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尸衣吧 关注:2,409贴子:52,390
  • 5回复贴,共1

腊玛古猿(拉玛古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腊玛古猿(拉玛古


IP属地:山西1楼2008-08-02 18:30回复
    一种生活于中新世的似人似猿的高等灵长类(化石)。这个属名最初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G.E.刘易斯于1934年据印度发现的一块右上颌骨化石订立的〔“Rama"是印度梵文史诗《腊玛耶那》中的祭神首领,阿约迪亚(Ayodhya)的亲王〕。 

      这类古猿化石首先发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立克山区,后来又陆续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希腊的比格洛斯、匈牙利的鲁达班雅、土耳其的昌迪尔和帕萨拉,以及巴基斯坦的波特瓦高原和中国的云南开远和禄丰被发现。至今,国外发现的标本都是些颌骨和牙齿,只有中国于1980年和1981年在禄丰石灰坝发现了 3个头骨化石,为探讨人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 

      从上述化石地点的地理位置来看,腊玛古猿当时分布在非、亚、欧 3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的生存时代为中新世中期到晚期,距今大约1500~700万年前。栖息地包括从森林到开旷林地的各种环境。 

      腊玛古猿类化石由于形态上存在差异和时代上有先后,因此往往被研究者分为不同的种。如腊玛古猿威克种(Ramapithecus wickeri)、腊玛古猿旁遮普种(R.punjabicus)和腊玛古猿禄丰种(R. lufengensis)等。 

      腊玛古猿的形态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古猿类来是较纤细的,而且具有较多的似人的性质。它们的头骨没有矢状脊或很弱;左右颞脊不太突起,在颅顶中部并不汇合;两侧的眶上脊弱而且分离;眶间隔很宽;整个面部显得较短;上颌齿弓呈近“V”字形。下颌骨比较浅;下颌齿弓呈各种“V”字形的变体,上内侧门齿的唇舌径特别大,上外侧门齿特别小,在尺寸上几乎只有内侧门齿的一半;下内、外侧门齿的大小几乎相等;上、下犬齿都比较小;下第三前臼齿已分化出双齿尖;下第三臼齿常带有两个附尖,即下后附尖和第六齿尖;臼齿的咬合面釉质较厚,有较复杂的皱纹。


    IP属地:山西2楼2008-08-02 18:30
    回复
      腊玛古猿的分类和系统地位一向是有争论的。最初在1934年,刘易斯根据印度发现的那个上颌骨,认为它的齿弓和牙齿具有像人的性状,因此提出腊玛古猿可能是人科化石。但这一看法在当时争论一阵后被遗忘了。到了60年代初期,E.L.西蒙斯重新研究这块标本,并支持刘易斯的观点,认为它比任何其他的早期人猿超科化石更像人,因此腊玛古猿被看作为人科最早的代表。这种见解后来被人类学家普遍接受。认为腊玛古猿是1000多万年以前就与森林古猿分开而向人类发展的最早的人类祖先。 

        但是到了70年代后半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和许多新化石的发现,对腊玛古猿的人科地位提出了怀疑。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人和猿最早分歧的时间距今大约500~600万年前。这与腊玛古猿化石的地质年代发生了很大的矛盾。


      IP属地:山西3楼2008-08-02 18:30
      回复
        KNOWLEDGE


        5楼2008-08-05 08:42
        回复
          自己作梯


          IP属地:山西6楼2008-10-31 2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