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開始,生日這個概念就慢慢淡出了生活,然而無論如何,這個日子還是意味著,我又大了一歲了。而從小到大,生日時最有儀式感的一件事就是吹蠟燭許願吃蛋糕吃麵。說實話,我并不太喜歡儀式,因為除了某些法律意義(比如某冷晚上翻墻去通宵(被抓)會先來找我借身份證),生日只是一輩子中稀疏平常的一天,你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都在走向衰老,就像是沒有學會公元紀年法的原始人根本無所謂。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又處處充滿了“儀式感”。每月初,每年初都會看到微博朋友圈會有人發一句:X月,請對我好一點。雖然每次看到都覺得很蠢,好像發了這麼一句,就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一樣,但是還是忍住去吐槽了,說出這樣話的人,生活大概總是碰到了諸多不順,何必又再去給別人添堵呢?還有那些喜歡關注“水逆”的人,有句話叫做:少裝不努力,老大怪水逆。(當然還有每個月水星都要逆行一個月的姑娘我也真的不知道水星到底是怎麼飛的了)。其實兩種人本質來說都是一樣的,只是一種選擇將問題怪罪于天象,而另一種寄託于幻想。
前不久在QQ空間(沒錯就是這麼古老的文物)看到了初三還是高三的百日誓師大會,其實複習到了這個份上,每個學生有幾斤幾兩老師和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已經心知肚明,但是在這樣的儀式下,接受了十多年高壓教育的學生,總有人會受到氣氛的感召,將壓力化為動力最後爆種一波。有時候我真的覺得,人的惰性、自我麻痺最可怕的東西,而這種時候,通過儀式刺激,不失為一劑良藥。
引用知乎中對於儀式感的兩段話:“个人的心灵必然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的观念必然与别人不同,甚至无法表达。但仪式,给了人和他人在心灵上同一的可能,通过特殊的器具、特殊的行为、特殊的程序,将个人的意识中某一部分与这些文化符号上附着与寄托的观念同一,产生交托感与归属感。”
“人,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
哦對了,我今天吃了兩塊蛋糕和兩碗麵。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又處處充滿了“儀式感”。每月初,每年初都會看到微博朋友圈會有人發一句:X月,請對我好一點。雖然每次看到都覺得很蠢,好像發了這麼一句,就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一樣,但是還是忍住去吐槽了,說出這樣話的人,生活大概總是碰到了諸多不順,何必又再去給別人添堵呢?還有那些喜歡關注“水逆”的人,有句話叫做:少裝不努力,老大怪水逆。(當然還有每個月水星都要逆行一個月的姑娘我也真的不知道水星到底是怎麼飛的了)。其實兩種人本質來說都是一樣的,只是一種選擇將問題怪罪于天象,而另一種寄託于幻想。
前不久在QQ空間(沒錯就是這麼古老的文物)看到了初三還是高三的百日誓師大會,其實複習到了這個份上,每個學生有幾斤幾兩老師和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已經心知肚明,但是在這樣的儀式下,接受了十多年高壓教育的學生,總有人會受到氣氛的感召,將壓力化為動力最後爆種一波。有時候我真的覺得,人的惰性、自我麻痺最可怕的東西,而這種時候,通過儀式刺激,不失為一劑良藥。
引用知乎中對於儀式感的兩段話:“个人的心灵必然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的观念必然与别人不同,甚至无法表达。但仪式,给了人和他人在心灵上同一的可能,通过特殊的器具、特殊的行为、特殊的程序,将个人的意识中某一部分与这些文化符号上附着与寄托的观念同一,产生交托感与归属感。”
“人,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
哦對了,我今天吃了兩塊蛋糕和兩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