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图书馆吧 关注:15贴子:658
  • 2回复贴,共1

大叙事时代的没落与动物化的推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的动画是因为剧情编排好人性刻画足够所以才会喜欢,现在是角色只要够萌够骚就会有人喜欢,而且角色的性格也开始模式化,犹如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里所说的一样,越来越往动物化的方向走。“御宅族们首先消费这些作品,有时会对作品产生感动。但他们会发现实际上这些作品是拟像,真实的只有角色。接着他们会消费角色,有时会对这些角色产生“萌”的情愫。”“我们的世界观原本是被故事化且电影化的世界视线所支撑,转为被数据库式的、介面式的搜索引擎所读取,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御宅族们,在七〇年代失去了大叙事,在八〇年代迎向了对失去的大叙事进行捏造的阶段(故事消费),紧接着在九〇年代连捏造的必要性都放弃了,迎接单纯渴望数据库的阶段(数据库消费)。”单纯消费作品(小故事),也非其背后的世界观(大叙事),更不是故事设定或是人物(大型非叙事),而是更深层的部分,也就是消费广大御宅族系文化的数据库。““在后现代时代,人们会动物化。实际上,这十年来御宅族正急速的动物化。举证来说,他们的文化消费没有大叙事背后的涵义,并且以资料库抽出的组合要素为中心展开活动。他们不再为渴望他人的欲望这种麻烦的人际关系而烦躁,只单纯追求自己喜爱的萌要素,出现在自己喜爱的故事里而成的作品。”“御宅族对于虚构比现实的感受更实际,大多数的沟通都是在交换资讯。换句话说,他们的社交性并不是被亲人或社区那种理所当然的现实所支撑,而是针对某种特定资讯的兴趣而被串连。因此他们只有在可得到对自己有利的资讯的状况下才善于社交,并且同时保留着随时都可以从交流中离开的自由。无论是手机里的对话、网络上的闲聊、不上学关在家里等等,这种可以“不玩了”的自由···”东浩纪在书中(台版 P135)是这样写的:假使用这样的观点,为《叮当小魔女》而萌,阅读《Cosmic》,为了《Air》哭泣的御宅族的消费行为,可说是非常符合“动物性”这个形容词。我已经重复了好几次,如今的御宅族已不再需要清高主义,对大叙事的欲望产出清高主义,现在这种欲望已经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有效率便能达到情感满足的萌要素方程式,新的作品相继被消费与淘汰。
在此状态下只要有任何新的要素被发现,主角与故事的大致状况立刻会改变,此外,藉着操作复数要素的排列组合,类似的作品无论多少都可以被创造。在这个匿名集团的作品群当中,从前那种作者的功能已经变得极其微小。作品的强度并非取决于作者投注其中的故事(讯息),而是以萌要素的配置是否投合消费者所好来判断。
这样的御宅族行动原理,试着联想看看,这并非拥有冷静判断力的知性鉴赏者(有意识的人类),也不是沉溺于癖好的性的主体(无意识的人类),而是单纯且物质、近似药物中毒的行动原理。不少御宅族曾带着真实感地这样描述,自从遇见某个人物设计与某个幕后配音人员的声音以后,大脑的线路就像改变了似的持续被相同图画与声音缭绕。这样的状况与其说是嗜好,其实和药物中毒很类似。


IP属地:浙江1楼2014-07-07 09:05回复
      东浩纪很是赞同“动漫现实主义”的概念,但他不愿做大冢英志的应声虫,于是就进一步提出了“游戏现实主义”。如果说动漫现实主义侧重于作品的主题,游戏现实主义就把作品的形式创新也考虑了进来。严肃的作家们喜欢搞形式实验,比如天书级别的《Ulysses》(尤利西斯),法国的nouveau roman(新小说),还有美国的一众后现代作品。类似的游戏轻小说写手一样能玩,而且玩得更花哨,因为,人家的写作本来就存在于一个多重媒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环境里。更有甚者,当东浩纪说起“游戏现实主义”时,所谓的游戏不仅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更还有人机互动广泛联网的游戏。
      这种游戏怎样创造它的现实主义呢?还是得来看作品。先从东浩纪推崇的清凉院流水(Seiryoin Ryusui)说起。清凉院流水显然是笔名,这位轻小说作家原名金井英贵,是京都大学的退学生,他写反推理的超推理小说,还自称为反小说的大说家。清凉院的推理名作,诸如《密室物语系列》、《Joker旧约侦探神话》等,都把推理的线索和过程集中于语言本身,也就是说,被分析的并非小说语言所营造的所指世界,而是语言的能指层面,即层出不穷的字谜、典故和互文,仿佛在验证德里达的“延异”之说和拉康的“潜意识与语言同构”。以上还只是文字游戏,说起电脑/网络游戏式的轻小说,东浩纪特意分析了《ひぐらしのなく顷に》(蝉泣之时)。提起《蝉泣》,就不得不交代一下这个名字指代的是由游戏、动漫、小说、电影多种媒介构成的作品群,无论媒介如何,故事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某个偏僻村落里如何发生莫名的残杀,线性叙事被独立成章的平行世界所代替,孩子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仿佛游戏人物,退出后重新再来。如果说这样的阅读和观看其实只是对游戏形式的模仿,那么,从原作衍生出同人再由同人衍生出新动漫新游戏这样的过程本身倒成了场大游戏,大家都来参与,都玩得不亦乐乎。可是,请允许我不合时宜地重提阿多诺等人关于文化产业的悲观论调,所谓的参与,就一定是积极地行使自己的agency(能动性)吗?
      绕了一圈,让我们回头来看东浩纪在《动物化后现代》一书中阐释的观点,这才是我所关注的“宅文化/轻小说现象的社会文化分析。”别看东浩纪是个画月野兔、萌凌波丽的宅男,这人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起来,还是颇有学院派博学多识、条理清晰的风范。宅男哲学家东浩纪到底怎样谈宅文化以及作为其代表现象的轻小说呢?他认为宅文化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征:1. 宏大叙事的消亡;2. 拟像的泛滥。“宏大叙事的消亡”一说源自利奥塔;而“拟像”则由波德里亚来发扬光大。把利奥塔和波德里亚的理论具体落实到宅文化中,东浩纪提出了这个问题:阅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类推:以阅读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人之主体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后面的问题,我们先从阅读方式的变更谈起。在这方面,东浩纪发展了“数据库”的概念。什么是数据库?答案一:就社会功能而言,是取代宏大叙事的宏大非叙事。答案二:就具体内容而言,是“萌要素”的集合、归类、和再循环。更详细的解释是这样的:动漫、游戏和轻小说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过程中不再以追求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为目的。对她们而言,虽然拯救世界的故事还在周而复始,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却已然破产。所以,故事虽然继续宏大,却不再模拟耶稣的再次降临或某某主义理想的实现。哪怕这样的模式还在,真正吸引消费者的却是具体人物和特定细节的“萌要素,”诸如美少女的性感兔耳、女仆装或是美少年的优美锁骨;体现在小说中,“萌要素”则可能是勃发着少年意气和青春情绪的新潮词汇和眩人眼目的语言拼贴、图文呼应。我有朋友写轻小说体的历史小说,文中果然是不见历史脉络,唯有萌点多多,可谓宏大非叙事的典范。而消费者热衷于萌要素,于是便围绕着这些特定的要素塑造新人物、编写新故事,对于消费/制造者而言,这些蕴涵着她们心血的衍生物成为了比现实更真实的“拟像。”然而,拟像所拟的难道是所谓的现实?更有甚者,原作和同人难道就不能互相转换?这正印证了波德里亚把后现代社会当做巨大拟像的论调,我们的世界无非是迪斯尼乐园,是萌要素满天飞的数据库。
      生活在这样一个数据库世界里,我们莫非要经历一场人间失格?答案是肯定的。宏大叙事消亡了,真实湮没于拟像的超现实中;历史终结了,人本主义意义上的人也随之不复存在。数据库所滋养的,是我们这群宅“动物。”“动物”一词出自科耶夫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这位俄-法哲学家声称二战后的世界是个需求取代欲望的年代,人们回归动物式生存,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只培养可以被随时满足的需求,不再纠结于永远悬置的欲望或探求生命的深层意义。科耶夫认为战后的美国是和谐的动物社会,而日本是虚荣的势利社会。东浩纪不尽以为然,他主张美日合流,宅的根源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亚文化,而当今的日本也是地道的动物世界,君不见遍地宅人忙于追新番、攒手办、写同人、玩cos,内心的餍足虽然微小,却得之轻易还源源不断?这样的潮流又何止局限于区区岛国?我承认,我也是头动物,可动物也该有动物的勤奋和敏锐。生命意义之类的话题太宏大,我的数据库里装不下,但乐此不疲地“萌”一些可以企及的东西,比方说敬业地读书、思考、表达、交流,并因此而得到需求上的满足,还是值得追求和宣扬的,这也算是这篇文章的题外之意吧。


    IP属地:浙江4楼2014-07-07 09:40
    回复
      没有看错,时间是2009年


      IP属地:浙江5楼2014-07-07 09: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