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吧 关注:7,025贴子:40,174

《方剂学》第76—78讲 主讲教授:邓中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76 讲 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二) 祛痰剂概述 燥湿化痰:二陈汤 温胆汤(一)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次我们讨论到祛湿剂,祛湿剂的祛风胜湿。祛风胜湿最后一个方独活寄生汤,我们谈了它的临床运用,独活寄生汤它主要用于久痹。久痹这个病,在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些病当中,病程日久之后往往会影响血分,中医理论所说的久病入络,那久病入络之后,可以导致功能障碍,所以主治里那些关节屈伸不利,这些在临床治疗当中很难恢复。但独活寄生汤这个方由于邪正兼顾,标本兼顾,有补益肝肾、补养气血的组合,和祛风湿的组合相同时使用,药性照顾比较全面,所以适合于久服,久服到一定时候,往往还可以适当改善功能,当然一般来说,像肢节屈伸不利,或功能障碍和丧失,完全性的恢复是不太容易的。我们在临床上用独活寄生汤为主,然后结合在辨证基础上加味,有一些病程很久的风湿性关节炎,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可以改善症状,这个方能够改善症状、改善功能,疗效不错的。祛湿剂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1楼2015-12-04 17:17回复

    第十六章 祛痰剂
      下面一章是第十六章是祛痰剂。前面谈到痰饮水湿的治疗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痰是由中医风寒暑湿燥火这个湿邪,湿聚成痰,痰、湿本属同类,所以前面所讲祛湿剂,现在所讲的祛痰剂,从病邪角度来讲,都是水湿壅滞产生病理产物所形成。祛痰剂在中医学中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医对痰这个病理产物十分重视,常有这种“怪病多痰”这个说法,有“百病皆生于气”这个提法,也有“百病生于痰”。所以祛痰剂这一节也有很多临床常用的名方。作为痰来讲,我们治法也是很多的。
      祛痰剂这个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这个当然(是)笼统的提法了,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类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治疗痰病,或者说痰证,那痰证包括什么呢?它的范围跟我们所现代医学(所)讲咳出来这个痰不尽一样,中医习惯上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类。有形之痰,就是通过肺气上逆咳嗽所排除出来的病理产物,湿聚成痰。无形之痰,从中医辨证由痰所造成的一些症状、一些反映,你比如说中医有瘰疬、痰核,这类也是无形之痰,不是咳出来那个痰;另外有些症状,比如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癫证、狂证,这类也是跟痰有关,也属于痰证,应该说也是无形之痰;又比如说像癫痫,癫痫,很多用祛风痰方法治疗;另外“无痰不作眩”,痰湿困扰清阳引起眩晕,那这也是痰病。所以作为痰证来讲,有有形之痰、无形之痰的区分,所以所涉及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作为痰,辨证的分类方面,我们一般分为五类了。根据痰证的性质来分,首先痰是由湿聚成痰的,所以湿邪是形成痰证的根本,因此燥湿化痰是个最基本的治法,燥湿化痰。按寒热、病因来分,因寒邪所造成湿聚成痰,寒邪影响阳气不能温化,湿聚成痰的,那我们要温化寒痰;因热邪造成煎灼津液,聚而成痰的,要从清热方法,清热化痰;如果说由于燥邪影响,燥邪作用于津液,也可以造成出现这种咳嗽痰少、干咳无痰、咳痰起丝丝,甚至于痰中带血这种燥痰的特点,治法要润燥和化痰相结合;同时这种痰证引起的动风,也就涉及到一些风痰,我们要化痰熄风,化痰方法和熄风方法相结合。所以根据痰证的性质,一般祛痰剂分为五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这样五类。


    2楼2015-12-04 17:18
    回复

      祛痰剂组方用药的一些规律,它是祛痰药为主,常配伍健脾祛湿药,或者补肾药,以及理气药、软坚散结药这些组成,以祛痰药为主。为什么要配健脾药呢?因为湿聚生痰,痰都由湿聚而成,湿在人体都由脾运化功能减弱所造成,脾不运湿,而且湿形成之后,有湿喜归脾,可以湿困脾土,如果脾胃的运化能力很强,湿邪就不会停留,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我们治疗痰证,经常要配伍健脾祛湿的药,消除生痰之源。另外作为肾来讲,肾为水脏,肾阳蒸腾气化,帮助保持正常人体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水不化气,液聚成痰,也是生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有些涉及到肾阳不足的患者,产生痰浊、寒痰,我们要配合补肾药。理气药,是因为痰产生的话,往往是由于气机阻滞,津液不能正常布散,那样湿聚成痰,痰形成之后又会阻滞气机,继发其他的症状,所以祛痰药往往和理气药相结合,前人往往强调“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也就是说我们要配伍理气药,来增强祛痰药的作用。软坚散结,因为有些痰证,特别像我们前面谈到,痰核、瘰疬,有些包块,中医辨证跟痰有关,那在化痰的同时,往往要结合软坚散结的方法提高疗效。上面我们提到的祛痰剂一般组方用药的规律,当然要结合到具体的每一类祛痰方剂,它还有它的组方的一些自身特点,后面结合各章,我们再具体讨论。


      3楼2015-12-04 17:18
      回复

        第一节 燥湿化痰
        第一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是治疗湿痰的,所以适用病证是湿痰证。用药是以燥湿化痰药为主,结合健脾祛湿药和理气药,这是我们刚才在讲到这一章概述的时候曾经提到的。


        4楼2015-12-04 17:18
        回复

          二陈汤
            燥湿化痰这一节的基础方是二陈汤。二陈汤是治疗湿痰证的主方,也是个基础方,后世很多治疗痰湿的方,都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成。作为湿痰,形成都和脾失健运、水湿湿聚成痰而成,湿聚成痰以后,它要随气而升降,湿聚成痰阻滞气机。但“脾为生痰之源”,作为中焦来讲,“肺为贮痰之器”,脾所生之痰影响到肺气的肃降,就会咳嗽。湿痰的特点,往往咳嗽痰多易咯,色白,一块一块的,容易吐出来,量很大,这是湿痰的特点。湿痰引起了胃气失于和降,痰湿聚于中焦,影响胃气和降,可以恶心呕吐,湿痰证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的症状。痰阻滞气机,可以胸膈痞闷,痰很容易阻滞气机了,气机不畅胸膈痞闷。但是痰湿困脾,脾阻四肢,脾的清阳不能实四肢,由痰湿所困阻,可以导致肢体困重,可以倦怠、沉重,困重。痰是浊阴之邪,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导致头目眩晕。痰浊内停,痰浊凌心,就会导致心悸,阵发性的心悸。这舌象、脉象,一般舌苔是白滑,或者白腻,是痰湿的常见舌象,脉滑,因为痰为湿邪,往往出现滑脉,脉滑。上面看二陈汤那个主治,涉及的面很广,其核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引起了肺气,“肺为贮痰之器”,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胸脘气机阻滞、头目清阳不升,再加上痰气凌心,所以都和痰有关。
            作为治法方面,湿痰证要燥湿化痰,治痰要结合治气,所以通过理气来和中,恢复中焦升降平衡,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5楼2015-12-04 17:18
          回复

            运用方面,这个方辨证要点,由痰引起咳嗽、呕恶(呕吐恶心),而且湿痰特点,痰多色白易咯,色白往往成块,很容易咳出来,舌苔白腻,脉滑。这是临床使用二陈汤治疗湿痰证的使用基本依据,辨证要点。
              在随证加减运用方面,这是一个基础方,通过加减变化可以治疗各类痰证。比如是湿痰,痰湿较重,可以加苍术、厚朴,增加健脾燥湿这个作用,厚朴既能燥湿又能化湿;如果是热痰,可以加胆南星、瓜蒌,加了胆南星、瓜蒌,全方就偏凉了,擅长于清化热痰;如果属于寒痰,阳气不足,不能温化,寒痰的加干姜、细辛,干姜可以温化,加了干姜以后,实际上这个方里套有甘草干姜汤了,可以温脾肺了,可以增加对痰湿的温化,细辛既有助阳作用,助阳、助温通,又能够散水,这是对寒痰了;对风痰,风痰的特点,它往往咳痰起泡泡了,或者伴随有这种动风特点,加天麻、僵蚕,天麻是平肝熄风,一个凉药,僵蚕擅(长)于祛风痰,配在这个方里,可以用于治疗风痰,风痰引起比如癫痫这些这种组合常用;食痰,食痰就是说,兼有饮食停滞,得不到正常运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饮食转化成痰湿,往往有食积,食积停滞,这是食痰,那就要增加消食导滞的作用,用莱菔子、麦芽这些消食药、消导药,和二陈汤合用,祛痰基础上,加强消食;郁痰是气机郁滞,津液不能正常布散生痰,往往伴随有这种郁证,郁结而不得发越,气机有郁滞,香附、青皮、郁金是常用的行气解郁药,可以用香附疏肝行气,青皮也是很好的行气疏肝药物,郁金可以行气活血,也是解郁良药,所以对郁痰可以加上这些行气解郁之品;对于痰核、瘰疬,我们前面讲到的痰核、瘰疬,可以加一些咸而软坚的海藻、昆布、牡蛎,都有软坚散结作用,增强、消除这些痰核这个作用,当然它是一种缓消了。这里加减方法是一般的运用方法。
              从这里看,似乎二陈汤通过加减,各类痰都可以使用,但是我们还是强调它是治疗湿痰的基础方,最最正确的是用于湿痰。有的说二陈汤可以用于各类痰证,那有些痰证并不适宜,你比如说燥痰,燥痰要润燥化痰,那二陈汤里面还是偏于温燥,所以这要相对的看。因为湿痰是很多痰产生的一个根源,湿聚成痰,那湿聚过程当中,原有热促进,或者有寒造成,那我们分别针对热痰、寒痰这种方法加味了;如果伴随有食滞、伴随有风邪,动风,那要结合相应的加减,随证配伍,当然也不等于说,就是说二陈汤可以治一切痰证。以湿痰为佳,很大一部分的痰证通过它的随证加减,可以治疗,这是这个方的临床运用部分。


            7楼2015-12-04 17:19
            回复

              在使用注意方面,这个方性燥,辛温燥烈,虽然不是很峻猛,偏于辛温,这个偏燥,湿痰非常适合,燥痰慎用,或者最好不用。由于吐血,痰中带血,津伤消渴,血虚、阴虚这一类,阴伤、阴血损伤这一类不宜使用,这是这个方的使用注意。
              二陈汤后面有一些附方,我们来简要提示两张常用附方,第一个导痰汤。导痰汤是以二陈汤为基础,在二陈汤里不用乌梅了,不用甘草,加了南星、枳实,就不用乌梅,去掉甘草,加南星、枳实组成。功用它还是燥湿化痰,加了南星、枳实,天南星有祛风痰作用,祛痰力强,枳实可以降气导滞,这增加了行气开郁作用,治疗痰厥证。临床表现有头目眩晕,或者痰饮壅盛,痰饮之气上逆,量很大,痰饮壅盛胸膈痞塞,痞塞,胁肋胀痛、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粘稠、舌苔厚腻、脉滑。这类症状出现根本来说第一个,湿痰较重,湿痰痰涎壅盛,量多,阻滞气机严重,而且痰气上逆。上逆向上引起头目眩晕;引起头部气血逆乱,头痛呕逆;胁肋胀痛,特别喘急痰嗽,那都是痰气上逆所造成。所以这个严重的痰厥,还可以痰气上逆卒然昏倒。所以用这个方,燥湿祛痰力量强,行气开郁,还有降气作用。用天南星燥湿祛痰力量很强,用枳实有降气、导滞、消痞作用。所以导痰汤是治疗痰厥的眩晕、头痛,痰饮壅盛的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喘急这类证的一张常用方,是二陈汤加减产生的。这个方里为什么不像二陈汤用甘草呢?把甘草去掉呢?因为痰涎壅盛,燥痰量多,所以用甘草容易“甘者,令人中满”,所以在这个地方,就不用甘草。


              8楼2015-12-04 17:19
              回复

                涤痰汤
                  第二个方是涤痰汤。涤痰汤从组成来看,导痰汤里边用的枳实、南星还是有,二陈汤的半夏、橘红、茯苓、甘草,二陈汤完整也有,而且还加了人参、菖蒲、竹茹,乌梅没有用,生姜还是用了。所以这个方里加了像菖蒲,本身有开窍作用,芳香可以开窍,竹茹能够化痰,增加化痰的力量,加上南星的燥湿化痰力量强,枳实还是有导滞、消痞、降气这个作用,结合用人参补气补虚,那这个方擅长于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中风,痰可以阻滞经络,阻滞舌体,造成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漉漉有声,痰量多,中风痰迷心窍证,这里侧重风痰了。所以南星可以祛风燥湿化痰,和半夏相配。竹茹可以清化热痰。这个方里又有枳实来降气,导滞降气,人参、菖蒲配合,益气开窍,所以这个方以涤痰开窍为主,治疗中风痰迷心窍证,也是一张传统的一个名方。
                作为二陈汤是燥湿化痰的一张基础方,很多化痰方剂都由它作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发展而来,这是很有名一个名方。我们在前面讲到一些方,比如说我们讲到参苏饮的时候,里面含有二陈汤;我们讲到杏苏散的时候,里面含有二陈汤;我们讲到藿香正气散的时候,里面也有二陈汤,早就提到这个方了。就说明就是各种原因造成湿邪,湿聚成痰,有痰湿,往往这个方作为一个小的有机组合,配伍在其他方剂中,所以它是个基础方。


                9楼2015-12-04 17:19
                回复

                  温胆汤
                    下一个方是温胆汤。温胆汤这个方是个常用方,那就是说它是以基础方二陈汤基础上发展来的,但是我们现在说这个温胆汤,你不能完全就是说,温胆汤利用了二陈汤发展而来,这个不能简单这样看待。因为这个温胆汤,我们这个教材出处写的(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现在教材这个方组成是《三因方》上的温胆汤,但《三因方》的温胆汤是根据唐代《千金方》的温胆汤转化过来的。所以这个方,人们对它的方名温胆,从整个温胆汤组成来看,由于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以后,偏一点凉,但凉性也不是很重,是偏一点凉。那它怎么叫温胆呢?而有的解释这个温,认为这个温是和胆,“温是和也”,是和的意思,是一种协调平衡的意思。我前面讲“和法”时曾经提到过,“和”这个字在古代是一个协调平衡的意思,是一个哲学名词。“温”,作为温,人们过去概念,一年四季寒热温凉,认为温是作为人们生活最好、最理想的温度,这种状况,不等于说寒热温凉你找一个中介点,一点温度没有,不是这个,而温是最适合的词,所以最平衡协调理想这个状况,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温,和”,这里的温有和的意思,调和的意思。那这个方调和什么呢?通过祛痰,调和胆胃。所以从病机来说,主治证候可以说它(主治)胆郁痰扰证。那这里说胆气有郁滞,由情志不遂引起胆气郁滞,有一定的精神因素了,然后气机郁滞呢,气郁就生痰,那痰阻滞中焦,胆胃不和,就有胆胃之气上逆,那胆胃这两者在这个证候形成当中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和情志这些有一定关系。情志影响肝气不舒,胆气也可以郁滞,胆郁以后气机不畅,气滞生痰,这里气郁生痰了,那痰阻滞,胃气可以不和,所以临床表现,胆为邪扰,痰浊上逆,胆胃不和反应,胆怯易惊,往往心中容易惊恐,所以叫容易惊醒,加上胆郁之后气郁生痰,痰气郁滞化热,有一定的痰热,痰热扰乱心神,可以心烦不眠。所以这个方经常用来治失眠,痰热型失眠。作为胃来讲,“脾为生痰之源”,痰浊之气上逆引起上部,痰气上逆,头眩心悸,呕恶(呕吐恶心),呃逆,都是胃气上逆。当然这个方,可以用于痰证,如果属于胆郁痰扰这一类,由痰热类型(引起)的癫痫”代,它也通过清化痰热可以治疗,所以主治当中看起来涉及比较复杂,有情志方面的胆怯易惊啊、心烦不眠啊,由痰气上逆引起的头眩心悸,呕恶,呃逆,以及癫痫这一类。从舌象、脉象来看,舌苔白腻,脉弦滑,苔白腻是说明痰量较多;脉弦滑,既有痰湿的问题,痰湿为患,又有气机郁滞,肝胆气机郁滞。所以温胆汤证,它并不是一定以咳痰为它主治证候,但痰是它的致病之因,是一种胆郁痰扰,胆气上逆,胆胃不和这种证候。我们刚才简要进行了温胆汤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关于它的功用、治法的归纳,我们休息一下,继续讨论。


                  10楼2015-12-04 17:19
                  回复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第76讲视频地址: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3282230/Ob/1/sid/XODg3NzU5MzY=/v.swf


                    11楼2015-12-04 17:21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12楼2015-12-04 17:21
                      回复
                        第77 讲 燥湿化痰:温胆汤(二) 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一)
                        好,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节课讨论到温胆汤证的病机分析、证候分析。从温胆汤证的病机分析来看,它是胆郁痰扰证。它证候分析呢,集中反应在以无形之痰为患,这个为主。我们前面在概述里曾经讨论了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大类。有形之痰,往往是以从肺咳出来,随着肺气上逆咳嗽,咳出的这个排泄物为主;无形之痰是在证候反应上。所以我们这里所提到的胆郁痰扰引起胆怯易惊,心烦不眠,以及呕恶呃逆、头眩心悸、癫痫这些都属于一种无形之痰为主的范围。所以这个温胆汤在临床用得比较广泛,对于痰热引起有形之痰也有作用,但临床上更多的应用于无形之痰。
                          根据这个病机分析啊,我们来看看它这个治法和这个方的功用。从这个原因来讲,根本的还是痰。所以要理气化痰。由于痰郁造成了这种胆胃不和。要清胆、利胆、和胃。从温胆汤这个构成来讲,微微偏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这个温胆汤,我们前面谈到偏凉的。当在这个用量的这个灵活运用和配伍呢,它可以调整的,或者减少凉性,或者增加这种清热力量。所以现在把它治疗痰热,相比之下用的比较多。


                        13楼2015-12-07 16:31
                        回复

                          我们下面看它的方解。怎么体现出这种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这种作用呢?这个方里的君药是半夏和竹茹。因为这个方仍然是在二陈汤、燥湿化痰二陈汤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半夏呢,燥湿化痰力量较强,但是辛温的,和竹茹同用以后,竹茹它偏寒凉,可以清热化痰。同时它有利胆作用,又有和胃作用,所以对于胆胃不和,这种偏于痰热的比较适宜。这两者联用之后呢,加上后面加了枳实,全方就偏凉。臣药是陈皮和枳实,陈皮仍然是理气化湿,和半夏相配体现了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这个原理,是治痰的一个常用的配伍组合。枳实呢,可行气、降气,可以导滞,也有清热作用,所以和竹茹相配,对于全方清化痰热、消痞、导滞有协助作用。佐药呢这里分为两组。用茯苓,仍然是二陈汤原方里的含义,茯苓在这里呢,一个健脾治疗生痰之源,一个它能够渗湿,能够协助半夏的燥湿呢,增加化痰力量,脾为生痰之源啦。一方面呢茯苓还擅长于平冲逆逆,降水气之上逆。在这里呢,刚才证候分析我们分析到,它涉及到一个痰气凌心,痰气上逆、凌心,上干清阳、头晕目眩,心悸,所以茯苓这个能够平冲降逆呢,有助于和竹茹、枳实配合,有助于能够降痰气,它治疗很多精神系统疾病,也是靠的这个机理。生姜、大枣在这里啊,主要调和脾胃,生姜配合半夏,两个既有相须,有助于和胃降逆,有助于化痰,又能够相制,消除半夏的一些毒性。大枣能够补脾,和甘草联用呢,主要能够补脾胃,考虑脾为生痰之源,而且防止温燥之品伤中焦,这是甘草又可以作为使药调合药性。整个这个方体现了这个理气化痰,和胃利胆,当然过去很多教材上也提到了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这要看你的用量把握,如果使这个方凉性突出,治疗痰热,现在临床用的很多,用它清化痰热为主,那就竹茹、枳实量增大。这是这个灵活应用的范畴了。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温胆汤的方义分析。
                            在临床应用方面呢,首先这个辨证要点,就说应用这个方的使用基本依据,心烦不寐,这用来反应一个精神的,精神方面疾患的一个代表。痰热扰心,造成心烦不寐,痰热随着痰气上逆了,这个眩悸、呕恶,也是痰气上逆造成眩晕、心悸、呕吐、恶心。痰气上逆,胃气不和,苔白腻,脉弦滑,这是反应白腻,痰湿较重;弦滑呢,在这里反应的是既有胆胃不和这种痰浊内涌。随证加减的时候,如果说热邪显著,特别心热较重,心烦严重,加黄连,这个名称就叫黄连温胆汤。同时也可以加栀子、豆豉,配了栀子豉汤呢,可以有助于清热,清热宣发,解除胸中的烦热;如果属于痰热扰心,属于失眠,那可以加安神药,远志、琥珀粉,结合进去。惊悸,温胆汤在临床治疗阵发性心悸,是用得很多的,报道很多的,可以加珍珠母、龙骨、牡蛎,珍珠母、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如果说呕吐呃逆,就胃气上逆比较突出,那这个方里呢,可以加苏叶。苏叶,大剂量苏叶是解表发散,中等剂量的往往侧重在理气,小剂量的可以解郁、可以解郁。用苏叶中等剂量,或者苏梗,它主要呢可以理气,有和胃作用。枇杷叶是个降气的作用,能够降肺气,也有和胃作用。旋覆花,我们前面在张仲景的经方旋覆代赭汤里,曾经讨论过。旋覆花,擅长于降胃气之上逆,这个在旋覆代赭汤里大家可能还记得,它可以治疗噫气不足,心下痞、噫气不足,也就胃气上逆。所以在这里呢,就遇到如果痰浊停滞,引起痰气上逆,造成胃气不和。呕吐、呃逆,可以进行这样的加味。如果眩晕比较突出,痰浊上犯引动风邪,这也是内风的一类,加天麻,可以平肝息风,钩藤也是一个息风的要药,这在前面的治风剂呢,我们讨论过天麻钩藤饮,是以天麻、钩藤为君药的。天麻钩藤饮治疗现代高血压的这个头痛、眩晕、失眠啊,也是利用这两味药的息风作用。所以如果痰浊上逆,引起动风,那我们可以两个结合呢,解除这个风痰问题。癫痫一般认为和风痰有关,癫痫、抽搐和风痰有关,可以加擅长于清热化痰、祛风痰的胆星、钩藤、全蝎,全蝎还能有比较强的镇惊作用。这是温胆汤在临床随证加减里边较多使用的一些方面。


                          14楼2015-12-07 16:31
                          回复

                            第二节 清热化痰
                            下面第二节是清热化痰,这个清热化痰呢,治疗痰热证,那这里所说痰热证,主要还指有形之痰。这里现在教材说的这个方,我们教材要讲的两张方,主要是有形之痰。这个适应病证痰热证,组方用药的一般规律呢是清化热痰这类药,清化热痰药加理气药,治痰先治气,是基本的结构。


                            16楼2015-12-07 16:31
                            回复

                              清气化痰丸
                                常用方呢一个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丸主治痰热咳嗽,主治证候啊主证是痰热咳嗽,也就说痰热证它的表现是咳嗽热痰,咳出来的是热痰。那这个痰热怎么造成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本身痰湿自己啊本身有湿痰郁而化热;一种可能呢,本身外邪入里化热,然后热邪煎灼津液为痰,不管哪类原因,总之归宿到痰热的形成。那痰热,这种热痰在肺,引起肺失宣降就要咳嗽了。热痰的特点,痰热壅肺之后啊,肺失宣降,咳嗽气喘、咳喘。痰热特点,咳痰黄稠。典型的痰热,应该说咳痰黄稠量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黄稠特点上,只要有痰,痰就阻滞气机,可以胸口满闷,这是在前面讲到这二陈汤,包括这个温胆汤共同的痰热阻滞气机,是它的一个特点。那痰湿阻滞,造成肺胃之气上逆,气急严重的可以喘,呕吐恶心,这也是痰证常见的。痰热呢,要扰乱心神,程度较轻呢,体现出一种烦燥,心神不安,烦燥不宁了。这有热,心烦,是一般热证都可以发生。这个舌象、脉象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是典型的痰热证,痰热证的舌脉表现。所以通过这个清气化痰丸的这个证候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痰的瘀滞部位主要是在肺,造成肺失清肃,连带引起了胃气不和、胃气不和。但因为有热象,所以邪热、痰热扰心,有一些兼证,主要是在肺,是咳吐、咳出来的这个热痰。
                              治疗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方义分析呢,这张方仍然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这个方用胆南星和瓜蒌仁这两味联用当君药。胆南星苦寒的,较强的化痰力量,南星可擅长用风痰,胆南星呢,也能擅长用痰热了。瓜蒌仁既能够清化热痰,也有宽胸作用,宽胸、除满这个作用。这两个联合针对了痰热咳痰黄稠,甚至于量多,针对性很强。臣药呢,黄芩、半夏,黄芩擅长于清肺热、清上焦之热。在这里增强胆南星、瓜蒌仁,增强它们的清痰热作用。半夏呢,二陈汤里君药,这里臣药。它增加这种化痰力量。这毕竟虽然是热痰,痰来源仍然是一种湿聚成的。半夏呢,燥湿化痰,增加全方的化痰力量,当然整个方剂呢它是属于凉性的,半夏是温性的,在这里,大队的凉性药当中,配伍一定的温性药,它起到去性取用的作用,留下了它化痰的力量突出这个“用”,抑制了它辛温燥腻之“性”。这是一个配伍当中扬长避短的一个方法。佐药呢,这个方里有三味药,杏仁是苦平,平性药,寒痰、热痰,各类痰它都可以使用,平性药,它有化痰作用,长于降气,降气止咳。陈皮能够理气、化湿,有助于化痰。枳实在这里,这个方里枳实可以降气导滞,又能清热,偏寒性,加强全方清热作用,又和陈皮结合呢,能够增强理气作用。这个方里茯苓能够渗湿帮助消痰。姜汁有散水,有助于消痰的作用,还能防止胃气上逆,因为这个痰湿重了,痰热可以引起呕恶,它有和胃作用。这个方实际上是在二陈汤基础上去掉甘草,再加上清化热痰的一组药构成。为什么去甘草?那要注意这个方里痰量,应该说痰热,咳痰黄稠,量还是比较多,要去掉甘草。我们前面讲到二陈汤的时候,你联系到二陈汤后面的第一个附方,导痰汤,也是利用了二陈汤去甘草再加味,所以痰湿较重,阻滞在肺胃的,甘草可以不用,可以去掉甘草。这是对清气化痰丸的方义分析。这个方是临床常用方,我们教学大纲把它定为一类方,重点掌握的方,代表了咳嗽又有热痰这种代表性治疗方法。在临床用这个方要把握它的配伍特点,它的配伍特点是化痰和理气清热并用,或者说化痰理气清热并进。有痰,毕竟化痰力量强,化痰为主,治痰要治气,而且针对热痰要清热,所以它是化痰理气清热结合的,这是这个方的一个配伍特点。在运用方面,辨证要点一个是从痰的性质来辨,咳痰黄稠是热痰的基本表现,胸膈痞闷是反映了痰热阻滞气机,所以这个方里它才要陈皮、枳实这些行气药结合,胸膈痞闷。从舌象脉象来看,它是典型的痰热表现。在随证加减方面,随证加减运用方面,如果痰多气急,痰量很多造成咳喘气急,那要加强清热解毒,加强排痰这个力量。鱼腥草在临床既能清热解毒,也有一定的排脓作用,在这里能够排痰,协助排痰、清热。桑白皮是降气清肺热这个作用,所以增加降气平喘,增加排痰清热这个力量。如果痰胶稠,很难咳出来,由于痰热,很粘滞,难以咳出来,这种痰稠胶粘难咯,半夏辛温,往往比较燥,就适当减量,加青黛、葛粉,葛粉化痰,它有化痰作用,也有一定软坚散结作用,青黛增加这种清热力量,因为热邪重了,煎灼津液,容易使痰胶粘难咯。如果胃气上逆突出,恶心呕吐比较明显,可以加竹茹来清化痰热和胃,加强和胃的力量。如果有痰热扰心,烦躁不眠,这个方里去黄芩加黄连,加黄连增加清心力量,用栀子清热利水,增加热邪从小便排出的出路,而且可以加一些安神药,遇到心神不安,痰热扰心,心神不安,可以加黄连、栀子,去黄芩,增加琥珀粉、远志这一类养心安神的药。这前面我们讲的是这个清气化痰丸,这是属于一类方,重点方,也是我们清化痰热方面的选择的唯一一个一类方。


                              17楼2015-12-07 16: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