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10贴子:166,122

求教孙策在临终时完全没提过周瑜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天做三国相关视频想写一句孙策临终遗言嘱咐周瑜的话(之前以为周瑜是托孤重臣),然后翻三国志发现,被托孤的只有张昭,好像完全没提到周瑜,这是三国志上没写其他材料上有,还是真的就没提啊?为什么周瑜没有被托孤?是地位和能力不被时人认可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5-10 10:40回复
    主要原因是周瑜那时不在吴。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16-05-10 14:16
    收起回复
      孙策肯定会说:“盯住周瑜,其若有异心,汝可伺机杀之”。


      IP属地:上海3楼2016-05-10 15:14
      收起回复
        周瑜对孙权没什么感情,反而对孙策的儿子会有感情,所以一开始是不会拥护孙权继位的,他带兵奔丧就是明证,不要说他带兵是为了拥护孙权,如果说他带兵奔丧是为了孙策儿子,这我相信,但周瑜心甘情愿的拥护孙权实在是不现实,也许后来周瑜被张昭等人说服了,他明事理,晓大义,最终有条件的拥护了孙权。


        IP属地:上海4楼2016-05-11 16:19
        收起回复
          不是说:外事不问周瑜,内事不问张昭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5-12 22:30
          收起回复
            周瑜不在是主要原因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5-13 20:27
            回复
              策哥是没对周瑜托孤,但未必就没提些相关琐事。但是琐事的话,史书没记载就是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05-15 07:20
              收起回复
                也许孙策临终托孤的真相是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业,孙策咽气后,张昭权衡利弊,还是决定让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孙权继位,于是假传遗嘱......


                IP属地:上海10楼2016-05-16 14:29
                收起回复
                  或者孙策只是想让孙权暂领其部属,等儿子大了,再让孙权交回指挥权,在周瑜面前,孙权也是这样保证的,后来周瑜英年早逝,张昭又和孙权私交甚好,索性一拖再拖,再后来,孙权的官职、爵位、军力、声望已远超孙策了,所以这时已经有充分理由不让位了。


                  IP属地:上海11楼2016-05-16 15:07
                  收起回复
                    不在本地是最主要的。
                    也许策策一直把周瑜当做是帮他守外面的,他们俩名为总角之交,实则聚少离多……(泪)也许就是因为周瑜一直远离政治中心,所以才没有托孤给周瑜……_(:з」∠)_(小白观点,渣勿撕)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5-27 18:54
                    收起回复
                      没有,但决不是不被认可。自己一些理解哈,遗言还说“公等善相吾弟”,是“托孤”给很多人听的。君自取之,言情之恳切。张昭也的确是为孙权掌权做了很多事,一众故旧恋及旧恩,会为孙家守下这一分分打下的疆土,死时不光张昭在身边还有其他文臣武将,而周瑜吕范虞翻等等更多的人都在外地镇守。不光是托孤给张昭。
                      孙策对公瑾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书上写建安三年公瑾一回来投靠孙策,赠赐他的其他人都就比不上。公瑾跟孙策时间短,难免有人不服,孙策下令: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先前在丹阳balabala”给朝廷上表战功将公瑾排在所有功臣的最前面,…孙策遇刺伤重当夜死亡,挂的匆忙,巴丘离丹徒老远,瑜注定见不到孙策最后一面,我感觉策瑜之间的那种感情还需要遗言吗😂公瑾后来的表现也确实至忠至义。对于这事,易中天老师的说法是这样的“遗言留下了江东集团的既定战略方针:他死后,他现在江东的力量能打下的也就这么大了,下一步要调整政策变进攻为保守所以必须找一个老臣谋国,不急不躁,举贤任能,事实又证明,孙策的这个决定又是正确的…”。据记载,后来孙策死了,孙权一开始很悲伤哭唧唧,他老妈吴夫人也召董袭他们担心孙权不任事, 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策)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权)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 也确实是张昭带着孙权稳定了江东局面。当时张昭他们很多人觉得孙策应该会立老三,但是孙策挂前坚持立老二,周瑜带兵回来,按孙策的遗言带头向孙权行君臣礼表明立场,也稳定了局面。
                      自己的瞎理解哈,按照三国志,孙策遇刺前正计划奇袭许昌,如果这是真事的话,计划在曹袁对峙中搞点甜头,丹阳是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盘,丹阳兵也是自古出了名的彪悍,周瑜身负重任,以前也带过丹阳兵,孙策把丹阳交给周瑜,又在这么一个计划袭许的特殊时期,一是放心,二是袭许需要,至于孙策周瑜他们怎么计划的那就谁也不知道了,反正最后策死,计划破产。
                      有关孙策死遗言记载的也不多,遗言也够理智,妈呀想想被他射中了帅脸,临死前瘫床上还要说话,感觉那样好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4-01 09:59
                      收起回复
                        策哥哥的死就是个疑点,要说李二没改史你信么反正打死我也不信,所以不可否认或者排除渣权改史,瑜弟和策哥哥这么好的基友都没赶的回,所以说策哥哥死的突然也死的蹊跷,为什么策哥哥微服出巡狩猎会被别人知道行程呢?为什么会偏偏碰着瑜弟不在的时候呢?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4-02 01:07
                        收起回复
                          对于前面楼上提出的一些怀疑《三国志.吴书》部分造假的说法,我做一个简要的史源学说明:
                          1. 现在看到的《三国志》成书总作者是陈寿,而吴国部分的记载主要是借用的韦昭所著《吴书》。论改史的现实背景和矛盾,主要会发生在孙休和孙皓时期,扯孙权这个时候还能迫害韦昭的自己看着办。
                          2. 拿唐朝改史做类比的,简单说一下魏晋南北朝是私史著作的一个发轫期,大量发展中。而到了唐朝之后才开始设置官方的史馆,规范化正统意识,魏晋南北朝的史学著作特色和唐宋完全不同,做对比说明还请慎重。
                          魏晋南北朝比较讲究才性论,对人物的品评带着生命的光彩,叙述的故事很多领会其神而不能过分计较其形;而唐宋的正统观则需要严格剖析写作背景、目的,推测原来的情况(比如唐朝修了二十四史里的八史,就我知道的一点《晋书》的情况,正统情感不少),宋朝欧阳修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既有正文风之用、也有迎合时代风气之用。
                          就算谈谈哲学的史学概论好了,我们要追求的《信史》是什么?从夏商周开始我们都分不清《竹书纪年》、清华简,还是现存的《古文尚书》,上古三代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真要谈纯粹理性和绝对道德,天知道——康德和约翰罗尔斯慢慢读。我们能够抓住的,只能是渐近于真相却永远不是真相,以及为现实功能服务——见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虽然我更赞成当代人说的“权利优先于道德”,但“目的论”非常适合于我们这块土地。
                          最后,个人比较偏激的一个观点,略有冒犯还请见谅。——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里,有一半的现象是代表每个人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看到的世界很龌龊,至少表明你自己不是个很干净的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4-02 01:39
                          回复
                            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 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罗贯中这句ooc啊,看史书策和瑜之间的互动,压根不用面嘱之,而周瑜这种臣择君的人,如果孙权真不顶用,孙氏集团工作环境不愉快,爷大不了去其他地方,嘱了也没用。


                            17楼2017-04-04 12: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