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知说语:我发现有时我们‘用时间来测量物的变化’,有时我们又‘用物的变化规定时间’,这难道不会造成悖论么?难道就没有测量长度、时间、速度的稳定的度量衡么?我们可以用‘米’这个单位来测量长度,但是太长的距离我们就无法用实物进行测量了,那么我们用速度和时间测量出来的距离就真的稳定么?
假设我们要定义‘手指的长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因为每个人的手指长度都不同,所以我们就选取人类手指长度的‘平均值’来作为测量的‘度量衡’,我可以称它为‘一指’。这样我们会对‘一指’这个长度做一个‘固定值’。当我们用这个固定值来进行运算时,我们就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如果我们仍用‘人类手指的平均值’的‘数值’来测量就可能出现大的错误,因为人类是在‘进化’的,或许有一天人类进化的连手都没有了呢。那么我们就没有长度单位了么?在我们做出一个‘度量衡的确定的数值’时,这个‘度量衡’自身的‘物的意义’就消失了。我觉得当我们‘定义了时间的概念’来表示‘物变化的速度’的时候,就不可以再用‘物的变化’来‘重新定义另一种时间’。这样会造成判断的多重角度,使‘物相’成为‘心相’。
物的外在表现就是它的状态,而物的内在结构与形式才是它的性质,我们可以用外在的表现来推测内在的性质,但是却不能用外在的表现来‘定义’物的性质,只能用内在的性质解释外在的状态。例如水的各种状态就是它的各种表现,这些表现会因外在的条件而改变,如温度、压力、速度等,但是它的所有表现都是因‘它的结构的性质’决定的,也就是水分子的存在。而‘水分子的运动’可以作为‘水这种物体的性质’,但是‘水分子的运动’又是‘分子一种状态’,这个状态的性质由原子决定,原子决定‘分子这种状态的性质’,但是原子又‘作为一种状态’存在,只不过我不知道‘原子这种状态’的性质是什么。
我才发现状态和性质竟然是这种循环关系。就好比‘某个人的儿子’成为父亲时,‘这个人的儿子’就拥有了‘父亲和儿子’这两种状态,儿子还有儿子,父亲还有父亲。这不就是人的‘父子’二象性么?那么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不是也是这个原理呢?流动的水就显出波的状态,雨点般的水就显出粒子的状态,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又显示出波的状态,水分子的运动又显示出粒子的状态。那么‘波’这种状态是怎么产生的呢?我发现:当很多粒子聚集在一起,它们之间整体的运动就会显示出波的状态,而粒子作为整体,它内部的震动又是以波的形式传递。
当然我说的只是简单的道理而不是科学术语。我不懂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我可以根据现象进行一些有趣的推测和联想。
1——每种物质都有自身的固有频率。同样外形时,硬度高的频率高,质量大的频率低。那么一定条件下,频率越高的波就越能对坚硬的物体造成损害。
2——描述物的状态时,能量是一种状态;描述物的性质时,能量又成为一种运动。‘分子的运动’既可以作为‘观察物整体状态’时的‘物的能量’,也可以作为‘研究物的性质’时的‘分子动能’。
3——粒子可以被反弹,波也可以被反弹。不过波的反弹源于构成波的‘物质颗粒’的震动被反弹,网球无法穿过网球拍,但是声波却能够穿过网球拍,因为相对空气分子网球拍的间隙实在是太大了。而我的声波穿过网球拍时并不代表空气穿过了网球拍,只是震动透过网球拍的间隙传递了过去,而空气布满了整个网球拍所处的空间。
4——流动的物体具有粘滞性。当我将土、细沙、粗砂粒、细铁砂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然后将他们垂直倒向地面时,它们不会立刻被区分开。当我将它们平抛出去时它们会因结构的松散而导致落在地面的位置分出了层次。而细沙、粗砂粒、细铁砂都有各自的固有频率,我们研究混合物的状态时,只会发现混合物的整体频率;当我们研究混合物的性质时,才会发现细沙、粗砂粒、细铁砂各自的频率。
5——石头有它自身的传声速度,土也有自身的传声速度,石头、土与其它物质混合组成的大地也有自身的传声速度。大地的传声速度不会因人类的速度而改变,它是否会因地球运行的速度而改变呢?
6——人的耳朵靠振幅分清声音的大小,靠频率分清音调。那么我们靠什么分清颜色呢?振幅还是频率呢?
根据上面的现象,我可以进行推测——假设光作为波也是某种‘布满我们接触到的空间’的‘介质A’的震动,如同声音是分子或原子的振动。那么这种介质A的颗粒一定小到我们感知不到:
1——介质A的‘颗粒密度’非常大,但是质量却要更小。就如同石头浸泡在水或者空气中,原子也浸泡在这种介质中,只是因为这种介质太小所以我们无法观察到它。
2——介质A应该是一种混合物。土和沙子因为受到空气阻力会使落点分出层次,而光经过色散作用也会分出层次,色散用的透镜就相当于某种形式的阻力。
3——光如果是这种介质的震动,那么光就应该和声音有某些相似的属性。
a无法穿透物体的声波会留在障碍物中使障碍物震动并获得能量。红外线的介质A的能量被细胞表面拦截成为人体的热量。而热量实际上仍是分子的动能。任何物体也都会向外发出红外线。
b超声波能穿透人的躯体而击碎人体内的石头,紫外线能穿透皮肤细胞表皮进入细胞内部,使细胞发生病变。
4——我们用流体和固体的震动与耳膜的形变来感知声音,我们用皮肤细胞的震动与形变来感知触觉,我们的视觉是否也是靠震动感知的呢?我们靠空气的振动来感知声音,那么我们是无法用耳朵来判断空气的‘存在’的,如果我们用介质A的震动来感知光,那么我们也无法用眼睛来判断介质A的存在。当我依靠光来‘感知’事物时,那么任何‘介质A的变化’都会成为‘影响我的视觉’的信号,而我只能对‘信号级的变化’有反应,而无法对‘细微的变化’有反应。我无法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是因为他们超出了我的‘感知能力’的范围,但是它们和我能听到的声音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物体的振动。耳朵只能听出空气的状态,而无法听出空气的性质;那么眼睛也只能观察到介质A的状态,而无法研究介质A的性质,除非人类有更精密的感知方式。如果我靠大量的介质A的震动来使我感知视觉的细胞产生视觉信号,那么我就不可能用眼睛观察到单独的介质A粒子,如同我不能用耳朵听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动能一样。对于视觉这种复杂的变化,我觉得它的信号源反而应该是很简单的。
5——光从空气或真空射向墙面时,在墙体空间中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使墙体中的介质A固定,然后介质A的震动会被吸收或者反弹走。就如同泡沫让空气‘驻留’,使空气无法自由移动形成对流现象,导致温度无法传递,所以泡沫能隔热。而玻璃和水等透明物质所占的空间中介质A并不是被固定的,介质A的‘震动’可以‘相对自由’的穿过这些透明的物体。这样看来当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其实是介质A的振动从‘玻璃所处的空间也就是低密度的能自由活动的介质A中’传向‘空气所处的空间也就是高密度的能自由活动的介质A中’,而‘我们所说的真空的空间中’能自由活动的介质A的密度也要大于‘空气所处的空间中’能自由活动的介质A的密度。
6——如果铁的传声速度是固定的,那么铁丝和铁板的传声速度是否也是一样的呢?在一块面积非常大的铁板中,声音的传播会以声源为起点四面八方的传播,铁板中声音传播的距离在每个方向应该都一样,它取决于铁板的材质。如果我在铁板上密密麻麻的钻出非常多多的无规则的洞,那么铁中的声音就会绕开这些洞,这样有洞的铁板就会比没洞的铁板传声慢。如果原子的震动是‘实’,因为原子的震动无法传递给介质A,介质A所处的空间就是‘虚’,这样温度和声音就无法在真空中传递。反过来如果介质A的震动是‘实’,而介质A的震动不能传给‘原子’的时候,介质A就会绕开原子所处的空间或者被反弹,这样原子所处的空间就是‘虚’,就如同上面铁板中的孔洞,那么光就会绕开原子所在的空间来传播,虽然介质A的震动的传播速度没变,但是因为介质A的震动要绕开原子所处的空间,于是光的传播就会因‘路径的弯曲’而变长。对于物质震动的传播,只要固有频率不一致就无法良好的传播。水中的声音不会被空气良好的传播,水中的声音也不会被铁良好的传播。水有它自己的传声速度,这取决于水的颗粒密度和分子结构,任何与水分子的震动频率相差甚远的介质都可以阻隔水中声音的传播,无论是比水固有频率小的介质还是比水固有频率大的介质。这样光速不变就有了‘理由’,因为它是介质A的固有性质。即使在太空飞船中,‘铁的传声速度’也就是‘铁传播震动的速度’也只由它自身的材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