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梁山、【梁山有二:东梁山,一名博望山,在太平府西南三十里。西梁山,在和州南六十里。夹江对峙,如门之辟,亦曰天门山。(历阳渡的夹山)】
《郡国志》【即《元和郡县志》】:
天门山,一名蛾眉山。《春秋》昭十七年,楚获吴乘舟余皇处也。两山岸江,相望数里,为大江之关要。
晋人伐吴,王自武昌顺流东下,吴主遣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御之于梁山。象望旌而降,遂直指建业。
东晋时,王敦作乱及桓温专命,皆自上流移镇姑熟。说者曰:夺梁山之险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主焘军瓜埠,声言欲渡江,宋于南岸分军守御,置戍博望。三十年,元凶劭弑逆,武陵王骏讨之,自寻阳东下。劭党萧斌,劝劭勒水军自上流决战,不尔,则保据梁山。劭不能用。
孝建元年,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宋主命柳元景、王玄谟帅诸将讨之,进据梁山洲,于两岸筑堰月垒,水陆待之。质至梁山,亦夹陈两岸,与官军相拒。义宣至芜湖,质进说曰:今若以万人取南州,则梁山中绝【时柳元景自采石进屯姑熟,为梁山后援】;万人缀梁山,则玄谟必不敢动。下官中流鼓棹,直趣石头,此上策也。义宣不能用。
质因西南风急,遣兵攻梁山西垒,陷之。既而义宣至梁山,顿兵西岸,遣其将刘谌之与臧质进攻东城,为玄谟等所败【今两山有却月城故址,相传即玄谟所筑】。
大明七年,祀梁山,大阅于江中,立双阙于山上。
齐建元初,魏人入寇司、豫二州,缘淮驱略,江北居民惊扰。诏于梁山置二军,南州置三军以备之。
永元元年,陈显达举兵江州,东昏侯使将军胡松等拒之于梁山。
梁敬帝初,江州刺史侯拥兵上游,不附于陈霸先。霸先遣将侯安都等帅舟师立栅于梁山以备之。继而齐兵亦出栅口【栅江口也,见和州】,向梁山。霸先将黄丛逆击破之,齐师退保芜湖。霸先复遣将沈泰等共据梁山,寻亲如梁山巡抚诸军。
唐武德七年,辅公祏叛,遣其将冯慧亮等帅舟师屯博望山,仍于梁山连铁锁,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旋为李孝恭所败。
宋南渡后,置寨于此。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南侵,至和州,以梁山泺水浅,议改舟以渡,不果。
今有官兵戍守。李白《梁山铭》曰: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要津;天险之地,无德匪亲。守建康者,西偏津要,梁山其最矣。
《郡国志》【即《元和郡县志》】:
天门山,一名蛾眉山。《春秋》昭十七年,楚获吴乘舟余皇处也。两山岸江,相望数里,为大江之关要。
晋人伐吴,王自武昌顺流东下,吴主遣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御之于梁山。象望旌而降,遂直指建业。
东晋时,王敦作乱及桓温专命,皆自上流移镇姑熟。说者曰:夺梁山之险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主焘军瓜埠,声言欲渡江,宋于南岸分军守御,置戍博望。三十年,元凶劭弑逆,武陵王骏讨之,自寻阳东下。劭党萧斌,劝劭勒水军自上流决战,不尔,则保据梁山。劭不能用。
孝建元年,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宋主命柳元景、王玄谟帅诸将讨之,进据梁山洲,于两岸筑堰月垒,水陆待之。质至梁山,亦夹陈两岸,与官军相拒。义宣至芜湖,质进说曰:今若以万人取南州,则梁山中绝【时柳元景自采石进屯姑熟,为梁山后援】;万人缀梁山,则玄谟必不敢动。下官中流鼓棹,直趣石头,此上策也。义宣不能用。
质因西南风急,遣兵攻梁山西垒,陷之。既而义宣至梁山,顿兵西岸,遣其将刘谌之与臧质进攻东城,为玄谟等所败【今两山有却月城故址,相传即玄谟所筑】。
大明七年,祀梁山,大阅于江中,立双阙于山上。
齐建元初,魏人入寇司、豫二州,缘淮驱略,江北居民惊扰。诏于梁山置二军,南州置三军以备之。
永元元年,陈显达举兵江州,东昏侯使将军胡松等拒之于梁山。
梁敬帝初,江州刺史侯拥兵上游,不附于陈霸先。霸先遣将侯安都等帅舟师立栅于梁山以备之。继而齐兵亦出栅口【栅江口也,见和州】,向梁山。霸先将黄丛逆击破之,齐师退保芜湖。霸先复遣将沈泰等共据梁山,寻亲如梁山巡抚诸军。
唐武德七年,辅公祏叛,遣其将冯慧亮等帅舟师屯博望山,仍于梁山连铁锁,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旋为李孝恭所败。
宋南渡后,置寨于此。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南侵,至和州,以梁山泺水浅,议改舟以渡,不果。
今有官兵戍守。李白《梁山铭》曰: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要津;天险之地,无德匪亲。守建康者,西偏津要,梁山其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