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动画是因为剧情编排好人性刻画足够所以才会喜欢,现在是角色只要够萌够骚就会有人喜欢,而且角色的性格也开始模式化,犹如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里所说的一样,越来越往动物化的方向走。“御宅族们首先消费这些作品,有时会对作品产生感动。但他们会发现实际上这些作品是拟像,真实的只有角色。接着他们会消费角色,有时会对这些角色产生“萌”的情愫。”“我们的世界观原本是被故事化且电影化的世界视线所支撑,转为被数据库式的、介面式的搜索引擎所读取,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御宅族们,在七〇年代失去了大叙事,在八〇年代迎向了对失去的大叙事进行捏造的阶段(故事消费),紧接着在九〇年代连捏造的必要性都放弃了,迎接单纯渴望数据库的阶段(数据库消费)。”单纯消费作品(小故事),也非其背后的世界观(大叙事),更不是故事设定或是人物(大型非叙事),而是更深层的部分,也就是消费广大御宅族系文化的数据库。““在后现代时代,人们会动物化。实际上,这十年来御宅族正急速的动物化。举证来说,他们的文化消费没有大叙事背后的涵义,并且以资料库抽出的组合要素为中心展开活动。他们不再为渴望他人的欲望这种麻烦的人际关系而烦躁,只单纯追求自己喜爱的萌要素,出现在自己喜爱的故事里而成的作品。”“御宅族对于虚构比现实的感受更实际,大多数的沟通都是在交换资讯。换句话说,他们的社交性并不是被亲人或社区那种理所当然的现实所支撑,而是针对某种特定资讯的兴趣而被串连。因此他们只有在可得到对自己有利的资讯的状况下才善于社交,并且同时保留着随时都可以从交流中离开的自由。无论是手机里的对话、网络上的闲聊、不上学关在家里等等,这种可以“不玩了”的自由···”东浩纪在书中(台版 P135)是这样写的:假使用这样的观点,为《叮当小魔女》而萌,阅读《Cosmic》,为了《Air》哭泣的御宅族的消费行为,可说是非常符合“动物性”这个形容词。我已经重复了好几次,如今的御宅族已不再需要清高主义,对大叙事的欲望产出清高主义,现在这种欲望已经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有效率便能达到情感满足的萌要素方程式,新的作品相继被消费与淘汰。
在此状态下只要有任何新的要素被发现,主角与故事的大致状况立刻会改变,此外,藉着操作复数要素的排列组合,类似的作品无论多少都可以被创造。在这个匿名集团的作品群当中,从前那种作者的功能已经变得极其微小。作品的强度并非取决于作者投注其中的故事(讯息),而是以萌要素的配置是否投合消费者所好来判断。
这样的御宅族行动原理,试着联想看看,这并非拥有冷静判断力的知性鉴赏者(有意识的人类),也不是沉溺于癖好的性的主体(无意识的人类),而是单纯且物质、近似药物中毒的行动原理。不少御宅族曾带着真实感地这样描述,自从遇见某个人物设计与某个幕后配音人员的声音以后,大脑的线路就像改变了似的持续被相同图画与声音缭绕。这样的状况与其说是嗜好,其实和药物中毒很类似。
在此状态下只要有任何新的要素被发现,主角与故事的大致状况立刻会改变,此外,藉着操作复数要素的排列组合,类似的作品无论多少都可以被创造。在这个匿名集团的作品群当中,从前那种作者的功能已经变得极其微小。作品的强度并非取决于作者投注其中的故事(讯息),而是以萌要素的配置是否投合消费者所好来判断。
这样的御宅族行动原理,试着联想看看,这并非拥有冷静判断力的知性鉴赏者(有意识的人类),也不是沉溺于癖好的性的主体(无意识的人类),而是单纯且物质、近似药物中毒的行动原理。不少御宅族曾带着真实感地这样描述,自从遇见某个人物设计与某个幕后配音人员的声音以后,大脑的线路就像改变了似的持续被相同图画与声音缭绕。这样的状况与其说是嗜好,其实和药物中毒很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