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蛐蛐吧 关注:170贴子:304
  • 1回复贴,共1

每年的八九月,立秋过后,蟋蟀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年的八九月,立秋过后,蟋蟀始长为~只成虫,但这时还不能马上入手捕捉,应让其在土中生长一些时日,以吸收自然界的养分。至处暑前后,虫体成熟了许多,此时就可以开始捕捉了。捕捉时间大致从处暑开始,可持续到白露后一星期左右(北方稍早),再后因为天气转冷,蟋蟀或因饮食寒凉露水而虫体亏损,或因挖土御寒而牙齿损伤,故而白露稍后的蟋蟀,就没有什么捕捉价值了。捉虫时间分白天和夜间两种。白天可以在中午稍后的一二点钟左右,听结铃声来捕捉。此时捉虫的好处是,蟋蟀结铃迫切,铃声连绵不绝,容易捕捉到声源;不足之处是白天易受干扰,蟋蟀见光之后跳得极快板远,捕捉难度比夜间大。晚上捕虫,可从八九点钟开始,至次日凌晨四五点钟,尤以2~4时这段时间效果最佳。此时捕捉的优点是,更深人静,万物无声,干扰少,呜音清晰,而且上品之虫大多要到此时才开始鸣叫;不足之处是上品虫的鸣叫声太短暂,间隔时间又长,易使捕捉者错过机会。此外,雷雨过后半小时左右,正是各色蟋蟀盛鸣之际,此时虫木论优劣大小,都在草根叶下、墙阴砖缝等处振翅高吟,选择机会多,对此也不可忽视。有道是“天时不如地利”捕捉蟋蟀也是如此。虽然是适时而捉,但如果地方选择不当,非其地而捕,那么到头来也会使人空忙一场,常常是一夜辛苦,到手只是一些细小的不堪入盆的次等虫儿。
  如果一旦地方选择准确,捕捉得法,那么收获将是十分可观的。
  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究竟应该选择什么地方才能捉到好虫呢?在宋朝贾似道的《秋壑促织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出于草上者,其身则软;出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其性劣。”他指出了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蟋蟀的不同特性,可作为捉虫、选虫的总的依据。除此之外,根据当前的情况,介绍以下几点规律性的体会,供捉虫时参考。
 在农民经常耕耘的农田里或者近期内耕耘过的土地上不宜捕捉。因为这些农田土地大多喷洒过农药化肥,化肥农药对作物有利,但对蟋蟀来说却是“催命符”,以致在这些地方生长的蟋蟀多为小、弱、残、薄之物。再者,由于经常翻动地表,蟋蟀的生栖场所受到侵扰,使之不能安静生长,导致个体衰弱。另外,在农作物田地中捕捉蟋蟀,特别容易损坏庄稼,这对农业生产是极为不利的。捉虫本身是一项娱乐和锻炼活动,若一旦过火,就是一害,在上海七宝地区就是如此,因这里盛产名虫上品,每年秋天,捉虫者趋之若骛,将大片农田辟为平地,当地农民苦不堪言。在浅草中、贫瘠土里、瓦砾堆内、粪坑近旁,以及垃圾堆和畜舍旁边,不会有好虫生长。同时,在小水沟附近、腐草堆里,也绝少有上将名虫。但是,如果在墙脚边和干燥高敞的地方捕捉蟋蟀,大多会有上品之虫入手。特别是在荒僻的石坑、岩缝、城墙根、大石板下、废寺弃字、野家、河畔等人迹罕到之处,常有体质刚健的珍品异虫。此外,在以下两种环境里也可能有佳虫隐伏:一种是在体质特别肥壮的“棺材板”蟋蟀特别多的地方;另一种就是蟋蟀的密度特别小,即在正常情况下,蟋蟀的鸣叫声特别稀的地方。在这两种环境里,常常能捉到超乎寻常的上上佳品虫。如能选择好以上诸地,只要走下心来,慢慢搜捕,一定会有好的收获。选好了时间、地点,还要有好的捉虫技巧,才能保证一只只上等虫儿手到擒拿。一般到了野外,四下里都是此起彼伏的虫声,这样就需要从中听出虫的优劣了。总的来说,要选择那些声音宏亮、雄浑的虫下手,要找准这种声源。随着季节的不同,它们的声音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早秋时节,应以鸣声苍劲刚烈的作为捕捉对象;若其声抑扬顿挫并呈间歇性的,以及鸣声虽不高,但其声调坚实有力,属于“实声”的,更是不可轻易放过;长衣、阔翅之类的蟋蟀,鸣声多宽大、沙哑,它们的声音特别容易区分,这也是捕捉对象,不可轻弃。实践证明,那些上好的蟋蟀,往往是鸣叫快捷有力,震动人心,它每振翅一呼,捕捉者的心跳也随之加快,这是因为听到好虫的声音而令人兴奋所致。至于那些鸣声尖小、连续不断,或声音虽高,但听去却是给人一种空洞感、全无节奏的声音,则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到了中秋时节,虫鸣声要以响亮、刚烈的为好,但是那些发出宽大而沙哑声的,往往是日趋苍老的垂暮之虫,对它也不必再操劳了。据老一辈的说法,上品佳虫的鸣声,不但具有上述短暂、快捷、有力的特点,而且每次连续鸣叫的次数,总是单数,即每次急鸣三声、五声、七声,这也是一种区别蟋蟀优劣的依据。如果在白天听铃声捕捉,方法也大致相同。早期以铃声缓慢、略带沙哑、个头儿较大者,多为上品之虫,那些铃声急促、声音清脆的,多为小个儿劣种。到了中秋时节,铃声以稍急而响亮的为佳,时近晚秋,对其不应轻易放过。至于那些声音缓慢、沙哑的,必为颤颤老矣的衰弱之虫,对它也就不必再费力去捕捉了。一般养虫者都普遍认为捉虫以深夜为好,因为上品好虫都在这时鸣叫,事实也确是如此,但好虫鸣叫的间隔时间是很长的,有时正当捉虫者路过时它没有鸣叫,就会失之交臂。而中午结铃则不同,因其迫切需要交尾,鸣叫一声紧接一声,间隔不是很长,从而给捉虫者提供很大方便。对于捉午铃虫这一点,历代虫谱都木加议论,或者只说“听铃声捉大不到好虫”。事实恰恰相反,善于从结铃声中辨别其大小优劣的捕捉老,却最爱捉午铃虫,而且得将机会远远高于深夜,但其缺点就是如前所述的捉虫难度比深夜高出许多。在深夜捉虫,一旦发现后,用电筒照住,只要不碰到它,一般它是不动的,而白天则不同,一旦翻开砖块草皮,它马上就会连窜带跳地逃之夭夭,而且好虫会审得更快,跳得更远,更容易逃脱,故捉虫者如果没有灵敏的反应和较熟练的捕捉技巧,的确是不大容易捉住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捉午铃虫“捉大不到好虫”的原由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01 11:08回复
    顶一个。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8-03 1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