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盖率超过上世纪中期,茂林修竹遮蔽所有宜林山地,长江浑水期从17年前的每年300天减少为150天……17年,四川人民用锄头和背篓,用汗水和坚韧,唤回了消失的青山绿水,诠释了中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力量。 长江上游:森林归来 万山千河之省四川,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层层叠叠的群山,见证了一个奇迹:在半个世纪里被砍伐殆尽的大地,今天又恢复成了森林。图为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鸟瞰(2015年9月7日摄)。

大地恢复成森林 17年,四川人民用锄头和背篓,用汗水和坚韧,唤回了消失的青山绿水,诠释了中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力量。这张拼版图片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的攀枝花市三堆子人工造林区(上图摄于1998年,下图摄于2008年)。

回顾:疯狂运输大量木材 倒树、去枝、剥皮、截断,吊上索道钢缆滑到山脚,转运到人工渠首。开闸放水,七八米长的原木簇拥着顺流而下,冲进雅砻江,漂向下游的码头车站。“入水的刹那,溅起十多米高的水花,声音能传到一公里外。图为1998年前每年从公路运送大量木材。

森林悲歌:木材生产加工 沧海桑田,崇山峻岭涛声再起,演奏的却是崭新乐章。木材生产加工曾经是四川几十个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戛然而止。木里县财政收入仿佛在一夜之间从3870万元下降到413万元。这是四川省木里县鸭嘴河上漂浮着的被砍伐的木头(1997年11月摄 )。

森工队伍打碎森林的千古幽梦 无数参天大树,被变成国家急需的铁路枕木、矿井棚架、炼钢的木炭,以及后来当地高速增长的GDP和财政收入。图为砍伐后的四川省木里县的原始森林只剩下树桩和光秃秃的大山(2000年摄)。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四川水土流失面积接近20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到9亿吨,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泥沙输出地。四川十万“砍树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千万农民割掉山坡上最后一茬庄稼,一场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在巴蜀大地展开。图为川南林业局615林场职工在封锯(1998年8月30日摄)。

四川十万“砍树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 1998年大洪灾过后,中央果断决定长江上游彻底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工企业全面转产,投入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图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博窝乡大山巡护(2015年6月9日摄)。

生态新歌:幼苗长成森林 生态经济的曙光也在西南山区升起。图为雅安市宝兴县神木垒自然保护区(2015年9月9日摄)。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 觉醒的过程有点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就开始控制天然林采伐量,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1996年,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四川着手制定“把‘森老虎’请下山”的森工转产脱困方案。图为航拍四川省天全县喇叭河林区(2015年9月6日摄)。

四川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 一边是艰辛的植被恢复,一边是痛苦的经济转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四川净增森林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比194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图为游客在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上的原始森林里游览(2012年10月20日摄)。


大地恢复成森林 17年,四川人民用锄头和背篓,用汗水和坚韧,唤回了消失的青山绿水,诠释了中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力量。这张拼版图片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的攀枝花市三堆子人工造林区(上图摄于1998年,下图摄于2008年)。

回顾:疯狂运输大量木材 倒树、去枝、剥皮、截断,吊上索道钢缆滑到山脚,转运到人工渠首。开闸放水,七八米长的原木簇拥着顺流而下,冲进雅砻江,漂向下游的码头车站。“入水的刹那,溅起十多米高的水花,声音能传到一公里外。图为1998年前每年从公路运送大量木材。

森林悲歌:木材生产加工 沧海桑田,崇山峻岭涛声再起,演奏的却是崭新乐章。木材生产加工曾经是四川几十个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戛然而止。木里县财政收入仿佛在一夜之间从3870万元下降到413万元。这是四川省木里县鸭嘴河上漂浮着的被砍伐的木头(1997年11月摄 )。

森工队伍打碎森林的千古幽梦 无数参天大树,被变成国家急需的铁路枕木、矿井棚架、炼钢的木炭,以及后来当地高速增长的GDP和财政收入。图为砍伐后的四川省木里县的原始森林只剩下树桩和光秃秃的大山(2000年摄)。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四川水土流失面积接近20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到9亿吨,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泥沙输出地。四川十万“砍树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千万农民割掉山坡上最后一茬庄稼,一场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在巴蜀大地展开。图为川南林业局615林场职工在封锯(1998年8月30日摄)。

四川十万“砍树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 1998年大洪灾过后,中央果断决定长江上游彻底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工企业全面转产,投入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图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博窝乡大山巡护(2015年6月9日摄)。

生态新歌:幼苗长成森林 生态经济的曙光也在西南山区升起。图为雅安市宝兴县神木垒自然保护区(2015年9月9日摄)。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 觉醒的过程有点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就开始控制天然林采伐量,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1996年,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四川着手制定“把‘森老虎’请下山”的森工转产脱困方案。图为航拍四川省天全县喇叭河林区(2015年9月6日摄)。

四川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 一边是艰辛的植被恢复,一边是痛苦的经济转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四川净增森林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比194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图为游客在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上的原始森林里游览(2012年10月20日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