,拍也拍不去,只能一个个摘掉。我喜欢这些缠人的小精灵,常常故意不摘它,一直让它们跟着我回家。待到母亲洗衣服时,一不留神手指扎到刺球,“哎哟”一声,我便会心一笑。
时光任苒,岁月如梭。此时,捻子花开了,漫山又该染紫了吧。少时离开家乡,迄今近三十载,仍时时忆起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忆起那令人难以释怀的山捻子。多年以后,山捻子甜美的味道常常令我回味无穷,而再没有一种果子可与之媲美。原来,我是一直都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