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天涯论坛作者:真的很博通
1,跪还是不跪(引言)
某一天,两个人异常的烦恼,一个英国人在想自己要不要跪着见中国皇帝,一个中国皇帝在想要是对方不跪见还是不见。
为了这个问题,两个人显得异常烦恼,原本只是一次没什么了不起的会面进而演变成一场关乎国体的关键性会面,要么该跪么?是入乡随俗,还是恪守本分?最终双方都退了一步。这看起来是一个无所谓小问题,但实际上背后牵着一个大问题,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国体?
全文以此作为开篇做引言就是希望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逐渐式的混乱纷杂的近代史变得清晰可见。
看待历史人们容易犯一个很简单的错误,那就是用今日的眼光看待古人,用今日的道德伦理观去分析过去的人,这样看起来可以,但是在很多人,很多事上就会觉得异常的古怪和不通人情,对于后人来说先人在某个问题上的执拗和执着让人不可理解也难以琢磨。其实只要用古人的思想去看待古人,那么一下间就豁然开朗了。
在那个时候,中国和英国有什么不同呢?简单易懂的说就是中国没有国家概念,而英国有国家概念。所以对中国来说,假如英国的使节不下跪,那别人以后是不是来了也不会跪了?这种恶性的事件是在公然的挑战清朝的权威性。
反过来说,英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国家概念,使得英国使臣不愿意双腿跪,最后以单腿跪见了中国皇帝。然后开始写黑材料,把清朝说的很差很不堪,尤其是写出汉与满的不和。
公平的讲,中国和英国都是盲人摸象,全凭感觉来,对于中国来说此时的中国正是全盛时期,外面不知道哪里来的使节,耀武扬威的要求通商,对于清朝来说很难接受,英国人就抱着一定能谈成功的心态来的么?我认为这次会面是一次刺探。
双方的根本利益都不在一点上,所以自然谈不拢,对于英国来说,欧洲和海外的殖民地才是自己的要点,而对于中国来说,保护王朝是最重要的目标。
第一次会面就这么结束了,但第一次会面所引出根本性问题,却着实令我感兴趣,首先,英国人送了很多武器给清朝,乾隆为什么不感兴趣。其次满汉之间的问题,贸易的问题。才是更加有趣的问题。
第一篇文章,只是想写一个引言,对于中国来说,那是最后可以挺胸抬头说自己是***大国的时机,等到后来,等待中国的就是百年的耻辱与挫折。
这场挫折的原因是什么,在挫折中得到了什么,是这整篇文章要分析的要点。
1,跪还是不跪(引言)
某一天,两个人异常的烦恼,一个英国人在想自己要不要跪着见中国皇帝,一个中国皇帝在想要是对方不跪见还是不见。
为了这个问题,两个人显得异常烦恼,原本只是一次没什么了不起的会面进而演变成一场关乎国体的关键性会面,要么该跪么?是入乡随俗,还是恪守本分?最终双方都退了一步。这看起来是一个无所谓小问题,但实际上背后牵着一个大问题,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国体?
全文以此作为开篇做引言就是希望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逐渐式的混乱纷杂的近代史变得清晰可见。
看待历史人们容易犯一个很简单的错误,那就是用今日的眼光看待古人,用今日的道德伦理观去分析过去的人,这样看起来可以,但是在很多人,很多事上就会觉得异常的古怪和不通人情,对于后人来说先人在某个问题上的执拗和执着让人不可理解也难以琢磨。其实只要用古人的思想去看待古人,那么一下间就豁然开朗了。
在那个时候,中国和英国有什么不同呢?简单易懂的说就是中国没有国家概念,而英国有国家概念。所以对中国来说,假如英国的使节不下跪,那别人以后是不是来了也不会跪了?这种恶性的事件是在公然的挑战清朝的权威性。
反过来说,英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国家概念,使得英国使臣不愿意双腿跪,最后以单腿跪见了中国皇帝。然后开始写黑材料,把清朝说的很差很不堪,尤其是写出汉与满的不和。
公平的讲,中国和英国都是盲人摸象,全凭感觉来,对于中国来说此时的中国正是全盛时期,外面不知道哪里来的使节,耀武扬威的要求通商,对于清朝来说很难接受,英国人就抱着一定能谈成功的心态来的么?我认为这次会面是一次刺探。
双方的根本利益都不在一点上,所以自然谈不拢,对于英国来说,欧洲和海外的殖民地才是自己的要点,而对于中国来说,保护王朝是最重要的目标。
第一次会面就这么结束了,但第一次会面所引出根本性问题,却着实令我感兴趣,首先,英国人送了很多武器给清朝,乾隆为什么不感兴趣。其次满汉之间的问题,贸易的问题。才是更加有趣的问题。
第一篇文章,只是想写一个引言,对于中国来说,那是最后可以挺胸抬头说自己是***大国的时机,等到后来,等待中国的就是百年的耻辱与挫折。
这场挫折的原因是什么,在挫折中得到了什么,是这整篇文章要分析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