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侃油吧吧 关注:605贴子:334,485

中国古代奇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5-09-19 23:31回复
    (一) 离合诗
    汉字是象形字,由形表意,有独体字,有合体字。利用汉字形体的分离、组合而构成的诗,叫离合诗。
    在离合诗出现之前,封建统治者常利用汉字特点来编造谶语。汉代前流行一条谶语:“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这是在为刘邦登基制造舆论。“卯金刀”合起来是繁体“刘”字,“禾子”合起来是“季”字,刘邦字季。因此刘勰《文心雕龙》说:“离合之发,则萌于图谶。”离合体就是由谶语发展而来的。
    刘宋谢惠连有《离合诗》:
    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
    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
    诗人乘舟欲行,正与朋友相别。啸歌胜过语言,俨然凌霜气节。“放”别“方”为“文”字,“啸”凌“肃”为“口”字,“文”、“口”相合为“吝”字。吝者,舍不得也。正表达出诗人与朋友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表现离别的诗歌,再用文字离合为“吝”,诗的意境与表现形式结合得多好啊。


    IP属地:北京5楼2015-09-19 23:38
    回复
      (二)倒读诗
      “倒读诗”是回文诗的一种。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它是我国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其中,尤以“通体回文”最难驾驭,有人把这种“通体回文”诗,称作“倒读诗”。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能够成为另一首新诗,这样的文字功力十分了得,这般“文才”不是什么人都敢“卖弄”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写过这样一首回文体的“七律”:
      【题金山寺】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是一首回文诗,可以倒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倒着读同样是首七律,同样工整贴切,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娴熟,犹如缠着铁链跳舞,依旧翩翩。玩文字游戏的人很多,不过,像小苏这首无论怎么读都很工稳漂亮的,不是很多。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的,这般奇文妙笔,看来非苏东坡莫属了。


      IP属地:北京7楼2015-09-19 23:42
      收起回复
        无独有偶。清代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朱杏孙词”一条,记其友人朱焘,字杏孙,曾以《虞美人》调作回文体:
        《虞美人》朱焘
        秋声一夜凉灯瘦,寂寂愁新逗。
        病蛩悲蟀小庭中,落月悄垂帘影翠房空。
        轻烟黛锁双眉恨,背镜情无准。
        粉残脂剩酒醒难,靠遍皱痕罗袖倚天寒。
        倒过来,调一下句读,同样是一首《虞美人》:
        寒天倚袖罗痕皱,遍靠难醒酒。
        剩脂残粉准无情,镜背恨眉双锁黛烟轻。
        空房翠影帘垂悄,月落中庭小。
        蟀悲蛩病逗新愁,寂寂瘦灯凉夜一声秋。


        IP属地:北京8楼2015-09-19 23:43
        收起回复

          除了这首之外,这位朱杏孙又有一首和友人的《虞美人》,诗词一体,更为奇妙:
          《虞美人》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
          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
          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
          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
          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IP属地:北京9楼2015-09-19 23:45
          收起回复
            更为奇妙的是,朱杏孙的这一首词,如果调整句读,又会成为一首七律: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
            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
            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难得的是,这首七律也可以倒读: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
            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
            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似此诗词作品,平仄和韵脚几乎没什么活动的余地,而要表达的诗意,又把握到如此精准,真是不容易。我们在感叹古人的超人才华的同时,也倍加感受到汉字的精妙绝伦。


            IP属地:北京11楼2015-09-19 23:47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2楼2015-09-20 22:49
              回复
                (三)添字诗
                添字诗,有添头的, 有添尾的,有中间添的,有头尾都添的。如加冠诗、添脚剥皮诗、扩体。
                1、加冠诗
                称诗为“加冠”,系指在原诗句前增添词语,使原诗在形式、内容和意境上出现变化。至于其与原诗孰优孰劣,则当具体分析,甚或见仁见智。
                【唐李义府有首五言诗:】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此诗前两句情致宏阔,作喻自然,格调典雅,且又同后两句构成“天”、“地”照应,产生物我合一之效,既充分展示诗人的心情,又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IP属地:北京13楼2015-09-20 22:53
                回复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后人将此四喜诗加冠两字为:
                  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童生金榜题名时。
                  以特定数量、特定人物来强调喜中更喜者,将“喜”的意味推到极致,又移植进幽默风趣的新意,令人对原诗产生新的感受和联想。这一“加冠”虽然不是对原诗作具体解释,但究竟哪首更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做:
                  千年久旱逢甘霖,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状元金榜题名时。


                  IP属地:北京15楼2015-09-20 22:54
                  回复
                    再看一首:
                    柳向湖边绿,桃花映水红。
                    山藏三百诗,云锁一高峰。
                    此五言较为平淡,后两句稍好,但因无渲染,仍使人印象平平。明代无名氏用迭词加冠其诗:
                    依依柳向湖边绿,灼灼桃花映水红。
                    隐隐山藏三百诗,重重云锁一高峰。
                    经迭词加冠,诗味大增。“依依”摹柳的动态,“灼灼绘桃花之艳色,至于“隐隐”、“重重”则更现其妙,山势之高渺幽深,天云之浓缭缠密尽因而呈露。


                    IP属地:北京16楼2015-09-20 22:56
                    收起回复
                      2、添脚
                      有一叫花子沿门要饭,走到一户人家门口,主人对他说:“你一个堂堂五尺男子汉,不缺胳膊不缺腿,为啥自己不能养活自己,怎好意思做叫花子?”叫花子听了,却丝毫不感到羞耻,竟从怀中拿出一截筷子,在地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朝吃千家饭,夜宿古庙亭,
                      未犯朝廷法,任我天下行。
                      写罢,便对主人冷笑道:“管你屁事!”这时,主人捡起一根树枝,在每句诗后添了两个字,加以嘲笑,于是,四句“诗”就变了样:
                      朝吃千家饭,不饱;夜宿古庙亭,盖草;
                      未犯朝廷法,犹好;任我天下行,狗咬。


                      IP属地:北京18楼2015-09-20 22:58
                      收起回复
                        清朝有个叫王老五的,胸无半点墨水,却想捞取功名,竟也赴科场应试。在考场上,他面对考题只得发愣,怎么也做不出文章来。万般无奈之际,他就在试卷上胡乱写了首打油诗:
                        我是山东王老五,十年读书寒窗苦。
                        倘若今年考不中,回家怎见娃他母?
                        主考官看了,忍俊不禁,提笔在每句诗后各添了两个字:
                        我是山东王老五———也许;十年读书寒窗苦———未必。
                        倘若今年考不中———一定,回家怎见娃他母———跪下!


                        IP属地:北京19楼2015-09-20 22:58
                        回复
                          古代科举考试,一考生见到试卷题目便慌作一团,苦思冥想一夜,也未写出一个字来,便凑了四句打油诗交卷。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赴黄泉。
                          考官阅卷时,提起朱笔,在每句后面批了两个字,对这位不用功读书的考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IP属地:北京20楼2015-09-20 23:02
                          回复
                            清末有人写过一首《清客十字令》,对当时那些不能做官,却又有所谓才德自鸣清高之士做了一些描绘,认为只有符合这写条件的人才算是清客,实际是说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
                            一笔好字,二等才情。
                            三斤酒量,四季衣服。
                            五子围棋,六局昆曲。
                            七字歪诗,八张马吊。
                            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其中马吊是一种四人玩的纸牌,和后来的麻将差不多。对这首《清客十字令》,有人嫌写得不具体,便又在每句后面加了两个字,使清客的身份更加明确,更加量化。
                            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
                            三斤酒量不吐,四季衣服不多。
                            五子围棋不悔,六句昆曲不推。
                            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
                            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


                            IP属地:北京21楼2015-09-20 23:02
                            回复
                              古时有一人,名为王生,排行十二。自绘一小像,题四言诗道:
                              一貌堂堂,挂在书房。
                              有人问起,王十二郎。
                              当王生贫困时,想把小像卖与其弟,弟说:“非我貌也,得之何用?”王生于是在每行后添二字:
                              一貌堂堂无比,挂在书房屋里,
                              有人问起何人?王十二郎阿弟。
                              后来,当其弟缺钱时又转售小像与兄,弟又添:
                              一貌堂堂无比英雄,挂在书房屋里当中;
                              有人问起何人之照? 王十二郎阿弟令兄。


                              IP属地:北京22楼2015-09-20 2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