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皿吧 关注:154贴子:571
  • 0回复贴,共1

博山玻璃器皿的前世今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博山玻璃器皿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箸斯冰。栖息于博山大地深处的矿土的精魄,经过火的淬炼,水的涤荡,心的琢磨,幻化万千色彩,诞生一个光明澄澈飞云舞彩的玻璃世界。站在孝妇河畔,听脉脉水声,仿佛千年前炉火的跃动,工匠的呼吸,伴着历史的声音,穿越千年风雨,还响在耳畔,闪在眼前。

早在盛唐开元,既有李亢“不知淄州出玻璃器皿乎”之间,及至蒙元一朝,博山玻璃窑炉已是天下皆知。明朝时候,博山青帘悬挂在皇家的郊坛和家庙,应着苍天的的色彩,早就无比的庄严。
追至满清建立,博山玻璃臻入佳境。清朝历代皇帝对于玻璃都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创造官窑,遴选御匠。于是上行下效,满朝文武,达官贵人莫不以精美贵重的琉璃作为身份的象征加以炫耀。博山官窑,佳品迭出。购买收藏,趋之如骛。光绪年间,博山内画鼻烟壶兴起,纤巧神奇的内画,匠心独运的优雅,让人叹为观止,清廷皇帝皆称佳品,遑论寻常黔首。
物换星移,盛级而衰。晚晴以降,国内动乱,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手握轮子,竹笔的大师,再也保守不住博山人世代坚守的玻璃。百年技艺,几乎毁于一旦。建国之后,玻璃失业短暂喷薄又戛然而止,后在计划和市场的进退中俯仰,逡逡之间,乍现百花齐开,盛世气象绽放琉云璃彩之中。历经千年老火烧淬,玻璃这门关于时间和耐力的学问终于没有被子孙忘记。千年玻璃,呈现古韵心妍。
但在一片喧闹沸腾之下,名匠大师才等到炉行的春天就步入了人生的春秋,承其技者,寥寥数人,绝世精美的玻璃似水又变的脉象凝重......。
站在炉神庙下,望着东去的河水,逝者如斯,不禁要问,千年之前是谁站在同样的位置,面对着炉火映照的河水,发出的是怎样的历史浩叹?


IP属地:山东1楼2016-01-09 10: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