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保真吧 关注:304,618贴子:1,012,637
  • 0回复贴,共1

文玩市场诡计一网打尽!看见这些人直接报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穿文玩市场诡计,防骗十招!
  光线迷离,干扰视线
  当你忽然进入光线昏暗的古玩店,请提高警惕,相反,如果店内的灯光达到耀眼的程度,也不可掉以轻心。灯光可直接影响包浆的亮度与润度,而或暗或强的光线恰恰会遮盖其“光泽”。发生判断失误、即“看走眼”的状况,罪魁祸首,便是朦胧的灯光。
  “民国”遮羞,泛滥成灾
  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是在古玩年代的下限。市场上一些经营者为蒙骗收藏者,便将刚刚炮制的赝品统统标榜为“民国产”或“民国仿”,毕竟,言民国,较之动辄往明清、商周上生拉硬拽要得心应手得多,如今的市场上,“民国”正在演变为“赝品”的代名词。

  损公肥私,中饱私囊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花样。一些个体文玩店利用人们相信“国营”单位的传统观念,通过各种手段,高挂“文物店”“收藏家协会”之类的招牌,招牌很大,但店里尽是赝品。其瞄准的目标是那些利用公款消费的人群,双方心照不宣,各自从中攫取利益,此为典型的“损公肥私”现象。
  声东击西、避重就轻
  这是部分经营者惯用的小手段。比如一件换底的瓷器,当你准备鉴别的时候,主人便先行一步,主动揭露其他小瑕疵,诸如口部微磕,表釉划痕等,却对此件瓷器移花接木的真正问题只字不提,其目的是转移买者注意力,让人聚焦于小问题却忽略其他问题。
  欲擒故纵,欲拒还迎
  部分卖主看买者对一件东西开始感兴趣了,此时便会煞有介事地说这件东西已经有“预定的买主”,由其暂时保存,或者说某某已经回家拿钱去了,过会就来,在虚构的情节中,不明真相的买者往往就失去了心气的平和,如果他的占有欲蠢蠢欲动了,就自然上当了。
  偷梁换柱,以伪换真
  此伎俩专门对付那些公款送礼或粗心大意者,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调包计以劣换优,以伪换真,其关键环节是在买卖成交之后附加的“服务”项目中动手脚,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地上当。
  伪装弱者,声泪俱下
  人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但若使用不当,则会平添许多麻烦。如果有一天某个与你并不十分熟悉的人主动找上门来,告诉你他家出现困难,要出卖文玩,那么十有八九这是一个阴谋。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三:一为贫困求援型,自称家中忽然出现变故,或家人生病,或家中失盗等,为筹集资金,要忍痛割爱。二为偶然告诉型,在你面前忽作痛苦不堪状,询问之,便告知家中最近灾难频仍,急需救命钱若干,欲以古玩换银子云云。
  消费虔诚,招摇撞骗
  这类骗子不多,但很有典型性。他们躲藏在佛教的光环下诈骗,成功率很大。

  衣饰朴素,装傻充愣
  此为地摊常见一景。摊主常装扮得破衣褴褛,颇如乡下老农,地摊上那些乱七八糟的货色,如见君咬钩,那人便以农民的朴素语言,将这些“文玩”的来源娓娓道来,什么下乡收的、山上挖的、废品堆里捡的等等,绘声绘色,让你自以为喜遇捡漏良机。此招甚为见效,买者中招率不低。这些骗子往往于全国各地到处跑,得逞了,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唱一和,天衣无缝
  双簧的戏剧套路大致有三:第一,演员都在明处,两人犹如相声演员一唱一和,扮演捧眼的那人必须站在“不偏不倚”的中间立场,还要时不时地为买者设身处地地“着想”;第二,两人分工明确,一人在家守株待兔,一人外出物色猎物;第三,一人在明处,一人在暗处,在暗处的那位,假装把某处有好东西的秘密透露给买者,努力启发他的购买欲望,而在明处的那位总装作自己被蒙在鼓里,同时要设计一些情节,让买者产生捡漏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两个演员自始至终不在买者面前正面接触。
  其实,在文玩交易中,欺骗消费者的花招可谓层出不穷,尤以针对初入门者的方法最多,收藏者在购买前要谨慎思量,识破骗局。


1楼2015-07-28 20: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