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吧 关注:2,730贴子:180,403

【相关人事】【原创】武德末年关中十二军军将的立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中十二军,是武德年间李渊在关中设立的一支具有常备军性质的军队,其设置情况见于《新唐书》兵志:
及诸起义以相属与降群盗,【得兵二十万】。【武德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析关中为十二道】,曰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皆置府。三年,更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以车骑府统之。六年,以天下既定,遂废十二军,改骠骑曰统军,车骑曰别将。居岁余,十二军复,而军置将军一人,【军有坊,置主一人,以检察户口,劝课农桑】。
与后来的府兵不同,武德年间的关中十二军,并不是平时散归各地,轮番宿卫,战时临时征调,而是长期集中于关中驻地,驻地设有军坊,坊有坊主,集中管理。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关中十二军于武德二年初置,武德六年废置,武德八年复置。
由于关中十二军驻守关中,又带有常备军性质,因此,我认为,在武德后期宫廷斗争中,关中十二军军将的立场,对于双方实力消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那么,武德末年,关中十二军军将的立场如何呢?是否如某些人所想,李世民武德年间军功无限,将领大多听命呢?
我们具体来看看。


1楼2015-09-01 12:03回复
    二、武德末年关中十二军军将立场分析
    在分析之前,先说一下我的判断原则:
    首先,武德年间跟随谁出征,不作为判断依据,因为李建成是太子,要协助李渊居中调度,他上战场的机会自然比李世民要少很多,此外,作战都是临时性的、带有强制性的,诏令一下,就是对李世民恨之入骨,也不能违反命令,必须随其出征,但战事一结束,隶属关系也就马上结束。
    第二,先看本人的直接表现,如实在找不到,再看本人的亲属、姻亲的直接表现。
    第三,划分阵营时,按照2个层次划分:一个层次是细分,按照李建成集团、中立派和李世民集团划分;另一个层次是粗分,按照愿意跟随李世民造反和不愿意跟随李世民造反划分。
    下面,我就根据以上原则,做个分析。


    3楼2015-09-01 12:04
    回复
      1、窦诞
      窦诞在年轻的时候,与李世民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贞观政要》杜谗邪第二十三记载李世民说,“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可见,李世民年轻的时候,与柴绍、窦诞等人关系比较密切。窦诞在李世民征讨薛举时还担任元帅府司马。但是,这些只是早期情况,到了武德后期,窦诞的立场如何呢?
      我在《册府元龟》中查到了2条记载:
      卷157:(贞观)八年十一月,谓大理卿窦诞曰:“法官卿为长也,【武德之时,为息隐王所嘱便回改文案,苟事曲从】,此卿之短也。朕以至公临天下,法之所行,无舍亲昵,卿当保所长而弃所短,无阿朕意以亏宪典。”
      卷625:唐窦诞为大理卿,诞闲习法令,【高祖武德中,附从隐太子】,为之回改文案,太宗深责其短。
      我觉得这2条记载是比较有分量的,可以说明,窦诞在武德后期是很明确的站在太子李建成这边的。


      4楼2015-09-01 12:04
      收起回复
        4、张瑾
        张瑾在新旧唐书都没有传,从一些零星记载来看,他是隋朝旧臣,当时与同朝为官的李渊有旧,《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二、帝王部·求旧第二记载,“张瑾,隋末陷王世充,及雒阳平,诏徵瑾入朝,【以旧恩】历右卫大将军、军器太监”。
        他与李渊的私人关系应该是比较好的,武德八年,李渊曾派他与突厥交战,但在太谷被击败,李渊事后也没有处罚张瑾。
        张瑾与太子和齐王的关系应该也不错,武德九年六月齐王李元吉北救乌城,率领的2支部队,就是罗艺和张瑾的部队,从中可见,张瑾与太子和齐王这边是比较亲近的。
        而张瑾与李世民的关系一般,李世民继位后,虽然表面上也对张瑾礼遇有加,按照《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的记载,“张瑾为冠军将军,太宗以瑾先朝耆旧,每谒见辄赐座於廊下以礼之”,但是,李世民削掉了张瑾的兵权,《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二说“遇突厥来寇,瑾不战,保于豳州,帝以其年老,拜冠军将军,优以散秩”,张瑾在武德九年六月仍然是天纪军将,是有兵权的,当年八月突厥入侵,张瑾保卫豳州,可见仍然有兵权,而当时李世民已经即位了,因此,这里的“帝”应该是指李世民。
        因此,我认为,张瑾在武德后期整体上讲倾向于太子李建成这边。


        7楼2015-09-01 12:05
        回复(3)
          8、杨毛
          杨毛,又写成杨屯,很早就跟随李渊,很受李渊信任,据《册府元龟》卷三百四十五记载:
          杨屯,初仕隋为鹰扬郎将,遇高祖讨捕于太原,屯领部兵于麾下,性谨直,勇於攻战,高祖甚爱宠之。遇起义,以为统军,从太宗击西河、平霍邑,并功居最,【以佐命元勋,约免一死】,历诸卫大将军,甚蒙遇任。
          但是,这样一个人,在新旧唐书里连传都没留下,而且,史料记载还有几点可疑:
          首先,高祖确定的免死功臣名单,《册府元龟》是有记载的,见于卷一百三十三:
          及所司进簿,裴寂、刘文静如恕二死,长孙顺德、刘弘基、赵文恪、窦琮、刘政会、刘世龙、殷开山、柴绍、唐俭、武士彟、张平高、许世绪、李思行、李高迁并恕一死。
          这里面并没有杨毛,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杨毛因故得罪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将其从恕一死功臣名单中删掉了呢?
          第二,杨毛的史料记载终止于武德九年二月,杨毛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这样的:
          (二月)丁亥,突厥寇原州,遣折威将军杨毛击之。
          可见直到武德九年二月杨毛还是很受重用,此后再无记载。让人怀疑,他是否与当年六月的玄武门之变有关呢?
          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史料,我不能做出判断,暂时判断是,杨毛忠于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没有特别立场。


          10楼2015-09-01 12:06
          收起回复
            13、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的人,这倒是可以确定的,根据《旧唐书》本传记载,“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长孙顺德之所以是李世民的人,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的族叔,这层亲戚关系促使他必须要支持李世民。


            14楼2015-09-01 12:08
            收起回复
              三、根据立场得出的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能有人要说,这么看,李建成虽然有优势,但是也不明显,大部分人还是中立的。我认为,由于李世民后来夺位成功,因此,只要不是李建成的铁杆成员,大家都会尽量避免提到自己与李建成的关系如何的好,相反,只要能与李世民拉上关系,肯定是大力宣传自己与李世民的关系如何的好,但即便如此,在关中十二军中,李建成依然占有一定的优势,这充分说明,太子李建成在十二军中的崇高威望。
              此外,中立的立场,也是有利于李建成的,当时的状态时,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仅仅是秦王,因此,假设当时所有人都保持中立,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李渊去世后,李建成继位当皇帝,李世民继续当他的秦王。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武德末年,在关中十二军中,李建成占有很大优势,李世民则毫无优势可言,相反,处于绝对的劣势。


              16楼2015-09-01 12:08
              收起回复
                随着高祖年迈,太子早就协助高祖处理政务,所以高祖那些人对太子还是很服气的,毕竟高祖皇帝那么信任太子。


                IP属地:四川17楼2015-09-01 12:55
                收起回复
                  大家有史料的话请大力补充,多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9-01 19:43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19楼2015-09-01 21:18
                    回复
                      楼主的分析思路清晰、合情合理,有些材料还是第一次看到。玄武门政变之后,李建成这个名字就成了永远的禁忌,能找到直接与之相关的材料真可谓难上加难。很多时候不得不从侧面甚至从反面推断,也是不得已。楼主是否还可以参考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登基之后实封功臣的情况,看看他们的待遇相对于开国的实际功劳是否有所提升,来判断其对李世民上位的实际帮助和贡献。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9-02 08:07
                      收起回复
                        李世民对于武德后期朝中氛围的强烈感受也体现在了他的诗赋中。 李世民贞观七年赠与长孙无忌一首《威凤赋》,据说诗中李世民描写了自己武德年间受迫害时的处境:
                        “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州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鸮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欢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9-03 00:35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09-03 09:17
                          回复
                            好贴
                            咱吧里又出来这么有营养的帖子了!
                            正在看阅兵,看完了好好拜读下此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09-03 09:48
                            收起回复
                              期待楼主继续扒十二卫的立场,以及武德五年刘黑闼复起之后李渊封李世民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的动机。其实从政变后军中人事变动的情况,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真相。


                              IP属地:北京26楼2015-09-22 21: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