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比三国,这是历史模拟类游戏玩家们永远热衷的题材,不论他们嘴上和键盘上有多么地仇视或者不在乎,一旦比较出现他们总希望在这些讨论中不让自己所青睐的一方逊色。可谓又爱又恨!
不过想想,其实日本战国有些智将名帅跟我们三国的文武将帅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不比来比去的话何不来配配对?那么,让我们看看日本战国那些名人干的五大“名事”在咱们三国时代究竟会花落谁家。
不一样的太阁,不一样的征战,最强大名,等你来战!
《太阁立志2》官网:http://tk2.ya247.com/
官方玩家交流群:420093320
本期看点:谁是三国最表里比兴之人?
表里比兴是一个日文词组,指的是为人行事的内外不一,从而形容日本战国之时那些经常反复投靠的人,这个词首先是丰臣秀吉拿来形容真田昌幸(幸村他爹)的,但因为日本排举人愿意使用三这个数字,:所有后来又加上了藤堂高虎和细川藤孝二人,后世形容日本战国之时也有了表里彼兴之三人的说法。
在这三人当中又以细川藤孝最为著名,比起高虎的是官就投和昌幸的眼前之利。从4次著名的投靠大将军(足利义辉——足利义昭——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里面显示出了幽斋(藤孝法号)老爷爷他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思维上的高瞻远瞩。
信长野望的幽斋老爷爷
那么我们的三国时代中谁最符合呢?答案当然是让我们曹操同学又爱又恨的贾诩贾文和大人了。
贾诩早年就不提,然则在董卓最兴盛的时候,贾诩投靠到了董卓女婿牛辅之下,等192年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又能劝住要卷铺盖回家的李傕(当时势在吕布,就和日本战国时势在足利义昭一样,幽斋老爷爷那时候毅然选择信长,要跟拳头最有劲的不跟拳头最大的,这才是明智)。
后又促成其与郭汜,樊稠联合攻打长安赶跑吕布(虽然这个事情导致的后果被后世唾骂),在看到李傕郭汜二人对自己已经戒心满满之后又辗转到了张绣手下,后面就是著名的宛城之战了。
接下来贾诩跟随张绣投靠到曹操手下,以及最后在继承权之战上果断跟了曹丕。我们的文和兄步步皆惊险,但是计计皆无错啊。
三国12的贾诩大人
最后,对于表里比兴这个词,我个人认为其其引申义指的是反复投靠这个行为,而不涉及是反复投靠的动机,事实上不论是幽斋还是贾诩,只要诸位玩家对其中任何一方有深入的研究就知道,良禽择木,明哲保身,顾全自己顾全家族,你们可能会说这样的人是墙头草,但事实证明人家二人就是笑道最后了,他们才是这乱世之中真正的聪明人。
看看两个人的游戏数据,低统御和武力是智将的通病,贾诩大人因为出计策的后果过于可怕,所以魅力被砍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我反而很喜欢贾诩。
不过想想,其实日本战国有些智将名帅跟我们三国的文武将帅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不比来比去的话何不来配配对?那么,让我们看看日本战国那些名人干的五大“名事”在咱们三国时代究竟会花落谁家。
不一样的太阁,不一样的征战,最强大名,等你来战!
《太阁立志2》官网:http://tk2.ya247.com/
官方玩家交流群:420093320
本期看点:谁是三国最表里比兴之人?
表里比兴是一个日文词组,指的是为人行事的内外不一,从而形容日本战国之时那些经常反复投靠的人,这个词首先是丰臣秀吉拿来形容真田昌幸(幸村他爹)的,但因为日本排举人愿意使用三这个数字,:所有后来又加上了藤堂高虎和细川藤孝二人,后世形容日本战国之时也有了表里彼兴之三人的说法。
在这三人当中又以细川藤孝最为著名,比起高虎的是官就投和昌幸的眼前之利。从4次著名的投靠大将军(足利义辉——足利义昭——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里面显示出了幽斋(藤孝法号)老爷爷他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思维上的高瞻远瞩。
信长野望的幽斋老爷爷
那么我们的三国时代中谁最符合呢?答案当然是让我们曹操同学又爱又恨的贾诩贾文和大人了。
贾诩早年就不提,然则在董卓最兴盛的时候,贾诩投靠到了董卓女婿牛辅之下,等192年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又能劝住要卷铺盖回家的李傕(当时势在吕布,就和日本战国时势在足利义昭一样,幽斋老爷爷那时候毅然选择信长,要跟拳头最有劲的不跟拳头最大的,这才是明智)。
后又促成其与郭汜,樊稠联合攻打长安赶跑吕布(虽然这个事情导致的后果被后世唾骂),在看到李傕郭汜二人对自己已经戒心满满之后又辗转到了张绣手下,后面就是著名的宛城之战了。
接下来贾诩跟随张绣投靠到曹操手下,以及最后在继承权之战上果断跟了曹丕。我们的文和兄步步皆惊险,但是计计皆无错啊。
三国12的贾诩大人
最后,对于表里比兴这个词,我个人认为其其引申义指的是反复投靠这个行为,而不涉及是反复投靠的动机,事实上不论是幽斋还是贾诩,只要诸位玩家对其中任何一方有深入的研究就知道,良禽择木,明哲保身,顾全自己顾全家族,你们可能会说这样的人是墙头草,但事实证明人家二人就是笑道最后了,他们才是这乱世之中真正的聪明人。
看看两个人的游戏数据,低统御和武力是智将的通病,贾诩大人因为出计策的后果过于可怕,所以魅力被砍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我反而很喜欢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