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间,蜜蜂这小精灵是极受欢迎的。乡人多喜热闹,对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树上的喜鹊窝,他们总是叮嘱顽皮的孩童别去伤害它们。其实喜鹊、燕子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些许物质上的指望,但他们认为自家屋子周围有这些生灵的鸣叫与飞舞,家中就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人就会显得格外精神,艰辛的生活也就仿佛多了许多盼头。而对蜜蜂,乡人更视其为天虫地宝,他们坚信只有家庭平安、和顺,蜂群才会嘤嘤嗡嗡地飞到哪家定居下来。蜂群会让主人家好几天都眉开眼笑的,一则可以取蜜,有一份口福,而更重要的是那些飞舞的小精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热闹、一份希望、一些艰辛生活之外的憧憬。
到了分蜂时节,自家木屋板壁的缝隙处有了拖长后腿慢慢悠悠探查的“向蜂”时,乡人就会放下那一天的活计,匆忙从楼上取下一个半米高的圆木桶来。那些圆桶多已年代久远,被几辈人使用过,有的已破烂不堪,木板间显出极宽的缝隙。于是乡人们像祖先一样用黄泥巴把那缝隙牢牢糊住,并认真扫去桶上的灰尘,然后取下木桶一端的盖子,朝上面喷些淡盐水或涂抹些蜂蜜,扣上盖子再把木桶小心翼翼地置放在“向峰”探查的地方。然后静静地伫立一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蜂群的到来。眼见着飞舞的向蜂愈来愈多,一旁的人就格外起了精神,如若一切顺利,不久之后就会有一群蜜蜂嘤嘤嗡嗡从天而降,熙熙攘攘钻进圆木桶里。那样的情景会让一旁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多数时候是热闹一阵之后,向蜂们舔净桶盖上的蜂蜜便各自散去,场面渐渐冷静下来,最后只余下一个孤零零的圆木桶和旁边一颗颗失落的心。虽然一次次看着飞舞的向蜂,想象着一大群蜜蜂嗡嗡地从天而降钻进圆木桶,又一次次满怀失落地重新拿起手中的农具继续一天的活计。然而蜜蜂的爽约并不会丝毫打消乡人们对其期盼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精灵的到来很不容易。
乡人视蜜蜂为宝,有蜂群的人家在分蜂时节大多会有人在家守着家中那些宝贝,一旦分蜂了,待蜂群出门一小半,乡人就急忙用早已准备好的水不断地向蜂群前端泼去。一阵手忙脚乱后,蜂王身上沾了水不能远飞,蜂群就会在就近的树枝上结成球状,主人家就会乐呵呵地拿一个蜂桶盖把他们招请回去,安置在另一个空桶里。有时蜂群飞到半途,飞得低了些,被山坡上干活的人发现了,那人就会急忙扔下手中的农活,抓起地上的泥沙,一路追赶着不断朝蜂群扔去。蜂群经不住这有些蛮横的挽留,只好停留下来,而那追蜂人便欢天喜地地奔回家取蜂桶去。这时节常会见一些乡人或蹲在一棵树下,或骑在树枝上,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好事的人路过,不免嫉妒地高喊:蜂王上盖,脑袋抠癞。那人恼怒异常却又不敢还嘴,更不敢松手,只有老老实实地待在那里,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说来也奇怪,那成千上万只蜜蜂,最上面的一层紧贴着脸盆般大小的蜂桶盖,下面的咬着上面一只的腿,依次向下吊着,彼此紧密相扣,结成一个安静的球形,一路上显得异常地恭顺。
此时乡人的话题多是关于蜜蜂的,谁家又来了一群蜂,谁家又分出了几群。得到蜂群眷恋的人家自是说得眉飞色舞,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生活一下子充满了希望,一切都光亮起来了;而那些没有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神情黯然,仿佛生活中有什么不幸就要降临,然而也并没有完全心灰意冷,他们默默地收拾好自家的蜂桶静静等待着,不定哪一天蜜蜂就会来了呢,他们这样想着盼着,日子便悄悄溜走了。
有了蜜蜂的飞舞,乡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首先是起得比以前更早了,晨起的第一件事必是走到蜂桶前盯着蜂门看,看蜜蜂忙忙碌碌地进进出出,采蜜了吗?脚上缠粉了吗?在坡上干活回来,也是先看了半天蜜蜂才进屋去。有时他们端着一碗饭走到蜂桶前,全神贯注地盯着蜂门,碗中的菜夹完了也懒得进屋去,似乎看着蜜蜂飞舞只吃白饭也是有味的。有时蜂群太弱,好久不见蜜蜂进出,性急的人便急忙轻轻地端起蜂桶伸长脑袋向里看,看到蜂群还在,这才舒了一口气。有时正在屋里吃饭,听见外面嘤嘤嗡嗡的声音,心中一急,难道要分蜂了?忙丢下饭碗跑到蜂桶前,直到看到飞舞的蜜蜂的头仍旧朝着蜂桶,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原来是新蜂试飞啊。少有的闲空时节,乡人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搬一把椅子端一杯茶走到蜂桶旁坐下,看着蜜蜂们匆忙的身影,听着蜜蜂们嗡嗡的闹声,脑海中想着这时节山上又有什么花开了,那花有蜜还是有粉,想着想着竟有些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那乡人小憩的梦中一定有甜蜜幸福的味道和热闹的嗡嗡声音。
酿蜜期快要结束时,有经验的乡人知道取蜜的最佳时机到了,没有经验的就会去向别人请教。取蜜是一件紧张而刺激的工作,这倒不是因为蜜蜂蜇人的缘故,祖辈上传说,打开蜂桶后若只有蜂蜜,没有花粉及卵虫,那是很不吉利的,预示主人家会有些不太顺利的遭遇,甚至有板有眼地传说哪年哪家取蜜时里面有一个棺材状的圆罐,虽然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