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评【七月之末】
@高杉夭七月之末一开头的文字所构造出的意象给人一种浓厚的江南的气息。
年代已经久远的石头桥,零碎的沙砾碎石,宽阔的马路,河边种着的高大的树,偶尔有矮小的车。公车右后方是刚刚驶过的石桥,下面是被夏日煮着的翠色河水。
静谧又美好的画面。
那座年代久远的桥在全文里和张佳乐一直息息相关,出生时建造而成,在他变得美好的年华翻修,和过去挥别。
对于张佳乐来说,孙哲平就是漫长的生命里一个坐了一会儿的过客,他把他全部所有青春年华的美好热情都给了孙哲平,他尽情的挥洒着自己的激情,却从来没有思考过,未来是什么样子。
我特别喜欢这一段【张佳乐靠在孙哲平的肩上,闭着眼睛,在一片黑暗里眼睛从耳朵里睁开。他听得见窗外偶尔呼啸而过的摩托车声,听得见冰箱肚子里发出来的咕噜声,听得见自己和孙哲平一前一后接着踵的心跳声。】那种小城你暗藏的情愫,旁边人一眼便是能够看出,只有当事的两个傻瓜仍然在遮遮掩掩的隐藏着,以为没人发现心里的秘密。
孙哲平不是张佳乐的南柯一梦,他只是短暂的走进了张佳乐的心,领悟,了解那颗心所思所盼却没有去了解什么时候张佳乐开始变了。
就这样时光荏苒,张佳乐慢慢的慢慢的开始了解到自己和孙哲平的差距。他觉得自己和孙哲平越来越远,他仿佛看不太清楚孙哲平的背影,他累了,也不想因为自己前行的脚步而拖累孙哲平的脚步。
所以他选择离去,在孙哲平的客厅里,和这个自己喜欢了那么那么多年投入了整个青春的心和爱,换来一个不美好的结局。但是对于张佳乐来说,这是他想的结局。
在最后的【拾】里,张佳乐看着窗外时,他的心里是否还有孙哲平这个人,以及这个人所带给他的那些爱和痛。
应该是没有了。
七月之末,适合分别分离和忘记。
对于孙哲平来说,张佳乐算什么?
作者没写,我们也不知道,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去寻找孙哲平把张佳乐当做什么。
一直觉得文中的孙哲平太过沉稳,沉稳的有些无情。他喜欢张佳乐,却从来不说出来,只是一昧的对乐乐好,却从不说出让张佳乐安心的话。
甚至连张佳乐自己都不知道,孙哲平喜欢自己哪里。
【他没有问过孙哲平,为什么会同意他们在一起,也没有问过孙哲平,为什么会同意他们分开。
如果问了,得到的答案却是“就是喜欢那个不够美好的你”他又该怎么办呢?】
孙哲平太过内敛,没有了狂剑的狂妄和骄傲,变成了小城之中平凡的一个男人,变成所有人都期待的那个样子,成熟,稳重,却没有了那份锐气。也许在不知名的年岁中他曾经有过,也许张佳乐看见过,但是时隔变迁,他成了所有人期待的模样,温顺的样子。
在最后,孙哲平抱着张佳乐的时候,当他看见乐乐哭泣的时候,他的心会疼,但是那些能让张佳乐安心的话,犹豫的话,挽留的话却再也说不出口了。
因为他们的确是已经渐行渐远了,孙哲平明白,但是他并没有提出来,而是无意识中一点点的给张佳乐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达到一种程度的时候,张佳乐就崩溃了,他是一个温柔的裁决者,温柔的情人,却也是一个残酷的恋人。
七月正是盛夏,在这个天气闷热的小城,在一片蝉鸣和铺天盖地的阳光之中,终究会满满的忘记对方。
不复再见。
作者的文风有着标准的江南风,小城人家的小故事,就像是张曼玉和黎明那部甜蜜蜜一样讲述着一个不惊人的平凡的,却是扣人心弦的故事。
文中很多很多的抒情,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还有人物自己的抒情,对于乐乐心里戏的描写细腻的可以感受到乐乐的心路变化,从年少到成长后,无奈和自信交错,悲伤和快乐重合。
作者姑娘很喜欢用一些有寓意的句子,为整篇文章增添了不少的彩。【时光仿佛可以凝固。
脚下的这条路,它将怎样延伸呢。】
第一小节中就戳到我的点了,这种委婉的含蓄的文艺的表达方式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是种无病呻吟的象征。但是这种文字用在这类主要凸显了人物内心变化的文中显得尤为出彩。这也是当初给了精品的原因。
唯一的缺点是妹纸只是单纯的抓住了孙哲平柔软的一面来写,夸大了一个方面的特征。这是遗憾的,但是对于张佳乐的人物构造的十分完美接近于原著了。
写下这篇文评也是7月的末期了,愿姑娘能继续深爱着全职,深爱着孙哲平和张佳乐这两个令人心疼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