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是养生保健的有效疗法。晋代《范东阳杂病方》中有灸法防霍乱使人“终无死忧”的记载,并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即指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的预防性灸疗。明代的《针灸聚英》也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意指病未至灸之。“逆灸”重视机体自身潜能的激发与调动,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日本民间普遍运用灸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即十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岁灸三阴交,旨在增强生殖能力;四十岁灸足三里,以促进脾胃功能、预防疾病;至老年多灸足三里和曲池以防止视力衰退,灸曲池可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又云:“余(窦材)五十时,常灸关元百余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外台秘要》:“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唐代孙思邈是艾灸“治未病”的积极倡导者,他指出“膏肓灸无所不治”,“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在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壮左右,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
在古代日本民间普遍运用灸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即十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岁灸三阴交,旨在增强生殖能力;四十岁灸足三里,以促进脾胃功能、预防疾病;至老年多灸足三里和曲池以防止视力衰退,灸曲池可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又云:“余(窦材)五十时,常灸关元百余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外台秘要》:“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唐代孙思邈是艾灸“治未病”的积极倡导者,他指出“膏肓灸无所不治”,“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在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壮左右,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