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吧 关注:6,839贴子:72,867
  • 16回复贴,共1

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提要
古代华夏民族有无创世神话,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对楚帛书甲篇做了新的解读,认为它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中国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该神话以伏羲娶妻为创世活动的发轫,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是典型的生殖型创世神话。汉祠汉墓大量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上古创世神话的孑遗,交尾是"化生万物"即创世的开始。中国的"人日"礼俗是上古创世神话的民间遗存,其创世次序与楚帛书甲篇相同,二者都保留着原始思维的特点。中国先秦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与概念,也来源于楚帛书甲篇所传的这类创世神话。中国史前东部文化不乏高昂的宗教热情,必有繁华的神话传说。周文化统治中国以后,神话遭到灭顶之灾。发掘中国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只能寄托于考古资料。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5-02-17 10:46回复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献最丰富的文明古国,但历史文献中的神话资料却最为贫乏,创世神话尤甚,以致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存在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创世神话的争论。杜维明先生就认为,缺乏创世神话是"中国哲学的基调之一"①。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5-02-17 10:47
    回复
      好介绍!!但标题前记得加前缀号哦!!详见置顶贴吧规:http://tieba.baidu.com/p/3128226128


      IP属地:广东3楼2015-02-17 10:51
      收起回复
        一、一个完整的创世神话文本
        长沙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出土地点是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据1973年对该墓葬发掘的报告判断,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之交②,帛书写作年代当与此相同或稍早。楚帛书出土后数易其主,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66年,大都会博物馆用红外线拍摄帛书照片,图文清晰,成为学者释读楚帛书的主要资料依据③。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5-02-17 10:54
        回复
          经过众多学者数十年的努力,楚帛书文字上的分歧已经不大,已基本上可以通读。现在,已到了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的时候了。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5-02-17 10:55
          回复
            楚帛书为四方形,中间有两组文字,一组八行,一组十三行,两组文字上下互倒,好比八卦的阴阳鱼,四边还有文字,并配有彩色绘图。中间八行者称甲篇,中间十三行者称乙篇,四边的文字与绘图称丙篇。本文要讨论的是甲篇,今将其全文释写于下。出于技术上的考虑,凡已达共识之字,尽量使用今日之通行字,并不作注释。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5-02-17 10:55
            回复
                由上可知,帛书甲篇是很标准的创世神话,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其珍贵是不言而喻的。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5-02-17 10:58
              回复
                  楚帛书是典型的阴阳数术之书。阴阳数术之家一般要具备两方面知识:一是形而上的理论,二是形而下的方术。他们的理论除阐发阴阳五行学说之外,还得解说宇宙的由来,寓理论于故事之中⑤。在楚帛书中,甲篇只是引子,主体内容与当时的主要功能都在乙篇与丙篇。李学勤先生称乙篇为《天象篇》,丙篇为《月忌篇》⑥。《天象篇》讲异常天象,预示人间某种灾难,人们要根据天象采取避灾的办法。《月忌篇》讲每个月的宜忌,而以忌为主,教人每月行事如何趋吉避祸。这两篇都是历忌书⑦,即以历法说宜忌,犹近代的历书⑧,很有实用价值,是当时的流行读物。甲篇讲的是宇宙形成的故事,可称为"创世篇"⑨,似乎大而无当,但是,帛书作者种豆得瓜,这个开场白是帛书中最有历史价值、最能传世的部分,它为后人保留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神话,而且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更为难得的是,与现代中国各民族流传的创世神话相比,它保留着更多史前神话的旧痕与原始思维的特点,而且更富有中华文明的固有特色,又带有楚文化的地域特征。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5-02-17 10:58
                回复
                    对于楚帛书甲篇的创世神话性质,有些古文字学家已有所触及。例如连劭名先生称楚帛书甲篇为"神话篇",说它"叙述宇宙起源的传说,自成体系,结构完整"①。但还无人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帛书甲篇的性质与意义。萧兵先生把楚帛书甲篇内容视为"南方洪水故事"②,没能道出它的创世神话性质,诚可惋惜。本文拟在古文字学界与神话学界之间搭座小桥,为填补中国创世神话研究中的一块空白略尽绵薄之力。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5-02-17 10:59
                  回复
                      五、余论
                    神话创作的黄金时代在史前时期,中国史前文化大致上可分为东、西两大系统。西部文化朴实,东部文化浪漫;西部勤于人事,东部繁于祀神。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决非偶然。玉器缺乏实用价值,主要用于宗教礼仪。东部地区玉器繁荣,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物化表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又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表现。相应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话,都出在东部地区。怒触不周山的共工,原是南方人氏,楚帛书甲篇给共工空前崇高的地位,即其一证。商是东方民族,宗教意识浓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识淡薄。
                      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能说明中国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因为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经过周文化的过滤势所必然,故它可以说明周文化的特点,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我们不能以周文化代表中国史前文化。周公东征以后,重人事、讲实际的周文化开始统治中国。东部民族的原有神话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而仅存的神话残余,还要遭到儒家的扼杀与曲解。例如孔子把"黄帝四面"(四个面部)的神奇形象改说为圣人垂听四方,将"夔(神话动物)一足(脚)"的神话说成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满足)。焚琴煮鹤,不知灭了多少美丽的神话。幸好新中国考古成就辉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大量玉器与大规模宗教遗址的出土,把我们引进宗教发达、神话繁荣的史前世界。只要我们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那么,一部分沉没的史前神话,就可能渐次浮出水面。
                      当我们把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寄托于考古资料时,千万不能对传世文献掉以轻心。中国的传世文献对神话特别吝啬,惟其如此,片言只语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像考古学家珍惜陶片那样,争取从陶片复原或设想完整器。不要以为今天没能看到某种记载,当时就一定没有这种说法,失载的神话比记载的不知多出多少倍。传世的先秦两汉文献的确没有关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的明确记载,但不能因此就把他们的婚期定在唐朝,甚至连他们在汉祠汉墓画像上的名字都加以抹煞,代以抽象符号"阴阳之人格形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使本来就十分稀疏的神话资料飘零入泥。汉代人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已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但愿文献中的这些片言只语,像是海面上的片片木板,能引导我们去打捞沉船!
                      2002年1月20日初稿
                      2002年5月20日修改
                      〔本文责任编辑:孟宪范〕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5-02-17 11:26
                    回复
                        ①步,推步,推算历法。十日,指甲至癸十干。殷人已以十日为一旬,即十干。四时,此指下文霄、朝、昼、夕。
                        ②闰,闰月。为了历法准确,必须建立闰月。
                        ③辰祎乱作,指异常的天象,如日蚀、月蚀、流星等。此写异常天象,已超出"创世"范围,是为转入乙篇作过渡。
                        ④霄朝昼夕,一昼夜分为四个阶段,意谓历法更为精细。
                        ⑤如齐国的邹衍,是著名的阴阳数术大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
                        ⑥李学勤:《论楚帛书中的天象》,载《湖南考古辑刊》第1辑,岳麓书社,1982年;又《再论帛书十二神》,载《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1987年。
                        ⑦李零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称楚帛书为"历忌之书"(第34-47页)。
                        ⑧据曾宪通先生介绍,1963年李棪先生摹本题名,曾称楚帛书为"楚历书"。该摹本笔者未见到。
                        ⑨笔者于2001年9月为中山大学"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研讨会"(2002年8月)所写的论文《楚帛书"创世篇"释文释义》,即称甲篇为"创世篇"。
                        ①连劭名:《长沙楚帛书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论》,载《文物》1991年第2期。
                        ②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2页。
                        ③《淮南子·天文训》关于天地形成过程,说"天先成而地后定"。这是后代文明人"天尊地卑"思想在作怪。中国现代各民族的创世神话,都是先造天地,后造日月,已失去原始神话的本色。
                        ④董楚平:《良渚文化不祭天,玉璧象天亦象地--兼释D形器与山字形器》,载《中国文物世界》第141期,1997年5月。
                        ①关于"昆仑"名称的含义,学术界说法多歧。《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发表的汤惠生先生《神话中之昆仑山考述》,是其中很有分量、很能发人思考的论文,笔者就是读了这篇论文后得到启发,随即在该文的空白处写出上述见解的。笔者近年在多篇文章中反复申述鄙说,最初见于1997年发表的《良渚文化创世神话补证》(《故宫文物月刊》第174期)。笔者孤陋寡闻,不知在这以前是否有人发表过同样说法,如果有,请读者诸君不吝赐示,以便今后给予注明。希望别的学者采用此说时,能注明出处,不管此说是谁首倡,采用它都要加以说明。
                        ②详见拙文《东西方太阳神形象比较研究》,载《历史文物》第10卷第7期,2000年7月;又载于《河姆渡文化新论--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2年。
                        ①帛书甲篇的"炎帝乃命祝融"是战国后期五行学说造成的新搭档。炎帝姜姓,本在西北,大概因一个"炎"字而被中原阴阳五行家派到炎热的南方担任天帝,让楚人的真正祖神祝融屈居佐神位置。对于这种南辕北辙的瞎指挥,楚人有时并不认账。例如《楚辞·远游》游四天,游到东天、西天、北天,都去拜访其帝太昊、西皇、颛顼,惟到南天时,不拜访炎帝,只拜访祝融,而且对祝融的热情程度超过上述三位天帝。详见拙文《离骚首八句考释》,载《楚辞译注》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05页。
                        ②潘啸龙:《〈天问〉的渊源与艺术》,载《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第三部分《〈天问〉:根脉的寻觅》,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①"夏超雄:《汉墓壁画、画象石题材内容试探》,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②夏超雄:《汉墓壁画、画象石题材内容试探》,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①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69页。
                        ②袁珂:《中国神话传说》,第71页。
                        ③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第7章第3、4、5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④《太一生水》,载《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①庞朴:《一个有机的宇宙生成图式》,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三联书店,1999年。
                        ①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混生,俱生也。"以"阴阳之神"注"二神",与原文有出入。原文"二神混生"早于"别为阴阳"。先有二神"经天营地",然后才有"阴阳"、"八极"、"万物"。对照楚帛书甲篇,此"二神"应该是指伏羲与女娲。从哲学的角度言,伏羲与女娲就是阴阳的最初代表,他们结婚生子,才有天地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因此称"二神"为"阴阳之神"也无大错。不过这是脱离原文次序所作的哲学分析,作为注解,应该紧扣原文,说出二神的名字。连劭名先生10年前已说此"二神即伏牺与女娲",见《文物》1991年第2期,第43页。
                        ②《文物》1991年第2期,第43页。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5-02-17 11:31
                      回复
                        顶一个,有理有据!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02-17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