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仙谷吧 关注:129贴子:19,929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大愿法师学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
大愿法师讲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发起无比菩提心,积累广大二资粮。
敬礼现前正等觉,一切智尊释迦佛。
为令有缘悉趣入,解脱之门无误说。
开遮持犯清凉戒,大悲恩德难思议。
诸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菩萨吉祥!非常欢喜,从今天开始,我们大家有缘共聚一堂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华严上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希望能够以我所知的佛法大海中的一滴来供养诸位善知识。
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如母有情能够得到人天的安乐和究竟解脱的安乐,所以我们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6 11:40回复
    为什么要受戒
    这部经很浅,是讲小乘的别解脱戒,并且是讲居士的五戒,但是很重要,是我们修行解脱的基础。正如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同样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生活的规则就是五戒。
    事实上五戒里面的前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个四条称为性戒。如果犯了是性罪,意思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不是信佛,是不是受了五戒,违犯了都是罪过。所以说前面的四条是为了保持社会安定的根本道德准则。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0-16 11:44
    回复
      佛陀住世的时候,比丘尼里面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叫做莲花色比丘尼,她证得果位以后,就劝导很多的女众出家,修行,受戒。然后那些人就跟她说,我们不敢受戒,因为受了戒以后,犯戒的话要堕落。
      莲花色比丘尼就给她们开示说:宁愿受戒,因为宿世的业力犯了戒,然后再去忏悔,这个就要好过因为怕犯戒而不受戒。我们受戒以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所以罪业会减轻,还有将来得度的机会。如果不受戒的人,他犯了戒不知道忏悔,罪业会越来越重,所以会沉沦到三恶道中间去。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并且来说,我们如果能够受戒,那个解脱的种子就种下来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16 12:12
      回复
        还有一重原因是,有一些人说,那这样子的话,我也尽量做到五戒的要求,但是我不受戒。这个跟好好地受持五戒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我们不肯受戒,但是会按照五戒的要求去做,比方说不杀生,如果你没有受戒,也做到了不杀生,那只有在逢缘对境的时候才有功德。你家里的人买一条活鱼回来,然后你说,我虽然没有受戒,但是我不杀生。这样子的话,你在遇到这个环境才有功德。但是我们受了五戒,得到了无作戒体,而这个无作戒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我们受了五戒以后,不管有没有遇到那个环境,只要不犯,我们的功德都在日日增上,日日增长,所以一定要发心受持戒法。
        并且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戒法的根本,受持五戒能够破贪嗔痴烦恼。我们持不杀生戒就是破嗔恚的烦恼;持不偷盗、不邪淫戒是破贪欲的烦恼;持不妄语戒是破愚痴的烦恼;持好不饮酒戒是能够消除放逸。所以受持五戒是近报人天,远证佛果。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0-16 12:14
        回复
          不饮酒戒是属于遮戒。因为饮酒这种行为本身并不一定是罪恶,也不违反国法,但是如果饮酒失去理智,它就会成为一个作恶的助缘。失去理智,后果非常可怕。佛法是智慧的教导,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智就要受持不饮酒戒。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上说,“犹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我们只有非常扎实地打好戒律的基础,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生起来。
          如来说法,戒律分为小乘、大乘的显宗和大乘的密宗戒法。小乘的戒法是别解脱戒,称为外别解脱戒,针对众生身口的行为和语言来对治。内大乘菩萨戒是针对于意业起心动念来对治,所以称为内大乘菩萨戒。大乘的密宗金刚乘三昧耶戒是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所以是密金刚乘三昧耶戒。小乘戒是侧重于对治贪烦恼;大乘显宗菩萨戒是侧重于对治嗔恚的烦恼;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是侧重于对治愚痴的烦恼,直接依法界本性而起修,所以他守持的戒律更微细。这一切戒法的根本、基础,都应该是我们如法地受持好五戒。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0-16 12:16
          回复
            我们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要做一个修行人,再做一个明白人。我们首先能够成为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要成为好人的话,应该要持好五戒。持好五戒是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快乐的基础,也是我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基础。
            不要轻视五戒,如果你能够不杀生,不邪淫、不饮酒,你身体会更健康。你希望家庭和睦,也需要大家都守持好五戒。乃至于我们希望世界和平都需要持好五戒,为什么?你看,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犯了教他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千万人流离失所,几百万人丧失生命,都是因为没有持好不杀生戒。
            受持好五戒是我们做一个好人的基本准则,更进一步要做一个修行人,我们希望能够超出生死轮回,也需要戒法。戒法是三乘佛法的基础,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上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0-16 12:33
            回复
              并且来说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众生的欲望很重,外界的六尘诱惑也更厉害,所以大家能够持戒的干扰就非常多。所以佛在经典上说:末法时期如果能够受持清净戒律,乃至于一日一夜,这个功德都胜过于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供养如来。《无量寿经》上面也说: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中间,一日一夜修行的功德都胜过在极乐世界百年修持的功德。所以可见我们在现在这个时期,更加要非常清净地持好戒法。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0-16 12:44
              回复
                所以第一个,一定要保持观修。再一个,三皈依一定念三遍。念第一遍三皈依的时候,我们就观想纳受戒法于心的这个功德,发心受戒的功德感得十方国土的功德云升腾上来;念第二遍三皈依的时候,十方国土所升腾过来的功德云全部聚集在受戒的行人,求受五戒居士头顶的上空;念第三遍三皈依的时候,应该想着我们头顶的好像华盖一样的功德云进入到求戒者的身体里面来,好像一个漏斗一样,上面大,下面小,然后把所有的功德云通通聚集到他的身体里面,充满了全身,再由这个身体弥满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发心是尽虚空、遍法界,那我们这个戒体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时候就称为得到戒体了,以后就可以具有任运止恶,任运修善的功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10-16 13:06
                回复
                  后明戒行,略示摄修,无论戒法、戒体、戒行,都需要了解戒相。若非辨相,则法、体、行三,一无所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了解戒相,对于戒法、戒体、戒行三者都难以通达。所以说:“法无别法,即相是法;体无别体,总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学者,于此一门,深须研考。”我们对于戒相要能够通达,要能够了解,对于戒的开、遮、持、犯都要清晰。我们了解了戒法以后,要成就戒体才有作用。否则戒是戒,你是你,正如我们得到药方以后,要照方抓药,然后把药喝下去,才能治好病一样。我们要超出轮回,也一定要能够得到戒体。这是“五戒相”。
                  【经】就是贯摄常法。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10-16 13:07
                  回复
                    译者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
                    这是译者。“宋”是指南北朝时候的刘宋。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个是南北朝时候的宋齐梁陈,这个宋齐梁陈的宋是刘裕所开创的,称为刘宋。一个是赵宋,赵匡胤所开创的北宋和南宋。
                    “天竺”,这位翻译的求那跋摩法师是北印度罽宾国人,也就是克什米尔这个地方的人。他二十岁的时候出家受具足戒,精通经律论三藏,所以称为天竺三藏。三十岁的时候,罽宾国的国王死了,没有后人,大众就推举求那跋摩法师,希望请求他还俗来做国王。法师推辞不脱,所以就走了,跑到阇婆国(即今印度尼西亚)那边去弘扬佛法。
                    求那跋摩的意思就是功德灯,他在刘宋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航海到达广州,在广州有住一个时期,并且在石壁上画一些阿罗汉像等等,晚上都会放光明。在元嘉八年到达建康城,宋文帝非常尊重他,就请他住在祇洹寺里面,请他翻译经典。他翻译的经典有《菩萨善戒经》,有《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和《沙弥威仪》,以及《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五戒相经》最著名的解释就是明朝末年蕅益智旭法师为这部经作了一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说得很圆满。智旭法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现在他的全身舍利都仍然还供奉在杭州附近安吉县的灵峰寺,灵峰寺的大殿旁边就有蕅益大师的全身塔。他临入涅槃的时候跟弟子们说:“三年以后,你们再打开我坐的这个缸,然后把他火化掉”。三年以后,弟子们一打开,一点都没有腐坏,并且身体的肌肉还有弹性,面貌如生,头发还在生长,所以弟子们没有火化,就在大殿旁边建了一个灵峰全身舍利塔,我们现在去朝拜都可以拜得到。
                    近代的弘一律师也作过一个补充,补释。台湾的广化律师有一个《笺要集注》。这个是关于翻译和解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10-16 13:08
                    回复
                      叙分
                      我们看第一条,杀戒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
                      这个是叙启分,叙分。前面的是六种成就。“闻如是”,就是如是我闻,信成就、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说法主成就;“在迦维罗卫国”是处所成就。
                      “迦维罗卫”,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迦毗罗卫,译为中文就是妙德城,在现在尼泊尔的塔拉伊,是佛陀的祖国,“佛生迦毗罗,成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入灭拘絺那。”也表示五戒的戒法是一切诸佛的出生地,是一切戒法之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10-16 13:10
                      回复
                        【佛言:“善哉善哉,憍昙!】
                        因为净饭王这个请法是上契佛意,下契群机。上契佛陀的本怀,下契众生得度的根机,所以双赞善哉。“憍昙”就是瞿昙,是释迦族的姓,在印度以称姓表示尊敬。
                        【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
                        佛陀说,我本来很早就想给男居士来解说五戒了,告诉他们这些开遮持犯。
                        【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如果能够不犯,可以“当成佛道”,如法地受持五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并且能够断贪嗔痴,乃至于能够让我们成佛道。如果是犯戒而不忏悔,就常在三恶道之中。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10-16 13:14
                        回复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
                          第一个是“受持不犯”就可以“当成佛道”。如果受持而犯的话,当成佛否?是不是也能成佛呢?
                          第二个问题是“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而悔者亦堕三涂否?
                          智旭法师就开示说,“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受了戒,但是后面因为业重犯了戒,也能成佛,也能成就。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10-16 13:18
                          回复
                            好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莲花色比丘尼就是如此,她说:“我现在为什么能够随佛出家,能够证阿罗汉道呢?因为我宿世无量生中也曾经是个女身,并且很低贱。”这个莲花色比丘尼宿世无量生中曾经是做娼妓,习气很重,但是有一次要演戏,偶然把出家人的袈裟在身上披了一下。以此因缘现在能够见佛闻法。她因为宿世习气的缘故,受了戒又犯戒,然后堕落。苦报受尽以后再出来的时候,受戒的善根种子成熟,能够见佛,成阿罗汉,证阿罗汉道。所以受了戒,后面又犯了戒的人,仍然还有机会成佛道。他的苦报受尽了,因缘成熟就能够成就。
                            但是如果不受戒,“永无成佛因缘”。并且我们对于五戒的要求都去做到,但是不受戒法,只有在逢缘对境的时候才有功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10-16 13:19
                            回复
                              如果受戒又严持净戒,因为戒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缘故,所以功德日日增长。
                              “犯而不悔,常在三涂”,因为常与贪、嗔、痴、放逸相应,所以贪、嗔、痴是因,地狱、饿鬼、畜生就是果,所以要能够犯了马上就忏悔,忏悔清净。
                              忏悔法有理忏和事忏,事忏是助行,理忏是正行。
                              事忏又可以分为作法忏和取相忏。
                              比方说我们身礼佛、口赞佛、意思惟,依法地来披陈罪过,这样子是作法忏。乃至于在僧团羯磨的时候,在大众之中发露,这个也是作法忏。
                              取相忏,是对一些比较重的犯戒,我们要求见瑞相,见好相。我们至诚恳切地忏悔,能够见佛来摩顶,或者见到光明显现,随获一种,罪即消灭,这个是取相忏。
                              还有理忏,就是能够体悟诸法实相,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一切法悉皆空寂,所以罪亦消灭。“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灭心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是从实相上来忏悔,是究竟的忏悔。
                              有一位勇施比丘就是用理忏的方法得成就。佛陀在经典上面说,以前有一位勇施比丘,他很年轻,相好庄严,学问也很好,也很精进修行,所以大众都很赞叹他。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10-16 13: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