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萝莉爱军娘吧 关注:2贴子:113
  • 9回复贴,共1

xueshengjiangtan2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du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6-04-14 19:06回复
    青梅煮酒 细说三国【二稿】
    在座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学生讲坛,我是来自高二(7)班的沈雨霏。今天呢,就由我来和大家聊聊三国。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一说到三国,大家可能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这些英雄人物;还有官渡、赤壁、夷陵这些经典战役;又或者是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这些故事和计谋……而且自古以来,三国时期这段历史就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们青睐的对象,其中的代表作品,就是明初作家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得不说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三国志》、《后汉书》这些史学著作。想必在座许多同学对于三国的了解,也是来源于这部作品。但是,文学作品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的,其中多多少少也包含了虚构、美化的成分,以及作者的主观情绪在里面,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书中人物的“历史形象”就有了偏差,形成了一定的“文学形象”;而伴随着文学作品在民间的广为流传,这些人物在老百姓心目中,又会形成一个“民间形象”。由于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因此在历史的传承中,在街头巷尾的口耳相传中,这些具有偏差的“假相”,往往就会取代真相,在人民群众心中扎根。因此今天我将撷取三国时期几个被大家普遍误解的人和事儿,试图来分析历史的真相。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6-04-14 19:07
    回复
      此外,周瑜的人品也如同他的名字,堪称美玉一块。据《周瑜传》记载,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为人,唯与程普不睦。” “普颇以年长,数凌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如此看来,周瑜的人品十分大度,不仅不和程普计较,最终还凭借独特的个人魅力,感化了程普。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刚刚成为大汉丞相的曹操加紧了他的统一步伐,亲率数十万大军南征刘表。八月,还未等及曹军入境,荆州牧刘表病逝,少子刘琮接手荆州。
      九月,曹操的大军进入荆州地境。没有经历一场战斗,也没有通知近在咫尺的皇叔刘玄德,刘琮消无声息的打开襄阳门户,遣使投降,将荆襄八郡拱手交予曹操。
      由于荆州一失,与之连壤的东吴也必将面临是和是战的难题。与立志一统天下,又被曹操视为死敌,欲除之而后快的刘备不同,吴主孙权作为占据一方的诸侯,除了战,还有降这条路可走。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6-04-14 19:14
      回复
        就在这时,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人出现在东吴君臣的面前。
        这个人就是彼时刚刚出山一年的诸葛亮。
        当时摆到诸葛亮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以自己的智能说服当时于战于降之间举棋不定的吴主孙权倾出全力对抗当时号称有水步八十万的曹氏大军。
        不得不说,年轻时的诸葛亮就已经是一个颇具外交才能的政治家了。他对吴主仲谋的说辞,丝毫没有折损自家的颜面,并始终坚持共同抗曹,而非依傍东吴之军为自家解围的说法,只言片语间就令孙权倒向了“积极抗曹,三分天下”的大局,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局面。【具体对话内容PPT展示】
        在诸葛亮促成孙刘结盟之后,周瑜主动请缨,率领三万东吴水军奔赴长江上游,迎战曹军。
        吴军和曹军在赤壁遭遇后,据《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也就是说,曹军在遭遇战失利后,才退居北岸,而周瑜带领的吴军却早已在南岸驻扎了。也就是说,赤壁之战的选址,是周瑜主动选择的结果。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6-04-14 19:15
        回复
          现在我们来看看赤壁周边地区的地图【PPT放地图】。值得一提的是,在赤壁之战半年前,孙权派周瑜率兵攻打了孙氏的仇家,驻守江夏的黄祖。周瑜为全歼黄祖,占领了江夏郡西有叫陆口(今湖北赤壁市西)的水口。可以发现,赤壁正好处于吴军先前拿下的陆口旁边,可以得到来自陆口的军事支援,背靠坚实的屏障,进攻当然就有优势。再看赤壁周围的地势,是连绵且陡峭的山岗,敌方难以在此停船登岸,堪称易守难攻之地。而且长江在赤壁地区所在的江面,由上游的1500米左右骤然收缩至1100米左右,江水流速增大,水流湍急,来自北方不谙水性的曹军与轻车熟路的东吴水军在如此险恶的长江上交战,即使没有后来的火烧连环船,曹操也是凶多吉少了。
          下面就要讲讲著名的火烧联环船了。《三国志·周瑜传》中,黄盖对周瑜说:“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也就是说,对付曹军这帮旱鸭子,只需一把火,就能把他们烧得不知所措、四处逃窜。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这把要了曹军命的火,乃是靠诸葛孔明在七星坛上借来的东风烧起来的,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可不会登坛作法,那么这股东南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据《三国志》中吕蒙等人的传记记载,曹军被烧的地方在乌林矶,也就是位于今天洪湖市的一片石滩。在而在曹军的北部有一片水系,这是我国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云梦泽。云梦泽在面积最广时达4万平方公里,南以长江为界。按照高中地理的知识,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季(赤壁之战发生在12月左右)大陆较冷,陆上气压高,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而在滨湖地区,每天昼夜也有类似的风向变化,白天刮湖风,晚上刮陆风。在赤壁地区,云梦泽作为一个巨大的湖区,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足够大的。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6-04-14 19:16
          回复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船之所以能被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东吴老将黄盖的诈降了。由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歇后语太出名,很多人都以为在赤壁之战中,周黄二人用苦肉计骗了曹操,其间黄盖还特意写了封诈降书来获得曹操的信任。【PPT放《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诈降书的对比】
            两封信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三国演义》中的那封信却多了“兼之擅作威福,无罪受刑,有功不赏。盖系旧臣,无端为所摧辱,心实恨之”这样几句话,又因为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鲁肃曾以同情者的身份为黄盖讲过情,劝周瑜不要打黄盖,所以小说中引录的黄盖诈降信中只骂周瑜。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赤壁之战时周瑜确实用了诈降计,却并没有用苦肉计。
            因为史书上没有对于赤壁决战的具体时间的记载,而黄盖又不可能在白天,在周瑜眼皮底下公然带人“投降”曹操,因此我们更倾向于火烧赤壁发生在傍晚至凌晨这一时间段。所以周瑜完全有机会等到陆风,即赤壁当地的东南风起时发动火攻。而且由于冬天北半球日照时间短,当地刮东南风的时间往往比刮西北风的时间还要长。凭借这这股云梦泽上来的东风,周瑜成功地使云梦变成了曹操的噩梦。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6-04-14 19:17
            回复
              除了“借东风”,赤壁之战中的许多典故也值得辩伪。
              比如草船借箭。通过查阅史料及批注,我们没有发现在赤壁之战中有过诸葛亮向曹操借箭的记录。然而在《魏略》一书中,我们发现了孙权在濡须之战(公元213年)中草船借箭的记录:“(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但在另一本史书《吴历》中,只有孙权乘船面见曹操的事,并没有曹操放箭射船的事。虽然历史上是否有“孙权草船借箭”的故事还需进一步印证,但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诸葛亮并没有在赤壁向曹操借10万支箭。
              赤壁之战可以算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了,可以说,周瑜凭借了天时、地利、人和,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然而就在赤壁之战的第二年,周瑜建议孙权西进三峡攻取益州,孙权批准其回江陵做准备,周瑜却不幸在回程途中病逝于长江边的巴丘山(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一代名将就此陨落。而自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就一直在零陵(今湖南永州),二人都未见过面,自然就没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了。
              下面我们将目光转向长江对岸的魏国。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6-04-14 19:17
              回复
                二、七步疑云
                我们今天说的是三国中被误解的人和事儿,那么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一直以“反派形象”出现的曹魏,自然也是我们辩诬的对象之一了。不过古往今来,人们辩诬的对象往往都是一代枭雄曹操,由于众多前辈珠玉在先,我这里也不凑热闹卖弄才学了,今天我要辩诬的对象,乃是曹操的次子,魏文帝曹丕。
                比起无瑕美玉般的周瑜,和年轻才高的诸葛亮,历史上的曹丕可以算是毁誉参半了,但是他的文学形象则更为不堪,追溯曹丕声名狼籍的原因,无外乎于篡汉、杀弟、迫弟等。
                其中篡汉是事实,但即使爱汉如罗贯中,也知道当时的汉朝早已腐朽不堪,再也没有可能扶起来了。所以贯穿在整个后世文学中的“曹贼”形象,只不过是中国文人对知己对主公的忠诚和对乱世的悲悯的发泄罢了。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6-04-14 20:04
                回复
                  下面言归正传,说说七步诗的故事。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是曹丕曾经和曹植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世子之争,最终夺取王位并篡汉的曹丕,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下面这首著名的《七步诗》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的结局自然是曹丕十分羞愧,放过了曹植。
                  那么问题来了,七步诗的故事最早出自南朝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相去三曹的年代大约二百多年,《世说新语》也相当于他搜集的一个前朝文人的八卦段子集。只是对于汉魏晋的研究材料太少,才使得《世说新语》成为研究那个时代人物风貌的重要材料,却并不代表其中所述的就是史实。
                  当然要论证这首诗是伪作,可以从曹植集是否收录、诗歌是否符合时代、是否符合历史实情来论述。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6-04-14 20:05
                  回复
                    由于七步诗的流传,曹植被贴上了“命运悲惨的才子”的标签,而曹丕也被贴上了“嫉贤妒能的庸人”的标签,而二人显赫的文学成就却鲜为人知。
                    在诗歌方面,曹丕在诗歌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创作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二首》。这两首诗已经使七言诗具有了成熟的形式,在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曹植的五言诗已经圆熟婉转,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像《赠白马王彪》《白马篇》《七哀诗》《野田黄雀行》等。曹植的五言诗在情感的表达和题材的使用上已经十分完美,是五言诗的一个高峰。
                    此外曹丕的《大墙上嵩行》,不朽的杂言体,无数后世长篇歌行的师承。王夫之评价这首诗时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看到这两个璀璨的名字,我们或可一窥该诗的影响力。
                    在文赋方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的大部分。从现在传世的章节来看,除了对文学的空前重视,它同样反映了曹丕的政治理想及功业追求。无论如何,文学自觉性的旗帜在这里高高升起。而曹植的散文更显华丽大气。而且由于二人的地位不同,曹丕的作品多体现个人的闲情逸致;曹植则更多的反映了曲折的命运和悲愤的情怀。曹植在辞赋创作上成就更高,《洛神赋》则是其代表作。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6-04-14 2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