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镇五大联中
据说现在梅镇的中学是全县唯一设在乡镇的初中,最近听说还要重新组建陵县八中开设高中,这一方面说明梅镇距离县城较远,适龄入学人数多,另一方面也表明梅镇教育传统优良、底蕴深厚。回想当年的五大联中确实比较辉煌。
当时的初中不知何因都称之为联中,陵县城里的初中也叫城关联中,不知道是“联合中学”还是“联办中学”,有了解的请给予指明。当时梅镇划分为五个片儿,有办公地点,有片儿长,相应的就成立了五处联中,开始是四个,梅镇联中、侯王联中、大田联中和李寺联中,弯头联中成立较晚,在1985年成立,梅镇联中位于文教驻地,条件要好些,油漆路从北街北头一直通到校园中心,有院墙、有实验室、有伙房(据说六七十年代有过高中),师资力量也较强。
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比较低,考学是改变命运的主要出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正处于入学适龄期,所以上初中的人比较多,学生学习都比较刻苦。我记得当时梅镇联中六七八年级都是两个班,每班七十多个人。学校放寒假、麦假、秋假和暑假。学校课程安排紧密,早晨有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课外活动、晚上有两节晚自习,一日三餐在家吃,早饭一般是开水泡馒头,午饭和晚饭回家吃,大部分都走着来回,也有骑车子的,先是偏腿儿、然后是跨梁、再到骑座子,基本都是大金鹿和永久。上课条件比较简陋,学校有桌子(有时不够也自己带),杌头子都是自带,上晚自习一开始自带泡子灯,后来用汽灯,由班长专门负责灌煤油、打气、换灯芯、点灯、收灯等,再后来用电灯,自交电费,蜡烛是舍不得掌的。冬天以外的考试都要到院子里在杌子写,卷子由老师蜡纸刻板油印。
当年的中学毕业考试分乡预选、县预选和中考三个阶段,录取分三个类别,分数最高的一部分选出上重点高中(德州二中或陵县一中)、分数第二档的考初中中专(小中专)、再低的上普通高中(张桥八中),其余的复课或毕业。相应的问题就来了,也很令人纠结,最好的上重点高中,但经过三年苦读高中毕业后不可能全部考上大学(接近三分之一多),而上中专的还要参加全省统考,也有落榜的,但考上就是铁饭碗,上普通高中的考大学的比率很低。一部分有志上大学的坚定地上高中,大部分都愿意考中专,所以复课的很多,考中的基本都是复课的,最多见过复课5年的,他的同学都师范毕业了来教他,当然有志者事竟成,最终考上。现在来看,还是比较有正事儿的,基本都是按成绩录取,很少有作弊、徇私舞弊的。总起来看,还是梅镇联中成绩好,录取的大都出自梅镇联中,其它联中很少,乡预选后就都集中到梅镇上课,一同参加县预选,当然升学率比较低,全镇五六百名毕业生连重点高中和小中专也就五六个,且基本都是复课生,但一旦冒出新生,确实脑儿灵,尤其到高中优势明显,成绩提的快,潜力大。
在1984年曾经搞过一次改革,初二升初三的都集中到梅镇联中,成绩好的组建两个班,提前开学,紧赶初三课程,成绩差的开学晚,复习初二的,学习部分初三的课程,预备下一年再参加中考,被戏称为七点儿半,学生为此罢课,学习秩序比较乱,当然还是如期毕业,但成绩较差,当然里面也出了一些各方面人才,近些年在梅镇和陵县都很出名。
由于当时农村流行早婚,从初一开始不时有学生定亲,一般都要发喜糖,一般女生只要早定亲,基本只能念到初二,初二以后的女生一般不定亲,说明家长和学生本人考学的志向比较远大。男生定亲的较多,一旦考上,大多都会散亲,是影响比较大的事。
据说现在梅镇的中学是全县唯一设在乡镇的初中,最近听说还要重新组建陵县八中开设高中,这一方面说明梅镇距离县城较远,适龄入学人数多,另一方面也表明梅镇教育传统优良、底蕴深厚。回想当年的五大联中确实比较辉煌。
当时的初中不知何因都称之为联中,陵县城里的初中也叫城关联中,不知道是“联合中学”还是“联办中学”,有了解的请给予指明。当时梅镇划分为五个片儿,有办公地点,有片儿长,相应的就成立了五处联中,开始是四个,梅镇联中、侯王联中、大田联中和李寺联中,弯头联中成立较晚,在1985年成立,梅镇联中位于文教驻地,条件要好些,油漆路从北街北头一直通到校园中心,有院墙、有实验室、有伙房(据说六七十年代有过高中),师资力量也较强。
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比较低,考学是改变命运的主要出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正处于入学适龄期,所以上初中的人比较多,学生学习都比较刻苦。我记得当时梅镇联中六七八年级都是两个班,每班七十多个人。学校放寒假、麦假、秋假和暑假。学校课程安排紧密,早晨有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课外活动、晚上有两节晚自习,一日三餐在家吃,早饭一般是开水泡馒头,午饭和晚饭回家吃,大部分都走着来回,也有骑车子的,先是偏腿儿、然后是跨梁、再到骑座子,基本都是大金鹿和永久。上课条件比较简陋,学校有桌子(有时不够也自己带),杌头子都是自带,上晚自习一开始自带泡子灯,后来用汽灯,由班长专门负责灌煤油、打气、换灯芯、点灯、收灯等,再后来用电灯,自交电费,蜡烛是舍不得掌的。冬天以外的考试都要到院子里在杌子写,卷子由老师蜡纸刻板油印。
当年的中学毕业考试分乡预选、县预选和中考三个阶段,录取分三个类别,分数最高的一部分选出上重点高中(德州二中或陵县一中)、分数第二档的考初中中专(小中专)、再低的上普通高中(张桥八中),其余的复课或毕业。相应的问题就来了,也很令人纠结,最好的上重点高中,但经过三年苦读高中毕业后不可能全部考上大学(接近三分之一多),而上中专的还要参加全省统考,也有落榜的,但考上就是铁饭碗,上普通高中的考大学的比率很低。一部分有志上大学的坚定地上高中,大部分都愿意考中专,所以复课的很多,考中的基本都是复课的,最多见过复课5年的,他的同学都师范毕业了来教他,当然有志者事竟成,最终考上。现在来看,还是比较有正事儿的,基本都是按成绩录取,很少有作弊、徇私舞弊的。总起来看,还是梅镇联中成绩好,录取的大都出自梅镇联中,其它联中很少,乡预选后就都集中到梅镇上课,一同参加县预选,当然升学率比较低,全镇五六百名毕业生连重点高中和小中专也就五六个,且基本都是复课生,但一旦冒出新生,确实脑儿灵,尤其到高中优势明显,成绩提的快,潜力大。
在1984年曾经搞过一次改革,初二升初三的都集中到梅镇联中,成绩好的组建两个班,提前开学,紧赶初三课程,成绩差的开学晚,复习初二的,学习部分初三的课程,预备下一年再参加中考,被戏称为七点儿半,学生为此罢课,学习秩序比较乱,当然还是如期毕业,但成绩较差,当然里面也出了一些各方面人才,近些年在梅镇和陵县都很出名。
由于当时农村流行早婚,从初一开始不时有学生定亲,一般都要发喜糖,一般女生只要早定亲,基本只能念到初二,初二以后的女生一般不定亲,说明家长和学生本人考学的志向比较远大。男生定亲的较多,一旦考上,大多都会散亲,是影响比较大的事。